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911700000019

第19章 沟通篇 取消孩子发言权,家中变成一言堂(3)

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妈妈浑身是汗地骑着自行车在人流车流中艰难地行进。女儿坐在她的车后,向她讲着在班里与同学闹别扭的事,劳累疲惫、心里正烦的她毫无反应地听着。渐渐地,女儿的声音弱了下来。突然,她小声说:“妈妈,我差点儿忘了,老师让买一盒橡皮泥。”妈妈不耐烦地说:“早干吗去了,刚才路过文具店为什么不说!”谁知当她极不情愿地带着孩子返回文具店时,女儿竟然气鼓鼓地自己跳下车,恨恨地说:“不买了,回家!”说完,头也不回地径直往家走。一进家门,妈妈就冲到女儿面前质问她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女儿眼泪汪汪地望着她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们小孩儿也很可怜!”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像遭到重重的一击。女儿的小脸通红,哽咽着:“妈妈,你们父母心烦的时候,可以对父母的小孩儿发火;我们小孩儿心烦的时候,找谁发火呢?你知不知道,我们有时也很难受……”孩子的话使妈妈的内心长时间无法平静下来。

认真听完孩子的话,不仅是在对孩子进行平等做人、平等对待别人、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也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有效手段。作为孩子的父母,只有真正换位思考,对孩子的诉说才会认真听下去,才能产生交流中的互动。否则,没等孩子说完两句话,就不耐烦了,那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方圆不愿做父母眼里听话的孩子,原因是他们不尊重自己,老用命令的口气让自己做这做那。这样,方圆与父母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好。

有一次,方圆正在专心画画,妈妈命令她说:“方圆,过来帮妈妈烧锅。”方圆不情愿地回答道:“我在画画。”妈妈看见方圆没有起身,走到她面前严厉地说:“我叫你烧锅你听见了没有?你还想不想吃饭?”方圆抬头看着妈妈说:“我正在画画,我的画还没有画完呢。”“你的画能当饭吃?”方圆的妈妈说着,拿起女儿画了一半的画,几下把它撕碎扔在了地上,然后再次命令方圆道:“去烧锅!”方圆看着妈妈野蛮的行为,听着妈妈命令的声音,伤心极了,她怒视着妈妈道:“我今天不吃饭!”说完站起身跑进了自己的小屋,把门反锁上了。

父母老对孩子用命令的方式支配来支配去,孩子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退缩的性格,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也有可能走上另一个极端,孩子经常与父母顶牛,逆反心理增强,走入社会后也会具有反社会性。所以,父母对孩子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千万不要用命令的方式。

与孩子争胜负

有些孩子好像对任何事情都非常敏感,很容易因为与同伴、父母之间的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情绪很难控制。父母知道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就用比孩子还强硬的态度来批评、制止孩子,孩子不服气就与孩子较劲,一定要把孩子“打败”为止。

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处于情绪非常冲动、暴躁的状态,对于他人的意见本能地产生一种抵触,如果父母再用更加强硬、简单的方式来制止孩子,只会使孩子越发的愤怒、激动,并与父母完全对立起来,对事情的解决没有一点益处。

人类行为学家认为:发脾气是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是人排解心中不良情绪的一个通道。所以,父母没有搞懂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强行制止孩子发脾气,会使孩子的不良情绪无法得到排解,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情绪就容易冲动,也容易使孩子的性格中带有情绪控制困难,易怒、爱发脾气的一面。所以,孩子脾气不好,家长要自我检讨。

亲子活动按自己的意愿活动

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总是对孩子参与活动的地点、内容给予很多的限制。这就失去了亲子活动的意义。

亲子活动中,有些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而不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并非真心实意地要陪伴自己,他们说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因此,孩子会认为父母虚伪、不诚实,口是心非,而且不尊重自己的意见,从而对父母产生不满,甚至以后不愿和父母一起活动。这就失去了父母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机会。

如果父母总是要求孩子依从父母的安排,会使孩子渐渐习惯于简单的服从,而没有自己的主意、见地。虽然,有些父母认为这样的孩子“听话”,但对于孩子个性和自信心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与孩子一起活动时,父母要多和孩子商量,尽量听取孩子的意见。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在经济、时间上能够做到,父母就要尽量满足孩子。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放松身心、精神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父母也才更容易与孩子增进感情、加深了解。

不关注孩子在家与学校的表现

老师向学生家长反映问题,许多家长听完老师的诉说后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我孩子干的吗?不可能!他在家那么老实巴交,怎么可能到了学校就调皮捣蛋呢?

目前在我国独生子女中,这种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极其矛盾的现象普遍存在,只是表现形式有别。有的孩子在家调皮、任性,不服管教,在校却遵守纪律,表现较好;有的孩子在家外向,在校却沉寂、内向;有的孩子在家热情开朗,在校却变得沉默寡言。

应该说这种现象有益之处在于孩子不同程度地融合于学校群体环境中,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弊端在于有的孩子入校后,习性的改变是被动的,很可能是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压抑所致,这样易形成孩子抑郁、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

更大的危害在于,如果孩子在校与在家的习性表现长期不一,截然相反,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分裂或形成双重性格,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孩子在家庭中和在学校里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同时存在,长期不能接轨、融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长与学校交流沟通不够,家长与老师彼此不了解孩子在对方环境的各种习性和表现。

家长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不仅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言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对孩子在学校的所作所为有一个总体把握。

不能平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对父母谈着自己的看法,孩子仰视着父母,一脸的严肃和专注,而父母却在忙着手里的活计,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孩子正讲到激烈处,父母却一声呵斥:“你懂什么,小孩子家!”孩子立即低下了头,眼里闪着泪花。

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了,或许我们就时常扮演着那位父母的角色。这种时候,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成年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那么,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尊重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

忽视对孩子的指导沟通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当今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专家认为,家长与孩子出现沟通危机,如果说是因为家长忙,那是大人自我推脱,最主要的原因是做父母的不注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家庭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但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淡化学校教育的色彩。而生活中,家庭教育学校化现象很普遍,孩子到学校的任务是学习,可回到家里,家长仍然追着孩子的学习不放,孩子自然会很反感。

经常有家长向教育专家咨询:和孩子每天沟通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如果家庭教育规定出时间,那样就太刻板了,和孩子沟通不是学校上课,家庭教育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应随时随地自然而然。

在家庭中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与学习,与孩子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连。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庭中能够同别的成员很好地沟通,当他步入社会时,他也能很好地与人沟通。

不给孩子诉说心事的机会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认识不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问题,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这样,孩子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另外,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产生沟通困难的问题,甚至还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我们知道,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影响亲子关系、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如果父母们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不急于打断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

如果父母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不重视孩子的倾诉,时间久了,不良的影响就会表现出来。因为对于一个已经有自我主张和能力的孩子来说,让他乖乖地“听话”是一种痛苦。其实,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加深亲子关系大有裨益,这可以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与孩子交流缺乏温和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深受父母的影响。孩子处理事务的方式,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主要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和强化。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性、意志力都受父母态度的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父母的态度和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互为因果的。如果孩子的资质差些,父母以较好的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那么,孩子的态度往往是积极的,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是乐观和自信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会有所成就,他怀着乐观的心态去努力,结果往往就会变成现实。反之,消极态度和评价只能使孩子失去信心,使孩子不去努力,其结果使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更差。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还影响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发展。父母对孩子持有消极粗暴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或不健康的方面发展,父母对孩子持有积极温和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向健康的方面发展。只有在父母温和的态度下,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在社会能力方面才能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建立起自信心,从而很好地发展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为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父母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发生意见冲突,千万不要失去理智,父母要在商讨的气氛中用温和的态度给孩子分析,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见,不然会使孩子养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与孩子交流只说不听

倾听孩子说话,重要的是多听少说。经常有孩子抱怨:“没有一个人真正听我说话,他们只是在说自己的!”孩子对这种情况有特殊的感受。称职的父母,一定要学会聆听孩子说话,用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多说话,让孩子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与孩子进行良性的交流和沟通。

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体会孩子的感受,不但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明白,不管有什么困难和烦恼,都会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这会让孩子有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可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得到全面的发挥。

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父母应鼓励孩子,尝试着不去批评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地这样去做,了解关怀孩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和父母在一起,如此,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并非梦想,孩子也能顺利迈向成功之路。

父母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向孩子表示“我在听着呢”、“我感兴趣”、“你说的真有意思”。有下面几种信号可以表示对孩子的注意:一是用慈爱的目光注视孩子;二是正面面对孩子;三是与孩子紧挨着坐等。

不善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

许多父母老是在那里自以为是地对孩子进行评价,孩子的话就总是被打断,使他根本无法完整地表达一件事。更何况,父母的评价总是站在一个成人的立场上,有些评价对孩子来说也许不太适合。

因此,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应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真正学会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才能真正领会孩子的思想意图,分享孩子的快乐,真诚地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才能有效地用父母的体贴去化解孩子的烦恼,营造出充满爱意的温馨家庭环境;也才能赢得与孩子的真诚友谊。

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忽视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唯有如此,父母们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亲密关系,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性格。

亲子关系品质的加强要依赖倾听,除了建立亲密关系外,还能提供良好的素材,孩子在人生旅途中会发展成什么样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可以深刻影响孩子的身影,但父母很难去决定孩子这一生会走的方向,影响层面何在?在于父母们提供了什么素材与对待他的方式。所以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有两种目的:一方面让孩子发展健康性格;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发展“人生脚本”。

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不许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