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289500000123

第123章

第16章第3节国际贸易交往的“红绿灯”——汇率制度

二战后,阿根廷经济一度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政府更迭频繁,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阿根廷的经济出现了重大衰退。20世纪70年代起至1990年,阿根廷一共发生了7次货币危机,每一次货币危机都伴随着严重的通胀。在1975~1990年的16年间,除1986年的通胀率为90.1%外,其他年份的通胀率均在100%以上。在长期恶性通胀的打击下,投资者对阿根廷货币失去信心,从而导致阿根廷经济完全美元化。为了扭转经济衰退的局面,1991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卡瓦略就任阿根廷经济部长,3月政府推出《自由兑换法》,把汇率固定为1比索兑换1美元,中央银行用外汇、黄金和其他外国证券担保,保证两种货币可自由兑换。《自由兑换法》使恶性通胀得到了控制,到1994年通胀率降至4%。1991~1994年,阿根廷的经济实现了连续的增长。可以说,货币局制度成为当时的阿根廷政府拯救经济的重要举措,也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效果。

然而不久,这种严格的货币局制度就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阿根廷经济重又陷入困境。

1995年,受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出现了负增长。由于货币局制度令央行失去了货币政策手段,所以,当经济出现衰退和失业率上升时,财政政策就成为阿根廷政府的唯一选择。阿根廷政府选择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靠发行债券来拉动投资项目,实现经济增长。但这种方法造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1995年到1996年,政府的财政赤字从24亿美元上升到40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债务不断积累也促使国内利率上升。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再次步入衰退。到2001年,阿根廷的外债已达到1400亿美元。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带给人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货币局制度是一种极其严格的货币发行制度,这使阿根廷摆脱了多年来恶性通胀的困扰;同时,它又是一种极端的固定汇率制度,当内外失衡的冲击同时出现时,货币局制度缺乏应对冲击的灵活调整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

国际汇率制度如同交通中的红绿灯,对国际贸易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主要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

1.固定汇率。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

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或是由黄金的输入输出予以调节,或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

在2005年汇改之前,人民币的固定汇率制度是和美元挂钩的,这样削弱了人民币的汇率调控能力。

2.浮动汇率。固定汇率的对称,是指国家货币主管部门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只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的汇率。官方在汇率出现过度波动时才干预市场,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自由浮动、管理浮动、盯住浮动、单一浮动、联合浮动等。由于汇率的变化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因此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波动要频繁,而且波幅大。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并不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会对汇率进行或明或暗的干预。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下,大部分国家实行的都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是浮动的,不是固定的。它与自由浮动汇率的区别在于它受到宏观调控的管理,即货币当局根据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来公布汇率,允许其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上下浮动。一旦汇率浮动超过规定的幅度,货币当局就会进入市场买卖外汇,维持汇率的合理和相对稳定。

【相关词语链接】

汇率超调理论 汇率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汇率超调的前提条件是商品价格具有黏性。所谓黏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黏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均衡汇率 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首先提出了均衡汇率的概念。他说,实际上存在着三种汇率:第一,事实上的汇率,即市场上流行的汇率;第二,真实的均衡汇率,是根据购买力平价,再估计到国际收支方面的各项因素及和通货膨胀无关的其他各种因素而得出的汇率;第三,购买力平价,是按各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对比而计算出来的汇率。格里高利认为,真实的均衡汇率只是极近似购买力平价,而不等于购买力平价。至于事实上的汇率,既不同于真实的均衡汇率,又有别于购买力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