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2894100000013

第13章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其奥秘在于“每味皆肉”,吃什么都好吃,吃什么都像吃肉,因此完全不知肉味,视肉与菜毫无差别。这是一种专注的境界,使人无食欲而不厌食,无性欲而不厌性,实是妙境。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痴迷得三个月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说:“我没想到音乐会让人爽到这样的地步!”

韶乐有多美,我们已经在前面讲到了。韶乐是舜的音乐,非常和谐,不带丝毫杀气,符合清静无为的圣人之道,因此孔子拿韶乐与允满杀气的武王音乐“武乐”相比,称韶乐为尽善尽美。

孔子在鲁国历经了种种政治斗争的辛苦,现在离开鲁国来到邻国齐国,避开了风险,慢慢地把心态调正了。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听到韶乐,自然会发出如上感叹。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其奥秘在于“每味皆肉”,吃什么都好吃,吃什么都像吃肉,因此完全不知肉味,视肉与菜毫无差别。这是一种专注的境界,使人无食欲而不厌食,无性欲而不厌性,实是妙境。

人经常会受到各种困扰,在这时,听听好音乐就爽了。

《心经》讲: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哲学让人洗心。

音乐让人沐浴全身。

音乐的功能正如《心经》所讲,可以让心无挂碍,因此可以轻松快乐,内心没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当然,这必须要好音乐才行。一般的音乐行不行?当然不行。一般的音乐只能制造噪音,严重干扰我们的心绪,因此最好不要听垃圾音乐。

我是最喜欢音乐的,有时得空就去“喊山”,平时一般不唱歌,除非好友聚会喝酒到了高潮。我在家里有时也常带我的小婴儿,哄她入睡时哼哼自己作的歌,倒也挺有效果。

哄婴儿入睡的歌声是天籁之音,因为如果不是天籁之音,婴儿听着就会烦,一定不能安然入睡。

但哄婴儿入睡的歌声太小,不能尽兴,最爽的是“喊山”。

我说“听听好音乐人就爽了”与孔子闻韶的旨趣有所不同,孔子是听别人的音乐,而我是听自己的音乐。当然,孔子自己的音乐也很好,前面已讲过了孔子是一个琴道大师,因此说到底,好音乐是不分彼此的,只要够好就行。

那一年我与熊晋仁、片山游北京灵山,玩累了,他们便在山坡上休息,而我一个人独自来到主峰,很尽兴地喊了一个多小时,现在回忆起来还很爽。

当时我的心情糕透了,特别要命的是片山还带了两个女孩子同行,严重地干扰了我本难平静的心绪。不过一到山顶风一吹,再迎风一吼,我也就爽了。不但爽了,比他们还爽。

山顶风很大,我的歌声也很大。

回音灌溉群山,我如巨浪翻腾。

仰望天心,幽蓝如女神之瞳孔凝视着我。

野马扬鬃,可是听到了洪荒的呼唤?

在回去的路上,我创作了《灵山野马》一诗,是这样写的:

“星月满坡

我是灵山的野马

秋草烁露

我是灵山的野马

落日眺望着我

我昂然跃上最高峰

跪月长歌

我是灵山的野马”

我的音乐现在所能达到的境界就是“跪月长歌”,虽然不一定要跪下去,也可以是独立高岩;虽然不一定要在月亮下,但一定要在空旷处。

孔子则无须跪月长歌,他当初听到美妙的韶乐就是在街市上(一说在齐宫中),人很多。孔子完全不用准备,音乐一来,他的感觉就来。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能唱歌的人张口就来,会听歌的人随时都能听。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灵随时处于清虚状态。随时恭候妙音出现。所以能“以空摄有”,尽得其妙。

孔子倡导“礼乐”,“礼乐”的“乐”就是音乐。音乐对人的生活乃至生命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因此好音乐的可贵就不言而喻了。

好音乐在哪里?在我们心里。对牛弹琴是没用的,因为牛不会用心在琴声上。

只有文王对孔子,俞伯牙对钟子期,只有心对心,才会产生美妙的音乐。

我说“听听好音乐人就爽了”,当然也在讲知音的可贵。

有好音乐而无知音,空白伤感。

有好音乐又有知音,这才是极境。

韶乐遇到孔子。才成为真正的音乐。

同样地,《红楼梦》里宝玉与妙玉在潇湘馆外偶然听到黛玉弹琴吟诗,二人在石头上坐着静听,甚觉音调悲切。听完了妙玉说:“何忧思之深也!”宝玉则说:

“我虽不懂得,但听她音调,也觉得过悲了。”

妙玉同情黛玉,因此说“何忧思之深也”;宝玉爱黛玉,因此说“过悲了”,宝玉说他“虽不懂得”,其实是最懂得的。

宝玉与妙玉都是黛玉的知音,因此他们听到了一曲至情至性、至善至美的佳音。

但最好的音乐比黛玉的琴曲还要高些,因为它不会悲哀如斯,也不会像武乐一样亢奋如斯。

我说的当然就是韶乐。

就是孔子当日所闻。

韶乐不只一种,不只舜传下来的才是韶乐。我们再也听不到孔子当日听到的韶乐了,但我们可以听到自己的韶乐。就好比李白讲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千古伟男嵇康临刑大叹“广陵散绝矣”!是的,我们再也听不到嵇康的广陵散了,但我们一想起嵇康,心中就能听到广陵散。

那就是一种“心音”。

它缥缈而亲切,充盈天地而不吵闹,深入我们的灵魂,是一种和谐的天籁之音。

只要心静,就可以听到心音。

孔子闻韶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赞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没想到这首曲子好到这样的地步)韶乐为什么好?因为它是一首完美的圣人之曲。孔子为什么乐?因为他是圣人。圣人听到了圣人之曲,当然合拍。这其中的关键倒不在于韶乐,而在于孔子。孔子以心听音,所以音入于心而成乐。心音充盈四肢五脏,当然会把灵魂哄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