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2894100000017

第17章 “和为贵”才有“大富贵”

“子与人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和”让突出的更突出,让弱的强起来。乱中有序,可以使整体状态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国文化的基本核心之一就是“和”。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听到好听的地方,就让人再唱一遍,然后就会唱了,大家一起和歌。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孔子是一位琴道大师,从此处看来,无疑又是位歌唱家。孔子会听、会唱、会和,是最佳听众,当然也是优秀的独唱者与合唱者。

圣人都是独唱者,先知先觉,独领风骚。

圣人又都是合唱者,他总是引领一大群人前进,并把自己当成众人中的一员。孔子所说的“吾从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一次我们一帮朋友在香山聚会,沙漠舟刚出新书,趁此机会请客。一共围坐了一二十人,非常热闹。大家交谈正高兴,熊晋仁满身酒气闯了进来,一进来就当仁不让地坐下,装疯卖傻,自吹自擂,所有的人都听他一个人演讲。我一看糟了,再这样下去大家都会反感他,怎么办?我与熊晋仁是好朋友,不怕得罪他,强行打断了他的演讲,建议他吹一曲箫怎么样?晋仁吹箫本是一绝,于是上了我的当,马上闭口不再演讲,趁着酒兴取箫在手,稍一沉思,就悠悠扬扬地吹起来,满座为之叫绝。于是大家轮流唱歌,又一起唱,整个晚上非常爽。

如果只有熊晋仁一人独领风骚,那就没趣了,大家一起唱和,各擅其美,那才有意思。所以孔子屡次讲到“和”的重要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和”让突出的更突出。让弱的强起来。乱中有序,可以使整体状态上升到新的高度。

中国文化的基本核心之一就是“和”。

何为“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有子是在引用孔子的话,转述孔子思想,我们把有子说的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和为贵”视为孔子的话,是可以的。

“和”与“仁”的概念相近。“仁”指人与人相爱,“和”指人与人相和,都指向善。

一人是“人”。——前行的人。

二人是“仁”。——并行的人、平等的人。

三人是“众”。——团队中的人。人上有人,指王者。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所说的这个“人”,可能是“众”字中的任何一个,不一定指人上之人。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概念。

一人走路是“走”。——单独行走。

二人走路是“行”。——各走左右,所谓“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三人走路是“奔”。——容易崩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高明手段在于:在人与人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人群崩溃的速度减缓下来,最终恢复为平行。

和之数为二,正是阴阳相生相克之道。

何为“和”?

和的第一义不在于唱和,不在于共致完美,而在于互相克制。比如唱歌,高音有低音牵制,方能成曲。比如跳舞,先必有回旋之姿,才能有奔腾之势。

和的第二义就是相互配合、合作,共生存,齐发展,求双赢。

和的第二义必须以第一义为基础,否则无法实现。

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他能“和之”的前提是熟知对方之道,这就是孔子让人“反之”(再唱一遍)的原因。不熟,则不能和。

何为“和”?和是对人我双方之道的认知,借着共同的规律,本着不同的情况,做出大体相同的善的效果。和为和谐,合于道,表现为礼。

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和”,而不是“不同”。“和”就是和谐、中庸,乃是儒家精华。《尚书》中讲的“允执厥中”的“中”就是“和”。“和”是太古元气(“太和”),天地相和,乃生万物。人与人相和,乃成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