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2894100000035

第35章 有交换就有成功

本章讲孔子教学生要收学费。此事见孔子中庸之道:1.有交换就有珍惜,就有成功。2.把自己做好,交换才有条件。3.宁肯自己吃亏,也要交换到底。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孔子十几岁时就收了两个贵族子弟孟懿子与南宫敬叔为学生,讲礼。他第一次做官就是当祭礼官,是一份带人的工作,因此那时实质上就已经收了很多学生。

孔子三十岁退隐后,办起了私学,广招门徒,并说:“自行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学费。孔子这话是说:“只要交了学费的,我都教他。”

我们由此可见孔子说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博爱主义,而一个具体的做人态度。孔子不搞免费教育,这样学生们才会珍惜自己用钱换来的教育机会,这样孔子的每句话都值钱。

孔子深知《易经》交换原理,凡事有交换,就可以操作。不交换就不能成。

《易经》的“易”就是交换的意思,甲骨文“易”字本义为“换水”(见阵年福先生《甲骨文动诃词汇研究》)。《易经》一是讲变化,二是讲交换,这是其总纲。讲《易经》变化之道的人很多,但都不透,讲《易经》交换之道的人还没有。我有专书讲此道,在此就不多言了。孔子无疑也深知此道,《易传》中记载孔子的话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即寓含此原理。孔子收学生是要收学费的,并且孔子是言利的。这都体现了《易经》的交换原理。《新旧约全书》的“约”指立约,人与神作交换:人类认耶稣为救主,那么上帝就赦免原无可赦的人类。《易经》与《圣经》相同,全书讲“交换”。

孔子中庸之道

1.有交换就有珍惜,就有成功。

凡事作交换,没戏的也有戏,本有戏的一下子就成功。

2.把自己做好,交换才有条件。

孔子不是孔子,谁拜他为老师?

3.宁肯自己吃亏,也要交换到底。

通过吃亏的方式把自己做大。孔子收弟子其实还是赔了,因为他的思想太值钱,不是区区几个束脩可以等同的。但总的来说孔子赚了,因为他通过收弟子把自己做大了。孔子不收弟子,谁认他是老师?

这是甲骨文“易”字。这个字很象形,指把水从器物里倒出。“易”字最开始就是倒水、换水的意思,引申为交换。

水有流动就不腐,人有交换就不败。以我之有,换他之有,来。以我之无,换他之有,赚。以我之有,换他之无,赔。以我之无,换他之无,空。

孔子精通《易经》“交换原理”,孔子教学生要收学费即可为证。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