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2894100000004

第4章 一个“孝”字将人品揭示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个“孝”字,将一个人的人品高下昭然揭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论语·里仁》)

孔子这话意思是:父母的岁数不应该不知道,我们因此可以庆祝生日,感到高兴,同时也因父母越来越老感到担忧。

绝大部分人都只记得自己的生日,记不得父母的生日,这是不对的、自私的。小孩子经常向大人吵闹:“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给我买生日蛋糕呀?”

父母就会告诉他(她):“等你过生日,爸爸妈妈就给你买。”

于是小孩子高高兴兴地等待自己生日的来临,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他们显然忘记了父母也会过生日,好像父母从来就没有生日,或者说父母的生日有什么意思呢?

如果我们在一个人的生日晚会上突然问他(她):“请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

情况一定会非常尴尬,因为这位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高兴得要飞起来的人通常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这样的问法是不讨人喜欢的,大煞风景,主人家不喜欢这样的客人。但是对不起,想这样提问的恐怕大有人在,只是大家都没敢说出来,等到这一天有个冒失鬼终于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提出,将会得罪一大片。

这个真实的普遍情况揭示了:

一、人是自私的。

二、人容易忘本。

三、人不希望别人来点醒他(她),否则会很不愉快。

这三个问题归于一点,都指向了人性恶的一面。

有人曾说过,孩子是最大的暴君,他(她)把父母的青春、精力与钱财全部吃光光,从不手软,稍有怠慢就委屈得不得了,一旦长大就远走高飞,不顾父母生死。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仔细想一想,不无道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在我们身上也或多或少有些。

哲人指出:人应该具有悲悯情怀,要像疼孩子一样疼父母,不可忘本。

儒家则直接说不孝之人是“畜牲”。

孔子弟子有子引孔子的话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样就把一个“孝”字放在了所有价值之上。做人的根本是做好自己的子女身份。

此言并非只是一句伦理说教,而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乎我们一生成败,不可不知。

人从哪里来?

人不是从天地宇宙这些空洞的地方来,而是从父母那里来。

父母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看得见的世界本原与起源。

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推动力。

父母就是我们的宇宙。

这样看来,父母的意义真的是大得不得了,他们先我们而存在,他们让我们看到我们出生前的情况,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宇宙,展示了生命长河生生不息。

父母就是道。

我们的全部生命得之于父母,我们的欢乐与父母息息相关。

这并不是抽象意义的息息相关,而是实实在在的相关。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孝心与爱心,他(她)就会在静下来的时候仔细看看父亲或母亲的脸。

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啊!

给人触动最深的就是他(她)的苍老。苍老表明老人家饱经沧桑,并且在沧桑中老去,直至死去。父母的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这预示着我们的起源终将湮灭在时间的统治下。而父母在未死之时,他(她)的脸上便会向我们透露出一些或隐或显的生命信息。这不是别人的脸,这是生我们的本体宇宙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父母的脸如此凝重,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作明白的言说。

给人触动同样深刻的是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长得与父母几乎一样。如果抹去岁月的痕迹,再消失性别特征与胖瘦这些细节,我们将发现两代人之间其实毫无差别。

一个老祖母看她的儿子与看她的孙子是完全一样的,在她心中,这两个人是重叠又分开的图像。

我们都像我们的父母。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种铁的定律永恒不变。它还意味着这个世界具有稳定的持续性,绝不因突变与变异而丧失本原。这就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幸福的基础。

我们像父母,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父母好,才能真正对自己好,因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是父母。

就这么简单。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

人别在失去时才知道拥有。

孔子生下来父亲就死了,十几岁时母亲又死了,对母亲的无限追恋,对父亲的无限渴望使他深刻了解父母对人类成长的重要性,这是本源与本原,绝不可舍本逐末,绝不可本末倒置。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外面打天下,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都无一例外地蹉跎了岁月。他们或因成功而忙碌,“没有时间看父母”;或因一事无成而羞于见爹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而又残酷的普遍现象:

他们一去无回,等终于哪一天回到老家中一看,父母老了,病了,甚至死了。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到时才知道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多爱父母,多想父母,多看父母,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个“孝”字将一个人的人品高下昭然揭示。

一个人如果坏透了,无恶不作,但知道孝敬父母,我们仍将他当人看,一个人如果名声好得不得了,对谁都不错,偏偏对父母不好;事业有成,偏偏忘了根本,那么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应该把他(她)驱逐出“人”的概念,让他(她)自生自灭,让他(她)在痛失所爱时知道什么是悔恨。

孔子是幸福的,他享受到了足量的母爱,同时也享受到了他没见过面的父亲给他的无尽父爱。

“亲人在天国凝视着你。”

苍老的脸上岁月流走

孔子强调“孝”的重要性,这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我们人生起源的严肃思考,更是对自我的肯定。爱父母才能爱自己,在哲学家与科学家看来,每个人与他(她)的父母其实比想象的更接近。父母揭示我们的命运,因此对父母好不仅是回报,更是为了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