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2894100000075

第75章 事情因准备而成

孔子立志早,仕进的决心大,因此能成。此事见孔子中庸之道:1.做事有准备,就不会落空。2.只拣容易的做,就可以上道。

据《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他自己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了,立志相当早。

孔子又说:“三年学,不志于谷,不易得也。”讲他努力攻书三年,必有所成。

孔子凡事有准备,绝不心存侥幸。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他准备走传统的仕进的道路。他的整个少年时期都为此作准备。

少年孔子虽然走的是传统道路,但一路走下去,他的路却超越了传统。《诗经》中讲:“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新是旧的结果,旧是新的准备。世上无永远的旧,也无永远的新。旧的必然新,新的必然旧。常旧常新,常新常旧。要说本来,世界是旧的。要说现有,世界是新的。这正是神与道的神奇恩典,它让没希望的有希望,让已死的又生。

无中生有,越旧越新,中庸之道以常理致非常,以常道致非常道,以常人做非常事。

孔子深知此理,他不做革新者,自然是革新者。

他“述而不作”,自然有新创。

他只传道,却成就了自身之道。

孔子走的是一条平淡无奇的道路,所有的大道都是平淡无奇的。大道旁只有常见的大山、大树、大石头,没有奇花。奇花生在幽谷中,我们不去那幽谷。我们的心中自有幽谷。

孔子取大道而弃幽谷。

他舍弃奇花,却知“兰有王者香”。幽谷在他心中,他自成大道。大道含幽谷,大道即幽谷。

孔子有取舍,有准备。他准备大而目标小,就不会落空。

十年磨一剑,屠龙技成,却劳而无功,大而无用。

十年磨一剑不如一年磨一剑。

剑不必太锋利,能用就好。

太锋利的剑首先伤害的就是自身。

孔子磨剑三年,就出仕了。他虽然苦心做事,做事却是快乐的。贾岛磨剑十年,依然只是个苦行僧。“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太小气。怎么比得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痛快!

当然,孔子也是个苦行僧。孔子周游列国,是个标准的苦行僧。但他主要是快乐的。哪怕饿肚皮,乃至被追杀,依然“弦歌不绝”。

孔子十七岁之前即父母都死了,少年孔子是个孤儿。而孔子说他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与仕进,是个苦心人。要是别人真的是苦死了,而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因苦难而沉醉,却因苦难而奋起。

做事先做人。

孔子在成长过程中战胜了丧亲之痛与无家之贫,攻书不辍,立志仕进,不但是个“自觉”的人,更是一个能“觉他”的人。所谓“觉他”,即能觉悟他人,感化他人。果然,孔子十七岁时就被孟僖子大夫视为有大学问的“圣人之后”,将儿子孟懿子拜孔子为师。

孔子先做自己的老师,才能做别人的老师。

所谓做自己的老师,指师法自己。

师法自己比师法古人、师法自然更接近大道。因为在我们自己身上有着神做工的实实在在的神迹,敬畏自身,敬畏创造了我们自身的神,就有大奇迹发生。所谓“敬己若神”即此。“敬己若神”不是敬己,而是敬神。

敬神必见神迹,那就是我们身上必有大改变。但虽有大改变,虽有神迹,我们也隐而不发,秘而不宣。《易经》说“潜龙勿用”,即此。其中关键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读易经有学问》开篇。

孔子中庸之道

1.做事有准备,就不会落空。

做事有准备,大材甘为小用,就不会落空。专走大道,就不会踩空。一箭一靶,就不会放空。

2.只拣容易的做,就可以上道。

做事有准备,虽有诸多大本事秘而不宣,只拣小事做,只拣容易的做,就可以上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说他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了。凡事有准备,就不会落空。立志越早,根基越深。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中这两句著名的诗是讲:新是旧的结果,旧是新的准备。常旧常新,常新常旧。要说本来,世界是旧的。要说现有,世界是新的。这正是神与道的神奇恩典,它让没希望的有希望,让已死的又生。

孔子深知此理,他不做革新者,自然是革新者。他“述而不作”。自然有新创。他只传道,却成就了自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