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去香港上大学
2896100000004

第4章 新闻追踪:内地学生掀起去香港上大学热潮(3)

但是,据内地多家媒体刊载消息,称今年全国仍共有79名文理科高考状元被北大、清华录取,其中北大独揽48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港澳高校在内地的招生规模与宣传力度均前所未有,几乎每所港校的每次面试会、咨询会,都会成为媒体与高分考生追捧的对象。北大招生办广东招生组组长李靖认为,香港高校今年确实来势汹汹,“掐尖”抢状元的意愿很强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地高校被扫为“二流”,绝大多数优秀考生还是留在北大等内地高校。

放弃清华是痛苦选择:一个内地考生转投香港高校的样本

《广州日报》记者柯学东、黄嵩、郑晴虹2006年7月12日采访了广东高考总分和数学单科状元、香港科技大学2006年新生杨洋。

1.从小就有清华情结

记者:清华毕竟是很多中学生的梦想,就这么轻易放弃了?

杨洋:轻易?不,相反,我做出这个选择很艰难,几个晚上我都没睡好,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件事。说实话,清华一直是我的目标,甚至说我有清华情结,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记得小时候,小学吧,具体哪一年不记得了,爸爸带我去北京旅游时,特意带我去了清华和北大。爸爸就是这样,他从小就注意熏陶我,每带我去一个城市,都会带我去当地最出名的大学。那时候清华不像现在这样人流熙熙攘攘,也没有旅游团。那时我就为清华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人文氛围所倾倒。真的,清华还是香港科大,对我来说,选择是痛苦的。

记者:报考清华的时候,想到后来的艰难选择吗?

杨洋: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考虑会参加香港高校的面试。其实我宁愿只有一个选择,那就不用那么难抉择了。我现在对清华的情结依旧。我还有一个想法:将来凭自己的实力有机会到清华深造,圆清华梦。

记者:既然有那么深的情结,那为什么还要去香港科大?

杨洋:选择香港科大也是有原因的,我从小学到高中接受了12年内地的教育,很想体验一下不同的教学模式。香港那边的大学教学理念和体系都比较接近西方,全英文的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我想去体验一下。

记者:爸妈对你所作出的这个决定有没有什么影响呢?

杨洋:我爸爸在广州的高校工作,妈妈在企业任职。他们一直在帮我收集关于一些香港高校的资料。一些朋友和亲戚也向我提供了香港一些大学的信息,这些对我决定去香港读大学应该说也有一定影响。

记者:亲戚、朋友呢?

杨洋:亲戚朋友也给了我两方面意见,但最后还是由我自己作出决定。

记者:既然是为了体验西方式的教育模式,为什么不直接出国留学呢?

杨洋:我还没做好现在出国的思想准备,我希望有在香港读书的过渡阶段。

2.没奖学金很难说会怎么选

记者:有媒体说,香港学校是在内地高价(奖学金)买状元,高额的奖学金在你的选择中起了什么作用?

杨洋:奖学金表明了学校对我的认可和肯定。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能凭自己的努力赢得奖学金,解决了上大学的费用问题,我感到非常自豪。

记者:香港科大给你的奖学金是多少?

杨洋:具体多少不知道,但应该比较高,好像说是45万港元。奖学金不仅是物质上的鼓励,更是精神上的鼓励,是对我学习成绩的肯定,也是我十年寒窗的回报,我以后不用向家里要钱了,我也很高兴。

记者:如果奖学金不高,或者没有奖学金,你还会选择香港科大吗?

杨洋:因为这种情况事实上没发生,很难说我会怎么选择。

3.选择香港学校,宣传有影响

记者:今年你们班上有多少人报了香港那边的大学?

杨洋:我们班比较特殊,是广东省教育厅在省实验中学开办的一个叫做“全省创新人才实验班”,可以说汇聚了全省的精英学生,大家的成绩都很好。所以班上58人里大约有10个左右报了香港的大学,成绩都是比较好的。

记者:去年你们实验班有人报香港的学校吗?

杨洋:据我所知没有。不过去年广东省状元刘扬去了香港科大,前几天我面试时还见到过她,她是回来做面试服务工作的,我还跟她聊了几句。我听说去年北京状元也报考了香港学校。刘扬现在是香港科大招生宣传的“形象大使”。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或许是受了香港学校宣传上的影响。

记者:报考了清华大学还能转投香港的大学就读吗?

杨洋:据我所知,好像只有香港中文大学(作者注:还有香港城市大学)需要在高考前填报志愿。香港其他高校和大陆高校是平行招生的。高考的分数出了之后,香港的大学才在网上发布招生信息。考生在网上填了个人资料之后,就等那边筛选后的面试通知。如果没有通过香港的大学面试,还是可以就读高考志愿上报考的学校的。

4.面试时不担心被刷下来

记者:听说是香港科大先联系你的,是这样的吗?

杨洋:是他们主动跟我联系的,系主任还亲自打电话叫我去面试。但没说一定录取我,只是希望我去面试。此前他们已知道了我的成绩。

记者:面试前有没有想过可能被刷下来?去年就有11位状元面试后落榜了。

杨洋:这个我倒没担心过。我是个很有信心的人,如果这一点信心都没有我就不会去面试了。

记者:面试是一些什么题目?

杨洋:侧重于自己未来的设计,包括自己的理想是做什么之类的话题。

记者:说到理想,以前很多中学生都会说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科学家、医生、警察之类。你的理想是什么?

杨洋:一位懂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也可以说是科技商业精英。就像中关村出来的邓中翰,他获得了2005年度经济人物的称号。

记者:面试紧张吗?

杨洋:肯定没有高考紧张了,面试时也发挥得比较好。考官们很和蔼,3个考官3个考生,大家围在一起,以谈话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进行了半个多小时。面试后,考官当场就拍板要我了。

5.北大清华也招香港学生

记者:面试题目有没有你很少涉及的领域?

杨洋:没有,不过我有同学参加过港大面试,听说有“同居”、“登月”等话题。

记者:如果你面临着这样的题目,你会怎么回答?

杨洋:现在我不知道。如果万一真的有那样的题目,我想我也能说出自己的观点。

记者:大陆学生刚去香港的学校,可能一开始不适应,成绩也可能比较靠后。你会担心吗?

杨洋:有什么担心的?我有心理准备,如果香港都适应不了,以后怎么出国留学?不要说香港,即使去了清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我也不见得成绩靠前,这很正常。再说,香港是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而且全英语教学,一开始可能会很吃力,但我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我想以后会好起来的。

记者:最近媒体都在说香港学校对清华、北大构成了强大冲击。甚至个别评论认为,清华、北大已被香港高校归为二流。作为一个即将去香港读书的学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洋: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拓宽了内地学生的选择范围,这是好事,谈不上冲击。国家制定大陆与香港高校交叉招生的政策,是很务实开放的举措。香港也是祖国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内部地区间的考生流动是很正常的,况且香港毕业的人才也可以回内地服务,其结果是多赢的。

三、香港各大学在内地招生的历史回顾

其实香港高校早在1998年便开始到内地招生,但一直不为人关注。这些内地学生大多是从内地重点高校交换而去的,人数十分有限。内地学生对香港高校还是缺少了解。究竟香港的大学和内地的大学有什么不同?去香港上大学和出国留学有什么不同?比内地高校学费高出几倍的香港高校究竟值不值得读?

香港高校侧身内地争夺生源,应该说,考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一考定终身”中多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1998年香港高校就已进入内地招生。据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介绍,港校到内地招生最早得益于香港一个慈善团体“赛马会”的支持。1998年,香港赛马会给香港高校提供了一笔资金,作为招收内地学生的奖学金。从此,港校拿着这笔钱开始在内地招生了。

最早把目光投向内地的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大教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丁学良还记得,早在1993年香港科大就有招收内地学生的设想。“和科技相关的本科生源严重不足。学校花了很多钱在全世界招聘教员,但香港最优秀的学生却不爱学理工,要学财经。”但是,“所有香港大学都是公立大学,政府拨款补贴学费。如果从内地招生,这个钱谁出?”后来,香港赛马会愿意提供一笔基金作为内地赴港学生的奖学金。

港校最初只是委托内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10所高校“代招”学生,这些高校把一些已考入该校的公费学生推荐给香港高校;而且多年来上述高校各种为期1个月的暑期香港短训班也交错进行。名为校际交流,实为试探深浅。“这种招生基本上是试探性的,学生全部享有奖学金待遇。”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合作处处长朱国斌博士说。

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人士说(《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7月24日,李杨文、王寻、黄晨岚、段海燕/文),“代招”的做法从1998年一直延续到2002年。因此在1998年到2002年这几年内,香港高校每年在内地招生的总数也就几十名(仅限制在10到30名),并不为大家所熟知。最初的情况是,内地学生和家长对港校知之甚少、热情不高。据香港某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说,那时候内地很多领导常常望文生义,以为香港城市大学是专门培养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人才的,“有领导甚至希望我们帮助通通下水道”。

“上海重点中学的校长根本不理我们。”香港科技大学的朱力径说。除了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外,很多学生家长对香港高校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以为香港中文大学只教中文。2004年香港科大的内地学生回北京做宣传,人大附中连门都不让他们进。“重点中学都以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为荣,香港的学校算什么?”朱力径愤愤不平。

香港高校不得不集体行动,在内地几大城市联合举行宣传会。2004年,一个北京重点中学校长团访问香港。香港科大直接把访问团拉进校园,让校长们亲身感受该校的教学设备和氛围,“北京四中和实验中学的校长都意识到,科大也是个很好的大学”。这一参观,为香港科大打开了在北京招收尖子生的局面。

但是,随着自主招生的地域不断扩大,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考生及其家长、各知名中学的负责人对他们越来越感兴趣,而他们的“野心”也迅速膨胀起来。

近年来,香港与内地来往日益密切,港校宣传攻势也不断扩大,港校在内地的声望可谓水涨船高。各个港校都进军内地,前往一些著名城市、大学、中学多次宣讲。他们还请回从内地毕业、并已在香港就读的学生现身说法,推介港校。有的港校还私下给已保送清华、北大的学生开会,承诺如去港校就将给高额奖学金。有人说:“没想到,这两年港校在内地的招生一下子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

2004年香港在北京设点招收本科生的高校仅有港大1所大学,2005年则猛增到全部的8所大学。

2002—2003学年香港大学与复旦大学合作招收了内地第一批自费本科,内地学生从此开始规模性流向香港。

2004年4月25日,香港大学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大讲堂内举行了两场“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咨询会”,每场都有数以百计学生和家长参加。

2004年香港准备在内地招收近1200名自费大学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香港一些大学负责人表示,招收内地学生将是香港院校坚持的一个方向。学生来源的多元化是学校发展和建设成世界知名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据当时特区政策,香港教育统筹局规定非本地生占本科生招生总数4%,数年后可提高到8%。

为使内地学生能更快适应香港的校园生活,8所招收内地生的香港高校都有专门为内地生提供的帮助平台。香港大学提供一系列迎新课程和活动,如英文精读班、广东话精读班、香港文化简介班、挚友计划、文化适应调整课程等。香港浸会大学则设立了心理辅导老师,他们可以应约与同学进行个别的不公开的聊天。该校还为学生设立保密的个人心理辅导档案,一俟学生毕业就销毁。

2003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只限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省市;2004年增加到10省市;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香港8所院校计划在内地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辽宁、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海南等17个省市区招生,招收对象为具有这些省市户口的应届高中毕业生;2006年另加云南、贵州和江西,为20个省市区。

其中,报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应届高考学生,须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报名,列入本科一批录取。这也是香港高校首次参与全国普通高校统招计划。其报名时间、方式和报考内地高校一样,不需另外单独填表,也不需专门去组织面试、口试之类。考生可以在填报志愿时选报这两所院校,如被它们录取,就不能再被其他院校录取。其余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6所院校则直接在内地招生,考生可直接向学校报名,无须于内地高校志愿表上填报有关院校。自主招生的好处是并不占内地指标;万一考生不能被北大和清华录取,香港还可以作为一条退路。大部分院校报名截止日期为当年5月31日。

据《北京考试报》2006年4月20日调查结果,62.13%的人愿意选择自主招生,即参加独立的笔试和面试,参考高考成绩录取;37.87%的人选择普通高招计划内统一录取。由此说明,更多的人希望香港高校是作为内地统招的有益补充。

香港大学1998年便率先开始在内地招生,当时30个名额全部提供奖学金。2001年,因为报考港大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开始招收费生,谁知道愈演愈烈。他们想不到,内地考生对港大趋之若鹜。2005年港大计划在内地招收250名本科学生,但报名人数接近5000人(2006年更是超过了其1.4倍,但是招生计划只比去年涨了40个)。2005年港大拒绝11名内地第一名(即状元),其新闻也曾轰动一时。

香港理工大学2005年录取了180名内地学生,而收到的入学申请约3200百份。2005年北京共有170多名高考生去香港读大学,他们的平均高考成绩为520多分,高出当年北京市的内地高校重点线50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