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2894100000065

第65章 会做事不如会看事

孔子一旦发现卫灵公对他不感兴趣,就很看事地离去。此事见孔子中庸之道:1.会做事不如会看事。2.学会成全他人。3.不要试图改变别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

(卫灵公)与孔子语。见蜚(飞)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

孔子在卫国做官时,有一天与卫灵公在一起说话。说着说着,卫灵公就去看天上的飞雁去了,仰着头,好像孔子不存在。

孔子于是决定离开。

孔子中庸之道

1.会做事不如会看事。

会做事的人比比皆是,会看事的人没有一个。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吃力不讨好,心想:“我做得很好呀?为什么他还那样待我?”

会做事的人惹人厌,讨人嫌,就因为他太会做事,搞乱一大片,只顾自己冲,冲,冲,哪管身后乱,乱,乱。

要说真正地做事,必须以看事先行,并且要时时会看事,越来越看事。

孔子原先也不看事,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只管一个劲地推销自己。他越来越热情,人家却越来越冷淡。

孔子心里冷了,心想:“这些都是些什么人呀!”

但他终于明白: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你在乎的东西人家未必在乎,死皮赖脸,有必要吗?

孔子看事地离去,绝不再说什么。

从此以后,他只需要做一个敝帚自珍的人。

再到后来,他做一个连扫帚也不要的人。

他不再打扫天下了,天下不会因他更脏,也不会因他而好起来。大道不生不灭,人应该无悲无喜,吃好一张大饼胜于管好一个国家。

2.学会成全他人。

孔子成全了卫灵公,让他继续过他自己的生活。孔子决定既不打扰好人,也不打扰恶人。他是他自己,要成全别人,不要让人觉得不自在。

孔子刚认识卫灵公,两人很相投,高兴了一阵子,过了段时间双方不自在了,卫灵公碍于面子,不好撵孔子,孔子心存幻想,老着脸住下来。

但他也很快发现,自己呆在这里纯属搞事,纯属搞笑,只会越来越尴尬,不会有什么进展。

孔子反思:我是不是在打扰人家?我是不是让人烦?为什么我与他在一起的时候他宁肯去看天上的大雁也不肯看我?

孔子的自尊心因此受到伤害,但他的理性又战胜了情感。他明白:之所以卫灵公喜欢大雁而不喜欢他孔子,是因为大雁会飞。看来他也应该飞走了。

大雁不会停留在空中,孔子不应该停留在卫国。

孔子醒悟自己实在打扰人家太久了,这不是做客之道。主人是没有过错的,因为那是人家的地盘。

笔者不禁要插播一个故事:我与一个从英国回来的朋友吃饭,这个朋友先前当过解放军,吃饭时他告诉我他在当兵时曾给老乡送过粮,他们几个人“吭嗤吭嗤”地把粮食扛到老乡家时喊“有人吗?”好半天才听见答应。他们推门进去,一看,气极了,原来炕上躺了几个大男人,大白天睡觉等人给他们送粮来。“这些人简直是寄生虫,当时我真想用枪把他们扫光。”我这个朋友事隔多年还为此气愤,我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他在暗示“中国人的劣根性”。

但我马上激烈反驳他:“你一定错了,你没有权利把任何人扫光。不要忘了,是你把粮扛到他们家的,不是他们求你们,而是你自己去的。那是人家的地盘,他们的家,他们的狗窝。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狗窝里做狗,甚至可以在自己的狗窝里过猪狗不如的生活。这是他们的权利,生存的权利。谁也没有权利做寄生虫,但谁都有权利过他们自己的生活。错的决不是他们,而是你。你其实是打扰了人家,还以拯救者自居,还要用枪扫射。”

我回应他的主要意思是“人的权利”,他在我面前讲“中国人的劣根性”是没有用的。

孔子先前也杀人,杀少政卯,杀齐国人,最后意识到自己错了,因此他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成全别人。

3.不要试图改变别人。

说白了吧,试图改变别人都是有动机的。

男人对女人说:“你应该过新的生活。”这话等于说:“你应该跟我走。”

拯救者对众人说:“你们应该过新的生活。”这话等于说:“你们应该接受我的统治。”

孔子先前以拯救者自居,结果遭到了被拯救者的一致反对与一致反感。孔子周游列国的真实情况是:没有一个国君买他的账,也没有一个百姓信他那一套。

孔子最终明白: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别人有别人的办法改变自己。要改变,你自己改变。你以改变为幌子掠夺别人,谁还看不出来?一切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最终在柴米油盐前失效,一切堂堂正正的理由最终自己打嘴巴。

孔子离开卫国,这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