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你一生的清华演讲(大全集)
2909500000024

第24章 MBA学得到与学不到的(1)

杨斌 2005年7月16日

杨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企业战略与政策系副教授。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在这样的时刻探讨这个问题,“MBA 之学得到与学不到的”还有一个副标题,是我在深圳做演讲时候的副标题,是“MBA毕业,一场悲剧正上演?”加了一个问号,是为了说明MBA的学生在就业,特别在职业生涯刚开始遇到的困难。

今天讲座的主要目的是招生说明,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让大家了解MBA的教学和发展动态;希望通过两个小时左右的演讲,引发大家对MBA和管理者两个角色的不同思考。同样,引发大家思考,除了得到这样的学位,自己怎么样利用在MBA的项目花两年或者是更多的时间,怎么样把MBA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管理者,这里面有我的思考和体会,和大家来分享。

今天来听讲有我的学生,也有申请者、毕业生来听我认为有一定的益处。同样的内容也跟人力培训的经理,和我的同行来共同分享。今天也有媒体的朋友。我会谈三个话题,两个源起,还有一个是得到与得不到。

§§§第一部分问题的缘起:国际篇

为什么我们现在来探讨MBA之学得到与学不到?实际上在国际上有大背景,我们不时听到对MBA的评价,到底MBA怎么样?我需要用不同的例子跟大家来说话。

第一个来看看美国,美国的管理教育有什么新的趋势和动向吗?首先在MBA的项目中申请人数逐渐在减少是重要的现象,我们看2003年到2004年,美国的不同项目的管理申请者,实际上2003年到2004年度美国的管理项目中招生显著减少;两年制全职的项目,是78%,申请都减少了;1年制减少是67%;再减少的项目是在职项目,是48%;培训项目是26%,项目的申请者都减少了。越是要离开工作岗位,要全职学习的项目,申请项目减少得就越高;越是不需要脱产学习的项目,有增有减。这个是第一个数字。

第二个来看看国际上,我们看看人数上的变化,2003、2004年国际上的学生,我们今天会讲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管理项目把全球作为重要的卖点或者是竞争优势,这股风是从欧洲吹过来的。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在典型的美国MBA管理项目中间,教师中有1/3—2/3是来自国际的教师。教学的内容中案例有1/3来自北美的部分。学生比例是怎么样?某个学院最多的是1/3的学生来源来自非美国。大家知道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容易达到的数字,这个不同于欧洲所进行的国际化。欧洲的国际化有自己的便利之处,比如说一个德国的项目,他可以说老师中有60%是国际化,50%的学生是国际化的。美国的学生申请德国的项目呢,都算国际化,但是对北美来说就没有那么简单。北美的申请项目增加得多,申请人数减少得也多,是75%。申请人数显著减少。即便是哈佛商学院申请人数的下降也有1/3,有的学校下降幅度高达50%,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商学院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在商业周刊的杂志上说过MBA等于MRA,这专门是在美国的军队中,特别是陆军中惯用的术语。我们打着战役,突然发现了减员。这对于MBA的负责人来说,MBA的从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与此同时,MBA的学费不断地上涨。现在,顶尖商学院的学费在过去6年上涨55%,平均每年达33 774美元。而哈佛商学院2004年学费涨至39 100美元,申请的人数也是不断地减少,比2003年减少16%。

为什么在减少?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原因。其中有人认为人口结构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60年代初是婴儿潮的时期,生育的比例很高。这方面申请的人比较多,而对70年代以后就逐渐地减少。

第二个原因是成本增加。现在想申请美国MBA的项目,还要考虑到容易不容易拿到Visa,即便得到了Visa,在美国就业也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以前美国一度说到西部去,因为西部有机会。而现在说的是到印度、中国,因为这些国家存在着重要的就业机会。清华的经管学院今年秋季入学的时候有33名留学生来自别的国家,有76名学生送到别的国家,还有74名别的国家的学生来学习。他们愿意到我们这儿来了,而且愿意把我们的人交换过去,来跟他们一起分享中国的MBA教育。

当然除了这样的普遍原因之外,其实管理教育存在着若干的问题,这也有不小的关系。为什么申请人数下降,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目前的管理教育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要求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中有社会,雇主、员工都是Stakeholder,主要的批评意见认为,目前的管理教育,传统的MBA教育,在以下方面存在着问题。

· 能否传授有用的管理技能

· 能否培养领导者

· 是不是建立道德行为规范

· 是不是引导学生找到好的工作

同时,MBA学费增长过快就没有逻辑性这是泛泛而言,特别是来自舆论。我从另外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现在认为对 MBA或者是管理教育批评和反思,是1959年和1984年变革以来的第三次浪潮。这个是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叫第三次浪潮?所谓1959年和1984 年是怎么回事?现在我手里拿的这本书《管理者而非MBA》是今年6月份出版的,至少在这个圈子里影响特别大。你既然选择接受管理教育,你就要了解管理教育的来龙去脉。我经常问一些学员,你知道不知道世界第一所管理学院是哪一所学院?是多少年诞生的?有多少年的历史?

实际上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百年复归,在1881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商人,也是一个富有的商人,把他的积蓄捐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了沃顿商学院,沃顿是个商人。100年之后,沃顿商学院在所有的商学院中排名第一,不管是哪儿的排名,沃顿一直排在第一位。这个学院有一个专长,是财务。它是在费城,和纽约离得近,可以找到非常好的财务工作。刚开始办这个商学院的时候,这个商学院教育集中在什么地方?在一些举止上、一些你的行为上,你的举止和行为怎么像一个商人,有教养的商人。这个是沃顿最早做的事情,还有会计。

1908年的时候,第一个MBA项目在哈佛商学院。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如果诸位你们今年报考MBA,当你们毕业那一年,你们正好赶上全球范围内MBA的100周年了。MBA 100年了,但是并不是一帆风顺,我跟大家说说历史。比如说整个管理教育发展中间,非常重要的兴起和成长,是1947年在北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商学院1949届》,这本书很值得读一读,我为这本书写了一个评论。在1974年的时候,封面就拿这班的毕业学生做封面,标题是“令美元失色的班级”,这个班级当中有很多人成了美国500强的管理者。为什么这一届这么厉害?原因是美国法案对教育的推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些有战功和退役的人回来了。回来以后为了鼓励美国的好男儿愿意再为美国效劳,政府决定为他们在教育上申请,只要他们被录取了,钱就是由美国政府来付。这样的政策把穷苦家的孩子都吸收了。美国好的学校是私立学校,你念书可以,但是付不起学费,怎么办?只能望门兴叹。现在好了,这些人最爱学的管理学就是商学院,他们在战争时经历的那些非正常的生活,将来对什么有帮助?从商。那几年哈佛商学院可挑选的余地特别大,最后的结果超过80%,将近90%招收的学生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兵,这些人入校以后每天睡觉只有3—4小时。他们说我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没有睡眠不算什么。清华的老师也说,1977、1978、1979年学生,他们不睡觉,像海绵一样渴望吸收着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在美国,那一届也是这样,在工作上也表现非常优异,所以最后这个班那么多的学生都成为了世界500强的CEO,当然整个班的人数也多了一些,是700人。

这个是快速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美国MBA的授予量到了7万人左右,这个是非常快速的发展。大家知道中国的MBA的授予量是多少?我们一共招生是18 000人。他们数量是多少?那个时候是7万人。

这7万人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受到了不例外的抨击。美国人是有危机感的民族,在50年代,美国非常严肃地反思过他们的教育,原因何在?在5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觉得自己落后了,是比哪个地方落后了呢?觉得是比苏联落后。那个时候的苏联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一个把人送到太空中的是哪个国家?是苏联。所以美国从各方面反思,其中一个反思是卡耐基基金会,一个是福特基金会。所以要提到报告,少不了这两个报告。《管理者而非MBA》的作者明茨伯格教授不断地嘲讽啊,1908年发明的产品,1959年提出的战略,一直经营到现在。他说的是谁呀?是MBA。MBA那个战略是什么战略?在1959年的两个报告的冲击下,最重要的批评就认为MBA或者是管理教育太儿戏,太不够严肃了,各个学校和各个学校差别很大了,可以说其中缺少一些分析能力和定量分析的能力的培养。这次的冲击以后对美国的管理教育确定了什么?简单说起来,就是一个核心课的体系。不管是哪个学校办MBA,都要开核心课,这些核心课都是知识点的东西,要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一条,就是要求教MBA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在1959年以前没有,有这个学位的教师达不到1/2。有的从董事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了,就教MBA了。1959年以后就没有了,而且成为了主流。

到1980年的时候,又一次反思,1984年也好,1988年也好,美国又觉得不行,这次认为比日本弱。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日本企业狂热地收购美国标致性的建筑。很多标志性的建筑拥有者是谁呢?是日本。所以1984年美国说,美国的管理教育应该为美国经济落后于日本负主要的责任。在美国,MBA或者是相关的毕业生,是管理人员当中相当重要的人员。在1988年又做了一个报告,这次报告决定美国要做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全球,而且这次最大的变化是全球化。美国发现之所以日本行美国不行,最重要的是日本有博采众长,融成一家的能力。大家的创新不是原创性的,而是模仿,最后组合在一起,能力更强了。最后聘请背景不同的老师,在教学中加一些来自印度、中国、日本、拉丁美洲的案例。到这个时候,美国的教育到达了一定的顶峰。每年MBA的授予量达到了10万人,或者是11万人。每一年世界上生产多少MBA,大数可以跟大家说,美国占了大头,全世界是十几万的样子,美国占了10万人。有一些经济强国,长期没有引入MBA项目。比如说日本,德国都没有引入。

MBA继续发展,发展到了2002年到2005年。为什么是第三次浪潮?我介绍一下这个文献。

第一篇是2005年的5月,这个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有人如果看过《极客与怪杰——领导是怎么炼成的》,这个作者沃伦·本尼斯,领导力方面一个人叫(约翰·夸特),一个叫本尼斯。现在本尼斯主要在加拿大,南加大商学院教授,同时是哈佛领导中心主任,他写过一篇文章How Business Schools Lost Their Ways,叫《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或者说,商学院怎么就走错了道。再看看2002年的9月,这个老师叫Jeffrey Pfeffer,他是大教授,在2002年的9月,他和他的学生合作做了一个研究,最后发表了一个论文,叫《商学院的终结》,说得难听点的是判死刑的意思。

最后说说我翻译出版的书,叫《管理者而非MBA》。这个是明茨伯格教授,他是管理方面的大师,重要的是战略方面的大师。有没有发现共性?他们都是来自商学院,他们都是在领域中的绝对的大腕。他们所进行的这样的东西,没有一篇是自说自话,都没有用断言,我们看这里面有数据,有事实,有严密的推理。这叫严肃之作,需认真对待。那么,他们都说什么了?

《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最重要的批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认为是商学院方向走偏了。商学院的教师在对管理中间最重要的领悟和科学研究的严格性这两个东西的争夺中,商学院偏于后者。商学院的老师在被聘用,提升会严格被考核Tenure。由于这些研究要发表在杂志上,所以研究的内容过于狭窄和脱离实际。有一个教授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公司中董事会的成员只有不到1%的比例的人曾经阅读过被教授们挂在嘴边上的文献。这叫A-list journals,有A有B。 像哈佛商学院评论是不是A-list journals?不算。

从办学模式上说,一个叫Scientific Model,一个叫Professional Model。他现在的模式过于科学了。现在管理方面很多不够科学,是经验,是不完全归纳,或者是很不完全归纳。德鲁克最有名的书是《管理实践》,他分析了几个企业?是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是斯隆控制的通用汽车。还有很多大教授做的研究都是在10个企业之内,这个从科学的角度看,不够科学。为什么?样本太少了。大家都知道《追求卓越》这本书,这本书中研究了40多家企业。还有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研究了20多家企业。这样的研究是发不到科学杂志上的。彼得·圣吉教授啊,他写的是《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没有进入到教授的行列。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科学研究,为什么是五项,不是六项啊?所以他是高级讲师,不叫教授。所以这就是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彼得·圣吉当过校长,现在也在从事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