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289500000083

第83章

第12章从“守夜人”到“干预者”——政府行为

第1节“挖坑”为什么会带动经济发展——政府干预理论

在凯恩斯的一本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他通过一则“挖坑”的寓言故事引申出了政府干预理论。

乌托邦国处于一片混乱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政府决定兴建公共工程,雇佣200人挖坑。雇200人挖坑时,需要发200个铁锹;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工了;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行业也发动了。通过挖坑,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大坑终于挖好了,政府再雇200人把这个大坑填好,又需要200把铁锹……萧条的市场终于一点点复苏了。经济恢复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

在凯恩斯之前的西方经济学界,人们普遍接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观点,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只扮演一个极其简单的被动角色——“守夜人”。凡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依靠市场能够达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应该让政府来做。国家机构仅仅执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如保护私人财产不被侵犯,不直接插手经济运行。

然而,事实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财富不均,经济周期性震荡,社会矛盾尖锐。1929~1933年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自由经济主义弊症爆发的结果。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者浮出水面,他们提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不再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是要充当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必须平衡以及调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就是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

从经济学角度讲,宏观调控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在一定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当然,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是说它总是能够调控市场。什么时候能够调控,什么时候不能呢?这就需要人们利用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来判断什么样的政策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形成公正有效的经济体系,而什么时候宏观调控又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相比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凡是政府调节能比市场提供更好服务的地方,凡是个人无法进行平等竞争的事务,都应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凯恩斯强调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可以协调社会总供需的矛盾,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要的资源协调和产业调整。他最基本的经济理论,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了“滞胀”的状态,无论政府如何挥舞那只“看得见的手”,经济总是停滞不前,而物价却在不断地上涨。这便是“政府失灵”的状况。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认为“两只手”应配合运用。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政府干预的积极方面及其局限性。

【相关词语链接】

凯恩斯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论点。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市场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