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911700000026

第26章 学习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高指标高要求(2)

面对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家长们应该幡然警醒了,在浮躁和迷失中静下心来,关上电视、撤掉麻将,在温暖的灯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讨论,把你们的爱镶上知识的金边,融入孩子纯洁的心灵,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到孩子上学了才进行教育

孩子的兴趣、行为方式、热爱思考的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好的时期是学龄前。有的父母认为:这么早就进行教育,父母和孩子太苦了。这就大错特错了!素质培养不会苦,是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时自然完成的,不需要你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早期教育好了,以后就可以顺水推舟了,而且孩子会更出色。如果早期没有做好教育,等孩子出现问题就难了,这才叫苦呢。

99%的天才都是父母成功早教的结晶,这些父母我们称其为优势父母。只有那些具备优势早教观念、能抓住孩子发展关键期开展科学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的父母,才是真正的优势父母,他们必将培养出未来的杰出人才。当代优势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优势生存者,需要树立的第一观念就是:让孩子能人所不能。

不能坐下来与孩子一起读书

英国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勃朗特三姐妹,之所以能写出蜚声世界的经典文学巨著,这与她们小时候的阅读习惯密不可分。她们的父母经常陪她们阅读,消遣漫长的冬夜。她们围坐在熊熊的炉火前,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文字。春暖花开的时候,她们常常聚集在野外,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自此就深埋在她们的心底。这正是她们能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源泉。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不能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总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甚至在孩子读书的时候,都没有做到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事实上,书本中只是一些枯燥的文字,家长在给孩子读书时,应该能把书读得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

割裂好成绩与好习惯的联系

有不少的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是很高的。如果给他一个公式,他就能解出任何数学的难题,可是作文水平却是平平。与他的能力应得的成绩相比,他没有付出多大的努力。可问题就出在家庭作业上,这样的学生只完成2/3家庭作业。而另一个学生却是另外一种情况,他能把教师所指定的作业完成到95%,而且每天晚上至少能轻松阅读半个小时的书。

两个孩子的成绩问题关键在于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天赋。

孩子从上学那天起,就应有坚持做家庭作业的习惯。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案,认为什么时候学习对孩子最为合适。有的父母愿意让孩子放学到家后马上学习,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还处于学习的思维状态之中。完成家庭作业后,剩余的时间就是孩子娱乐的时间,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奖赏。有的父母则愿意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后再来完成家庭作业,认为这样孩子可以把作业完成得更好更出色。

不论用哪种方式,只要是能够让孩子学习,这就是一个好方案。比如,有的学生一边在家中做作业,一边听音乐,而且还学得很好;有的孩子就必须要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坐下来读书;有的孩子非要等到吃完饭以后才能坐下来学习;有的孩子习惯边吃着东西边阅读。

无论怎样,父母都要注意,把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环境尽早建立起来。

孩子在小学时候养成的习惯,将决定他们将来是否取得巨大成功。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平均每天晚上要做三四个小时的家庭作业。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将来可能成为用功的少年。在小学就开始落后的学生,很可能在他整个求学生涯中都是落后的学生。

在家庭学习中,父母鼓励孩子掌握时间是很关键的。时间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习技能,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数学几何定理的应用。学习需要意志力和自我控制,所以在孩子幼小时期,父母就要帮助他们将学习的习惯尽早建立起来。

父母在鼓励孩子学习时,也不要忘了让孩子享受生活。因为很少有人属于真正的多重性格。那些在学习上废寝忘食的人,通常他们在人生中的所有领域中都很努力。父母们所要关注的是:孩子们玩乐的方式只不过是他们学习方式的反映,学习和玩乐中的成绩,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欢乐。

不能坚持给孩子念书

孩子一天天长大,当到一定的时间孩子学会了自己阅读后,有的家长很快就放弃自己对孩子阅读的责任,这是不对的,家长要坚持念书给孩子听,直到孩子上中学为止。很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的孩子的聆听能力比阅读能力高,从“听”书中孩子所获得的效益是极为明显的。

高声朗读是对婴儿表达感情的方式之一,随着婴儿的生长,婴儿把高声朗读看成是一种安宁和安全的声音,并把声音同受到爱护的美好形象联系起来。父母给孩子阅读时,应该注意根据故事情节的轻重缓急,掌握好阅读节奏,以便使孩子产生阅读的兴趣。

父母在给孩子阅读时要把故事念得生动活泼以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开始念新书前,你可以让孩子看看书的封皮,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猜想书中会写什么,下一步就让孩子看书中的图画等。

根据很多教育学家的发现,幼儿是很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即便是外婆讲过十几遍的老故事他们也一样爱听。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喜欢童话表明他们不愿意做旁观者,通过听大人讲故事和自己阅读,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自己的方式参与、安排故事,并从中反映、分享他们的愿望和快乐。

把分数当孩子的命根子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流行了很多年。就算到了现在,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大都仍属于分数教育,而这种分数教育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

应试教育把分数看成几乎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以及评价老师教育效果的标准。这种分数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必然让父母树立了一个盯着分数不放的观点。孩子考了高分,父母荣耀,考试分数不仅成了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了父母的命根儿。

孩子考试分数高,父母心里非常高兴,当别人问起自己孩子考试分数时,父母便眉飞色舞,情不自禁。如果孩子考试分数低,考得不好,那么,当别人问起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时,父母往往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情绪低落,感觉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挫折。

作为父母,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是,做父母的如果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发展自己的个性,怎么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怎么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上,那么孩子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这一切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机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数

有些家长不完全了解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既得分数的信度与效度。有的家长,机械比较同一门学科前后几次考试的得分多少,以此来判断孩子此门学科的学习好坏。也有家长机械比较同一次考试中几门学科分数的高低,以图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弱点。有许多家长在学期初规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试必须达到的分数,作为本学期学习的“硬指标”,要求孩子完成。

不能正确分析分数,会被表面现象迷惑,最终将使家长、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

注意听孩子分析解释,全面考虑和评价。有的时候低分不低。比如全班数学平均成绩是40分,而孩子考了60分,可能就是班上的“尖子”了。此外,是单项差还是全差,要看孩子其他科目的考分,不要只看一门课程考试成绩差,就说孩子学习差。如果孩子因一门功课差而感到自卑、气馁,家长还要在鼓励的同时,用其他科目的好成绩来调整孩子的情绪。

孩子考不好就对孩子不理不睬

小彤大滴大滴的眼泪涌出眼眶,伤心地跟好朋友说:“我这次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回家以后妈妈说别人都在进步,只有我是越来越退步,她对我能升高中、上大学已经不抱希望了。这几天每天回家我就做作业、看书,想让妈妈明白我一直在努力。可是,妈妈一连好几天都很少和我说话,像是理都不想理我的样子……我觉得她看着我时,眼里永远都是失望的眼光,我真怕回家。”

的确,有的父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就会被父母全盘否定。对孩子说“我对你已经不抱希望了”之类的话,以期让孩产生负罪感而能够发奋学习,用不理睬孩子、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惩罚孩子。

其实,父母的全盘否定,彻头彻尾地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完全丧失了自信。

虽然父母既没打他也没骂他,但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他们会从家长的神态、动作等各种表现中看出父母的心情,揣摩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因此而变得狭隘、猜忌、自卑。

孩子每天回家就做作业、读书的行为,表明孩子已经在为某次考试的失败而难过,并用加倍的努力来告诉父母他在努力争取进步、争取好成绩。这时父母不应该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要帮助孩子一起进步提高。

要求孩子阅读,自己从不阅读

父母知道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好处,就要求孩子去做。但父母却从来没有这样的习惯,也从不与孩子一起阅读,而是每天坐在电视机前打发时光。

如果父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使孩子对书籍缺乏兴趣,没有阅读的欲望和习惯。而没有阅读习惯的问题一旦形成,又处于负面影响的环境中,很难使孩子的习惯得到纠正。久而久之,缺乏阅读的孩子会渐渐表现出知识面窄、信息量小、思维方式简单、语言和文字贫乏,在写作和与人交流中遇到困难等问题。

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强迫孩子做到,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很宽容、却对孩子很严格,从而不服父母的管教,产生不满和逆反心理。这就使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变得更加困难。

不要把读书当作任务布置给孩子,这会使孩子有负担。尽量使阅读成为一种消遣,是轻松的、愉快的事情。

在孩子学会阅读之后就撒手不管

马文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妈妈非常耐心地教他阅读。年幼的马文生性活泼好动,有时不能静坐下来听妈妈读书,但是妈妈依然很有耐心。马文上小学以后,掌握了阅读方法,妈妈就再也没有与马文一起阅读过。这让马文很伤心。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好玩的故事,叫妈妈过来一起看。妈妈不耐烦地说:“没看见我忙着吗?自己看吧。”从此以后,马文再也没有要求妈妈与他一起分享阅读,而且自己也不热衷阅读了。

许多专家建议,家长应当在孩子初中毕业之前,一直坚持给孩子读书,尽管这时候孩子早已能够自己阅读。大多数孩子在13岁之前,听力要比阅读能力高,因此他们能够从听家长给他们读书的过程中汲取许多知识。给再大一些的孩子们读书,也能使你向他们介绍一些他们自己不可能去攻读的书籍。

家长如果能让自己的孩子爱上读书,那么读书的欢乐将伴随他或她一生。当然,这种帮助要长期地坚持。

为孩子选购图书全凭自己的主张

有些家长为孩子选购图书全凭自己的喜好,他认为孩子应该喜欢的,他认为对孩子有用的就给孩子买,根本不管不顾孩子的感受。

家长为孩子选购图书一定要和孩子一块商量着买,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同时,要注意:为孩子选购图书应以不增加孩子课外的学习负担为前提;要教会孩子科学的读书方法;提醒注意用眼卫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育家称,孩子们喜欢那些符合他们的口味,适合他们的年龄段,并且难度适宜的书籍。他们也需要读物多样化,因此专家建议,我们在给孩子购买图书的时候,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读物,如报纸、杂志、广告手册、诗集等。这样做,我们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诚如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说的:“光有读书的欲望,恐怕还不行,还有一个怎样读书的问题。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参与者。读书的过程,是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如果能经常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读书的感想,那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读书的过程,也可能是排斥的过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有趣的。”

不能给孩子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

有些家长心中也明白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却忽视了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一前提。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

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对他来说,父母同他一起读图画书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情。每当父母在他身旁为他读书时,他就会感到亲切、愉快。这时,他会感到,父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父母的声音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在共同读图画书时,父母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情的变化必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以此唤起孩子的共鸣,引发孩子对阅读图画书的兴趣。如果做父母的不读书、不看报,那么,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如果你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无数个“第一”整天追赶着孩子

“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只有第一,必须第一,无数个第一整天在追赶着我,我真是太累了……”试想这样的孩子一旦失利会怎样呢?

在这个紧张不安、充满竞争、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会遇到压力。现在,孩子们的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父母管得过死,还有考试不及格,竞赛不入围,升学上不了重点校,和同学、老师关系不好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智商低或生理有缺陷的孩子,调皮的孩子或失足、有过错的孩子,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再加上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这些孩子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就会有话不敢说,忍气吞声,心理的郁积得不到疏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迟钝,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