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911700000043

第43章 交际篇 “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无所谓培养不培养”(3)

有的孩子生性比较孤僻,不喜欢活动,所以跟小伙伴玩的时候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有些父母对此却习以为常,不会积极地引导孩子去参加一些兴趣活动,以致孩子越来越孤僻。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安排活动,使孩子从与他人的对比中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不再排斥与人交往。譬如,孩子跑步很快,但又因为他平日不喜欢与别人在一起,这一优势并没有显露出来,也不曾得到任何鼓励,对此,家长可请来几个小朋友与他一起赛跑。当他第一个跑到终点的时候,小朋友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为他戴上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孩子就会从这项活动中受到很大鼓励,以后也会主动邀请小朋友一起跑步或做游戏,逐渐摆脱不合群的习惯。

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的胜利鼓掌,从内心体验他人成功的喜悦之情。只有让孩子保持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他们真实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也才有可能使他们远离或走出性格孤僻的误区。

很少告诉孩子关于交往的技能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总是会倾注很多的精力,但是在孩子的社会交往方面却很少重视,连一些交往中的基本技能都可能懒于告诉孩子,这样的话,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在礼貌方面,要教育孩子面带微笑,主动与别人问好,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在交往技能方面,教他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相互拉拉手表示友好;在合作技能方面,强调轮换角色,分享快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帮助别人方面,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对别人的正当请求和困难提供帮助,从而获得伙伴的喜爱,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在友情中体味到交友的乐趣;在仪表修饰方面,强调整洁大方,增强自信心。

让孩子融入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使孩子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鼓励他为集体、为同学出力。在他生日时,建议老师在班上开一个生日Party,在活动中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和乐趣。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讲故事、绘画、唱歌等比赛,为他提供多“露面”的机会,使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孩子多接触别班的孩子,在别班去找好朋友,让孩子体验合群的愉快感。

过于担心孩子与他人交往会出事

小颜的妈妈对小颜管得特别严,她认为现在的社会实在让她不放心,电视里整天播放着色情、暴力的画面,生活中奇奇怪怪的事也屡见不鲜。孩子随时都会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像小颜这种涉世未深的孩子太容易上当受骗了。所以,小颜每天除了家里和学校,其余的地方哪也不能去,要是有同学打电话来,妈妈总是会审查一番。为此,小颜很苦恼,自己都16岁了,却连一个比较要好的朋友都没有。

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离开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就无法生存。同时,人际关系又对孩子产生着微妙的、有时甚至是严重的影响,有力地改变着孩子前进的方向。人际交往对孩子来说每天都要接触到,对孩子今后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做家长的一定得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与外界交往,吸取那些他感兴趣的东西,从周围人的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他日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不让孩子和陌生人讲话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和陌生人讲话,不要相信陌生人,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些坏人的伤害,这种愿望是对的,但过于强调社会的危险,对孩子的心灵来说,容易产生阴影,引起孩子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总要和许许多多的人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直接的,有些关系是间接的;有些关系是密切的,有些关系是一般的;有些关系是长期的,有些关系是短暂的。比如,一个学生,除了和父母、亲友有关系,在学校与老师、同学有关系;走在路上,与同行的人有关系;乘车时,与司机售票员和其他乘客有关系;到了商店,与售货员及其他顾客有关系;到剧场看演出,与观众及演员有关系……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只有能做到恭敬待人,才能够赢得彼此的包容与和谐。

交往是孩子的一种需要,首先,孩子间的交往为进入成人社会做了准备。其次,孩子间的平等交往能更好地交流思想和情感。这些特点是发展孩子社会性必不可少的途径。

教给孩子“以我为中心型”的交往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分析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对待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有3种态度:其一,社会为个人而存在;其二,个体应服从社会;其三,社会与个体有机相关,社会需要个体的效用与从属,同时亦需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

“以我为中心型”的交往模式即杜威讲的第一种,这类交往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我”字优先:在生活上“自我中心”式。

有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所教导出来的孩子也是这样,遇事只考虑自己。

这些孩子对于集体生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沿袭着在家中当“小皇帝”的习惯,觉得周围的人让着他是应该的,他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不管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有的在学习上“自我中心”,因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看不起一般的同学,不愿与他人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有的人在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小团体的核心或班里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甚至在学校、区、市里都小有名气,总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依照自己的“吩咐”去做;也有的集以上两种或三种毛病于一身。可以想见,这样的人越多,这个生活圈子的人际关系就会越不和谐。

自我中心型的交往方式最易导致孤立、不受欢迎的局面,给自己、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给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应该发现“山外青山楼外楼”,学习伟人的谦虚美德,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而周围的人也应帮助引导他,并怀有适度的宽容精神。

教给孩子“社会功利型”的交往模式

有些父母功利性太强,把孩子也培育于“性恶”论的土壤中。

这些孩子长大后,与同学之间也是社会功利型交往方式,这是不良的风气在学生中的折射。持这一交往方式的孩子,往往把友情看作交易,认为“友谊”无所谓真情实意的情感交流,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利用,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代名词。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目的不做事情,即所谓的“不吃亏”。

因此,其“友谊”好时可以“天长地久”、“称兄道弟”;而当利益转移,便可能“移情别恋”,与他人续前缘,常常表面恭恭敬敬,背地里另有打算。虽然这在青少年中占少数,但依然污染了校园空气。

良好的交往关系,有利于孩子社会化,使孩子学会许多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能力,反之,则会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甚至使孩子走入歧途。所以,孩子的交往活动越复杂,所处的群体越多,父母越有责任引导和帮助孩子选择朋友。

担心孩子交的朋友都是坏孩子

靓紫的父母不希望她和喜欢的小朋友玩耍。这是因为和靓紫在一起玩的同学成绩都没有她好,妈妈怕这些孩子把靓紫的学习给“拽”下去,于是横加干涉,要求她们终止朋友关系。有时甚至在午休和课间的时候也会大搞“突然袭击”,只要见到她们在一起玩,就会软硬兼施地“呵斥”女儿。

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在交友中,善于从别人身上发现值得自己借鉴的优点,从而辨别哪些朋友益于交往,哪些朋友不能深交,当然不能以成绩论英雄,有的小朋友可能学习不是很好,但是也许在其他地方有着非常闪耀的优点,这都值得学习。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进入一个愉快而又适宜的团体,而不要代替他们选择跟谁交朋友。当孩子在与小伙伴们发生纠纷时,父母尤其不要代替他们思维,代替他们分析,代替他们和孩子的伙伴“算账”,这样无疑将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做坚强后盾,遇到什么麻烦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极为不利。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与朋友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摩擦或者裂痕,父母要及时了解原因,帮助孩子做出分析,指导孩子自己化解矛盾。

孩子“不合群”,家长不重视

有的孩子从小性格孤僻,或者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非常“不合群”。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家长应该予以重视,然而有的家长却掉以轻心,认为孩子大点自然就好了。

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没有别人的合作,就将一事无成。学会与人相处,与别人共同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因此,从小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特别是在同伴有困难时,要主动伸出友谊之手,这样会使孩子逐步形成一种开放自信的心态,去积极地面对生活,去主动地参与交流合作活动,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一个人没有合作意识,就容易变得故步自封,这不仅影响个人自身的发展,更容易感受挫折和无奈,从而影响一生。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独立是合作的基础,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提供机会让孩子独立选择、独立解决问题,使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主动参与各种合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