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911700000031

第31章 学习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高指标高要求(7)

选择家教不能从家长的主观意愿出发,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家长和家庭教师应经常沟通交流,随时总结经验教训,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父母也要紧密配合家庭教师的工作。

临考之前,对孩子进行反复叮嘱

上半年期末考试时,第一天考语文。琳琳妈妈怕琳琳紧张,考不好。在送她上学的路上,就不停地叮嘱她:看题目要仔细,不要答非所问;不要漏题,按顺序做;写字要清楚,不清楚的会被扣分;如果是给3个词写一段话,可以写得比较短,如果写日记,内容要长点;如果要求写作文,就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否则时间不够。总之,要认真仔细,班级之间要比赛的,你考得好,班级分就高些,说起来为班级争光了,同时也为自己争光了。琳琳耐心地听着,但是越想越紧张。

考试紧张是不少孩子的“通病”。面对考试或比赛,许多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往往比平时要大得多,有时甚至会因为紧张而影响发挥,陷入“学得好考不好”的怪圈。作为父母,当孩子在考试中陷入紧张不安的状态时,一定要冷静地面对他们的焦虑,帮助孩子分析所面临的形势和困难,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和指导。让他们明白,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即使失败,父母还会一如既往地爱他们、支持他们。

当孩子面临考试或比赛出现紧张情绪时,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赏识和鼓励。告诉孩子:“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相信你!”如果孩子担心自己考不好,父母可以说:“不要担心,以平常心面对,即使这次考不好,下次还有机会!”当孩子缺乏必要的准备时,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孩子有更充分的准备。

陪读,一道“独特的风景”

眼下,家长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其陪读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小学的主要科目和“特长”,陪读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

对孩子的教育已成了不少家庭投资的重中之重。高分就意味着能读好学校,能上重点大学就意味着将来能轻松地找到好工作。再加上每年媒体对高考状元的专题报道和过度渲染,使很多家长从中产生了陪读的冲动。

有的家长在学校周边租房吃住,对孩子实行全方位的照顾;有的家长甚至背井离乡,在外地边打工边做起了孩子的全职保姆;更有甚者借款陪读。而衡量这种陪读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就是孩子的成绩,而且完全不顾及它对孩子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长远看,陪读对孩子弊大于利。家长不要被“陪则成,不陪则败”的社会传言蒙蔽。陪读除了加重家庭尤其是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外,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在无形中加大了他们厌学恐学的精神负担。所以,对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来说,还不如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年龄大些的孩子,自己懂得为什么要学习了,学习也很努力、很自觉,如果家长常以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为代价坚持陪读,还忘不了唠叨几句,等于给他背上加砖,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

以为多念叨孩子就会好好学习

一位母亲说道:“以前我对自己说,我以后一定不做一个唠叨的女人。可从女儿出生的那天开始,我就知道做不到了。为了教她学会一句话,为了让她学会一个动作,我都不知要把那简单的语言重复多少遍。有时说多了,我也心烦,就提高嗓门大声呵斥。”

唠叨表面看起来是由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的,是为了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为。而实质是,孩子的不良行为让父母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为了发泄这股情绪,父母开始了唠叨。由此可见,唠叨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父母的需要,唠叨终止的时间也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情绪。

所以,做父母的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我情绪的主人,不能在处理问题时被情绪所左右。高兴时就对孩子宽宏大量,迁就放纵;不高兴时则迁怒于孩子,拿孩子出气。要试着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体察孩子的所思所感,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当孩子拿着99分的考卷回到家,虽然为没拿到100分而懊悔,但内心一定巴望你赞美几句,毕竟99分也不容易。如果碰上父母不停数落,则会让他们变得不再自信了,与父母之间也会拉开距离。所以父母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应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应努力体验孩子的精神世界。

父母关心孩子虽然是正常而应该的,但如果经常在他们身旁督促,或唠叨不休,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干扰孩子的情绪,令他们觉得像是罪犯般被人监视着一举一动。

认定孩子学习必须由父母来推来拉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天生都有学习的愿望。把事情弄明白是人类不可遏制的认知冲动,这是学习内驱力的不竭源泉,就像孩子以扔砖头为乐一样,没有功利目的的事情本身就是乐趣。

孩子心中本来有个发动机,但父母们不承认,认定孩子必须由父母来推来拉,软硬兼施,否则他们就不会前进一步。各种各样的评比、排队、奖罚措施,把孩子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外部去了,心中的发动机渐渐关闭,就等你来推来拉,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也不动。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是导致孩子产生厌学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须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毕业后要出人头地。为此,父母要孩子晚睡早起,除了上学就是在家里看书做作业,不许看电视,不许看课外书,不许和同学交往,不许玩耍。平时有做不完的作业,周末有上不完的辅导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课业负担和思想压力有多大?厌学情绪的产生自然不可避免。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有高的期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但高期望必须辅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高明的教育方法,否则往往走向反面。

不注意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避免厌学情绪的发生。如学外语,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例如,有的家庭把五颜六色的纸写满了单词,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

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最好帮助,就是引发并帮助他们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一个持久的学习动机。实际上,孩子的厌学情绪有时也是在失败中积累起来的。

所以,家长若想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体验到成功,不要让孩子总是处于失败境地,被失败情绪打击得抬不起头,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孩子如果真的产生厌学情绪,做父母的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找回学习的兴趣,让注意力回到学习上来。

以恐吓的方式逼迫孩子得高分

“期末考试你再达不到90分,我就扭断你的脖子!”父母又一次使出了撒手锏来恐吓女儿。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父母伤心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当前,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的一种特殊症候。这是由家长们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所致,也是家庭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在过高的期望下,有的父母把“望子成龙”变成“逼子成龙”,使“望子成龙”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望子成龙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在此前提下,对孩子加以引导、劝说、帮助、鼓励、监督,这才是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可是有的父母不考虑实际情况,滥用家长权力,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指令去做,不办不行,办不好就威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