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常识1000问
2910600000065

第65章 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13)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哲学。由于把事物的生存意志的目标限于仅仅在于求得生存,那么很自然地就产生了悲观主义。我们可以在现实中看到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的生活庸庸碌碌,然而却总是那么奔波;由于完全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所在,他们就只是为活着而活,或仅仅是为活得更好而活;他们十分悲观地接受着生存意志那微弱的保证,却从来不懂得驻足沉思,不会为了做真正的自己而设法拯救。他们都中了生存意志的“毒”,然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毒”非是剧毒,而是缓慢侵蚀思想的慢性毒药。一旦染上这种“毒”,他们就不敢面对真正的人生,不敢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只能在滚滚红尘中渐渐迷失!怪不得海德格尔告诫人们:要防止思想被贬价出卖!

●叔本华的幸福观是怎样的?

叔本华估计是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悲观人物了。可以这样说,正因为他如此悲观,他才如此地出名。在他看来,人在本性上总是受各种欲望所驱使。一个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就会接踵而来。人的欲望没有尽头,这种追逐就没有止境。于是,人就挣扎在这种欲望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正因为此,叔本华说,人生是痛苦的,所谓的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终止。

欲望虽然不能根除,但却能超越,能化解,能升华。这就是叔本华说的“欲望的暂时中止”。由此,叔本华为人类指出了一条幸福之路:人格决定了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幸福的范围和深度,人格越高尚,他能感觉到的幸福就越深,最高的幸福来源于最高贵的人格。因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主体的意识才是世界的本质。对人来说,一切存在或发生的事情都只存在于自己的知觉中,只是相对知觉而发生的。所以人最为本质的东西就在于这种意识的形成。而意识的形成是由一个人天然的人格决定的。什么样的人格形成什么样的意识,而意识的深浅决定了感受到的幸福的多少。人们所经验的客观世界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由于主观的或个人鉴赏能力的差别,同一对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就会显出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觉得幸福有的人觉不到幸福的原因。面对那些愚妄的贪婪的追求幸福的人们,叔本华不无嘲弄地说:“很多人听到别人经历了一些令人快慰的事情后,也期待着自己的生活中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而忽视了他们更应该嫉妒的是那种精神能力。”他们缺的不是产生幸福的外在条件,而是感受幸福的主观人格。人人不可能超越自己,人们孜孜以求幸福的努力永远都保持在其本性所许可的范围。人所获得幸福的多少,预先就由他的人格所决定了。

●尼采的“超人”学说包括什么内容?

尼采杀死了上帝,批判一切传统,打倒一切偶像,并不是要走向虚无主义。他在批判传统文化过程中,痛感现代人在传统文化的薰陶下颓废了,堕落了,他希望有超越现代人的理想的人出现。为此他提出了“超人”的学说。

尼采认为未来社会应是超人的社会。超人是一种新的人类,他更高大、更强壮、更健全、力量更强大,是出类拔萃的人种,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超人是强力意志最集中、最完全的体现者。在尼采看来,超人不是人类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创造出来的,决不带有任何低等动物及猿的属性。超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的,只有少数的、有坚强的强力意志的人才能形成。超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与类人猿的关系。“上帝死了”,超人的出现是大地的意义,他是要以超人来替代上帝。在他看来超人不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批人、一批世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超人的出现,才是历史的开始。

尼采对超人的形象作了大致的描述,可以概括为:

(1)超人是天才,是真正的世界精华,是强力意志的最理想的化身。

(2)超人是自然的立法者,是真理和道德的准绳。他的言论就是法律。

(3)超人是世界、历史的主宰者,他发号施令,奴役一切。

(4)超人是旧世界的破坏者,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超人又是新世界的创造者,要创造新的生活。

(5)超人是在痛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敢于面对人类的最大痛苦,残酷和暴力只能使超人坚韧不拔。超人是什么样的?具体来说,尼采曾经认为像凯撒大帝、拿破仑这样的人。但有时他又认为超人还不曾出现,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的最伟大的人物都太人性了,不是超人。

●什么是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尼采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这是一种高级的生命意志,它不只是单纯地求生存,而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人生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扩张自己,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发挥自己的权力。正是这种权力意志派生并决定了人生命过程中所有的一切,从肉体活动到精神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仔细分来,权力意志又分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同化的意志等等。不仅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就连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也都反映了权力意志。例如,物理学中物质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其实就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的争夺,生物学中有机体摄取营养物质就是生物作为权力意志去占有、吞噬环境。从人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从生物到物质,一切都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抗强欺弱的竞争性,在竞争中构成了世界发展的过程。

权力意志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就是它的永恒轮转,它永远生生不息,自我创造,自我破坏。他说:“你们知道世界在我看来是什么吗?我可以在我的镜子里把它指给你们看。世界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无可匹敌,无始无终,恒久不变。如果它变化,那只是形态的万千不同,而非本质的改变。它就像一个奔腾泛滥的海洋,岁月的洪流永远在其中轮回,从最简单到最复杂,从最低级到最高级,从最平静到最狂野。它在不停的变化中肯定自己,知道自己是必将恢复自我的东西,是一种永不满足、不知疲倦的迁化。”

● “冰山理论”是谁提出的理论?内容是什么?

弗洛伊德以研究人的潜意识著称。他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即“冰山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结构实则就是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部分,即人的逻辑意识、理性意识、道德意识,只不过是冰山露出海水的部分,实则冰山一角。而海水下面不为我们所知的冰山部分,才是整个冰山部分的主体。

弗洛伊德借此比喻人的潜意识。对人的行为而言,起支配作用的根本就不是人的意识部分,而是潜伏于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这一部分意识由于受理性、道德等文明因素的压抑,已经进入到了意识的最底层。只有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条件下,这部分意识才会显露。比如,人在做梦的时候就是如此。我们所梦到的东西都是和现实格格不入的,它不讲常规,没有逻辑,违反常识,而且时间和空间的一切差别都已经打破。

弗洛伊德说,梦中的东西对人来说才是真实的存在,而那时的你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当时支配你的不是在海平面之上的意识,而是隐蔽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梦的内容之所以不讲道德,是因为人在本性上是反道德的;梦的内容之所以是不讲逻辑的,是因为逻辑在本质上是对人丰富性的一种阉割;梦里的东西之所以是不现实的,是因为人在本性上总是想超出有限,进入无限。正因为此,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上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也就是让患者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发现隐藏的病因。

●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指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个“欲力”系统,欲力是与生俱来的,创造性的,它不仅是性本能的心理功能,而且是爱情、想象、兼爱以及自我牺性的驱迫力。由此,他得出结论:“性欲乃是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源泉”,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的和性有关。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常常驱使着人们去寻找快感。在正常状态下,他可以从合乎伦理、道德、法律观念的婚姻生活中得到发泄,但在失常状况下,它会通过别的非正常的途径求得满足。

这里所说有非正常途径,按弗洛伊德的解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升华。诸如在艺术、科学、文学领域中,有的人之所以有贡献,是由于他们被排除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升华的结果。二是变态。诸如一些精神病患者和反社会行为活动,如此等等。当直接的性欲发泄受到禁止或阻碍,欲力就必须寻找性以外的出路,这种欲力方向的转移就叫做升华作用。弗洛伊德相信,在世界上一切艺术珍品和创造成果都是欲力升华的结果,都是欲力升华的作用。

●什么是柏格森的“生命之流”说?

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在柏格森看来,这种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一种心理意识的活动。他说,生命是心理的东西,绵延、生命冲动等同于作为心理意识活动主体的“自我”。但是,柏格森不只是把生命冲动当作人的自我,而是进一步把它当作周围世界的基础和本质,也就是认为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是由生命冲动所派生的。人的本质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既然人的本质,即人的内在状态是生命冲动,那人所处周围世界的内在状态也同样是生命冲动。这样一来,生命冲动就成了一种派生万物的普遍存在的神秘力量。他说:“上帝与生命是同一个东西。”上帝“就是不断的生命、活动、自由”。

在具体说明生命冲动怎样派生万物时,柏格森力图使自己的理论与受机械论支配的理论区别开来,同时又企图使自己的理论具有科学色彩,特别是使之与生物进化论融合起来。他因此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创造进化论”。他说,达尔文认为生命在生存竞争中发展着,由于环境的不同造成生物的各种物种不同,这种观点是肤浅的。恰恰相反,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变化,正好说明是内在生命冲动造成各种生物物种的变化。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指什么?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他的反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是密切相关、互为表里的。他的生命哲学为反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他的直觉主义又为他的生命哲学提供了方法论根据。

在柏格森看来,科学或理智的认识只能认识物质世界,认识假象,获得暂时相对的真理,而不能得到生命(精神)的、永恒的绝对真理或世界的本质。他写道:“实证科学的职能就是分析,就是运用符号进行研究。因此,即使自然科学中最具体的科学,即关于生命的科学,也只能限于研究生物可见的形式,即他们的器官和解剖学上的要素,在这些形式之间进行比较,把复杂的形式归结为简单的形式……它们永远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并且他还说,“理智的特征就在于它天生地不能理解生命。”

柏格森在贬低理性的基础上,竭力宣扬直觉主义。他认为,只有直觉才是把握或认识宇宙的本质即生命或绝对真理的唯一工具。他所说的直觉,指的是用自我的生命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生命之中,以达到生命之流的交融。根据柏格森的论述,直觉是区别于逻辑理性的另一种认识活动,它使主体和客体直接融合为一。当主、客体达到某种无差别境界时,我们的认识便达到了绝对的领域,也就是运动变化、绵延、生命冲动的领域,实在的领域。直觉所需要的是一种意志的努力,这种努力使人的心灵违背自身,从理性思维的习惯方向扭转过来,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抛弃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其结果当然也就不需要什么表达符号了。所以柏格森说,真正的哲学是一门不用符号的科学。

●狄尔泰生命哲学的内涵是什么?

狄尔泰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奠基人。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他解释说,生命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不是实体,而是一种不能用理性概念描述的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它既井然有序,又盲目不定;既有一定方向,又不能确定。他断言:生命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我的内省而体验得到的,人们对它心领神会,它表现出来就是知觉、思想、情感;再进而表现为语言、道德、哲学、法律、艺术、宗教、国家、社会制度以及历史等等。因而他认为,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化,整个人类社会正是靠着生命之流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他有时也把这种客观化的精神称为“客观精神”,认为这种客观精神不仅是自我精神的客观化,也是他人精神的客观化,体现了人的共性。他又把这种客观精神的世界称为“精神世界”。其实,这个精神世界也就是人类的社会、历史的世界。

不仅如此,狄尔泰还认为,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切外在世界的存在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都是生命冲动的外化。所谓自然界不是别的,无非是生命冲动遇到障碍所确立起来的东西,它只是生命体现自身的工具。因此,万事万物都是生命冲动的外化或客观化。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内容是什么?

“意向性”,原是经院哲学的用语,后来在哲学术语中几乎消失。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坦诺把它重新引进哲学和心理学,用以标明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区别。他认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别在于意向性。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心理现象乃是一种在自身中意向地含有一个对象的现象。胡塞尔接受并发展了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把意向性作为现象学不可或缺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用以标志所有意识的本己特性,即所有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意识是由意向活动和意向对象组成的两合体。意向活动和意向对象作为纯粹意识的有机构成要素,是不可分割的。这样,传统本体论精神与物质的对立在经过先验还原之后转变成了纯粹意识内部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的对立;传统认识论中的知性与事物的一致性问题在这里转变成了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的相合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