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常识1000问
2910600000038

第38章 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5)

斯宾诺莎认为,我们所遭遇的事只要是由我们自身产生的,就是善的;只有从外界来的事,对我们讲才是恶的。“因为一切事情凡其致效因是人的,必然是善的,所以,除非通过外界原因,否则恶不能降临于人。”所以很明显,宇宙整体遭不到任何恶事,因为它不受外界原因的作用。“我们是万有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遵从自然的理法。如果我们对这点有清晰、判然的理解,我们的本性中由理智限定的那一部分,换句话说,即我们自身当中较良好的部分,必定会默受临头的事,并且努力坚守此种默受。”人只要不由本愿地是大整体的一部分,就受着奴役。

对人而言,有三种基本情感,那就是:痛苦、愉快和欲望。斯宾诺莎认为,这些情感本质上是道德的。但是,当情感与模糊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便产生被动情感,被迫去作恶事。所以,只有理性控制情感,人才能成为情感的主人,实现道德幸福的生活。斯宾诺莎批判了把财富、荣誉和感官享乐看作是最高幸福的观点,认为它们会扰乱人的心灵,使人沉沦和毁灭。他一方面强调认识自然的过程就是理性控制情感的过程,是道德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认为至善是对神(即自然)理智的爱,与人的道德实践活动无关。如果你不想成为理性的自由人,甘受情感的摆布,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但你一旦决定享受“上帝的爱”,就一定会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欲求的。这就是斯宾诺莎这句名言的深刻含义。

●谁提出了“幸福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这是斯宾诺莎巨著《伦理学》中的最后一句话。通过这句话,斯宾诺莎将理性与情感,知识与道德内在地结合在了一起。斯宾诺莎说:“我所说的永恒心灵不是想象和记忆,我们每个人都是永恒规律的一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我们都是永生。”至于天国的幸福,《伦理学》的最后一个命题写道:“幸福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斯宾诺莎不仅在哲学、政治等思想领域成绩突出,同时在人格上,斯宾诺莎也是几近完美的。他本人,正是这句格言的忠实践行者。正如黑格尔所说: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尼采也说:最后一个基督徒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可他忘记了斯宾诺莎!其最艰深的著作《伦理学》也只有二百多页篇幅。但是之后的所有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着他的影响。1677年,斯宾诺莎去世,那年45岁。很多人哀悼他的去世,精英敬佩他的智慧,朴实的民众喜欢他的温和。哲学家和政府官员都加入送葬的人群,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到这个异教徒的墓旁。在为纪念斯宾诺莎逝世二百周年的塑像募集资费时,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捐款,史无前例的人数之众、范围之广,令这座纪念碑真正地凝合着无比宽广的爱和尊敬。斯宾诺莎正像他自己在论永生时谈到的,“人类的心灵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它的某一部分仍将永存”。这就是用永恒的形式看待瞬间事物那一部分得出的令人安宁的结论。斯宾诺莎的一生有着犹太民族漂泊的投影,人类智慧纯度极高的结晶,他也无愧是在精神上最接近永恒的人。

●“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是谁的名言?

这是康德的一句名言。大概凡是知道、了解康德的人都熟悉这句话。或者说,很多人了解、知道康德,是从这句话开始的。康德是哲学上公认的大师,他是西方哲学天空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是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又是后来哲学的开启着。无论是哪位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康德的影响。他就像一个里程碑,后面的人可以超越他,但不能绕过他。

康德关心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人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必然性的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自由的问题。康德后来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我能够知道什么;二、我应该做什么;三、我能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整个康德的哲学的核心。

康德生活在18世纪。18世纪有两个大人物对康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牛顿,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整个世界就处于引力场中,处于必然性之中;另外一个是卢梭,卢梭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道德的堕落,人本质上自由的,成立国家社会都需要经过契约,卢梭的学说直接引发了法国大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果说牛顿改变了自然世界的景观,那么,卢梭就改变了政治和伦理的世界。而他们的学说却是矛盾的。必然就意味着否定自由,自由就意味着否定必然。康德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要解决自由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康德的三个问题总结起来,归根到底是要回答“我是什么”这个千古的哲学问题。因为,没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有没有意义?恐怕没有。因为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成为我的世界;世界提供材料,我赋予世界以意义。二者互相结合。这就是康德的哲学。

●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费尔巴哈的一句名言。出自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简单地讲,它的意思是说,“上帝”其实是我们这些人类把自己的属性抽象出来,加以夸大和人格化,然后当作一个独立于我们,又强于我们的实体来崇拜。所以,与其说是上帝创造了我们,还不如说是我们创造了一个上帝。所以,费尔巴哈说:“人其实是人的上帝。”

“宗教就是欺骗!世界上第一个说谎者就是神学家!”费尔巴哈说。他认为人的宗教感情不是天生的,因为人没有天生的宗教器官。我们既不能用眼睛看见上帝,也不能用耳朵听到上帝,而知道上帝、信仰上帝是人在社会中慢慢被培养的结果。

基于此,费尔巴哈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指出,基督教要人们祈求上帝,这就断送了人对自己的信任;要人信仰天堂的生活,因此断送了人对现实生活的努力。批判宗教就是使人“从神的朋友转变为人的朋友,从信仰者转变为思想者,从祈祷者转变为工作者,从彼世的候补者转变为今世的研究者,从基督教徒转变为人,转变为完全的人”。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保卫者,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不仅摧残理性还扼杀感情,用“天堂里的爱”来安慰现实世界受苦的人,其实就是对病死后的人的药物,对渴死后的人的饮料,对饿死后的人的食品。费尔巴哈所致力追求的,就是要把旧的宗教关系颠倒过来,把人由过去从属于上帝还原为上帝从属于人,确立人的“第一位”的主体地位。他宣称自己的人本学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变为人本学,将神学溶解为人本学。

●“结婚和离婚都是幸福的”是谁的名言?有何含义?

“结婚和离婚都是幸福的”,这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幸福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和目标,婚姻不过是我们生活的形式和载体。我们结婚或者离婚,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你感觉你现在的独身状态是你最差的一种生活状态,那么你结婚是幸福的;相反,如果你感觉目前的婚姻生活是你痛苦或者不快乐的源泉,离婚何尝不是幸福?别忘了,婚姻的目的并不是婚姻本身,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也不要为了离婚而离婚。

婚姻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在远古时代,并没有婚姻这一制度;相信在将来,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也会退出历史舞台。到那时候,人们对爱情、性、婚姻、生殖的关系将会重新思考。我们要相信后人,他们肯定比我们聪明。所以,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不是问题,它仅仅意味着你改变了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却没有让你否定生活或者生命,所以,你还有机会去获得幸福。

●谁喊出了“上帝死了”?

在西方世界,每个个人都是孤零零地面对上帝的。即使在“上帝”这个基督教的核心概念出现之前,远古的古希腊人还是用“神”这个字眼来表达相同的含义。在西方人那里,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科学的探索,外在的精神支柱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宇宙都是由一个外在的力量控制着。这一力量无处不在,造就了宇宙的和谐,规定了人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因此,无论是道德禁律,还是科学追求,都是西方人看到“上帝之光”的一种方式罢了。换句话说,只有看到了上帝在这个世界上的意志,有限的人才能认识到上帝中的意志,从而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同上帝那无限的存在结合起来,获得安身立命之本。

上帝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存在及微妙显现给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以慰藉,让人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死亡不可怕,因为人死亡以后会上天堂;这个世界的神秘并不可怕,因为上帝创造的这个尘世是和谐的,只要人发挥自己的理性,就能够认识到这种和谐;人遭受苦难并不可怕,因为上帝并不会抛弃他的任何一个子民。

尼采是一个狂人,在他看来,上帝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皇帝的新装”,是人自欺欺人地为自己树立的虚幻偶像。他杀死上帝,是要杀死在西方统治了2000多年的基督教传统。正是因为活在上帝的阴影中,人才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杀死上帝,就是要让人从这种阴影中解脱出来,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由自己来开拓自身的价值。所以对尼采来说,悲观是以乐观为方向的,而乐观又是以悲观垫底的。

●谁提出了“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一篇叫“自我超越”。正是在这一篇中,尼采说明了生命的强力意志本质。由于生命的本质是强力意志,因此生命必须不断超越自身,求得更强大的生命实现。“生命自己曾向我说出这秘密。‘看罢,’它说,‘我是必得常常超越自己的。’”价值作为强力的产物,不灭的长存的善与恶是不存在的,“依着它们的本性,善与恶必得常常超越自己”。所以,尼采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估价里,“长出一个较强的强力,一个新的自我超越:它啄破蛋与蛋壳”。

尼采认为,个体生命的自我超越之所以必要和可能,是因为人本身只是“一个试验”,“一座桥梁”,人的本性是“尚未定型的”。尼采曾经给人以多种说法,诸如“最残酷的动物”、“最勇敢的动物”、“作着判断的动物”、“有病的动物”等,但具有本质意义的,则是他所说的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正由于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所以,他可以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对于人的这种尚未定型的特性,尼采有着很多论述。他说:“我们人类是唯一的这样的创造物,当其有错误时,能将自己删改,如同删掉一句错误的句子”,“人应当看到自己的力量是可大可小的,他的能力如在良好环境下也许可以发展到最高”,“人可以治理自己的情欲,如园丁一样,但多少人知道这是随我们自由的呢?多数人不是把自己看作完成了的既定事实吗?”

●“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的时候,自由对人来说无异于刑罚”体现了谁对自由的理解?

这句名言体现了海德格尔对于自由的一种理解。人如果只能生活在一种状态下,别无其他选择,我们可以说,他生活在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中。但是,如果选择太多,没有了限制,又会如何呢?人的选择多了,受的限制少了,自由度也就增加了。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人活得轻松了,相反,人的选择越多,人活得越沉重,特别是人必须在在众多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时候,人需要承担的是自己的命运。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在你面前摆着很多条路,而你却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困惑也来了,因为你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就无法选择其他了,而你又无法比较选择那条路会对你更有利。两难选择让人很难受,但选择太多了,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在自由面前,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所以,自由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字眼,在古希腊,“自由”一词本身就有“刑罚”的意思。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的时候,自由对人来说无异于刑罚。

●“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出自哪?是谁说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问题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