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序幕,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和煦温暖的春风。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工党四川组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至2011年12月底,全省新发展党员8525人,由1978年的360人发展到6803人(1997年3月,成、渝分治,农工党重庆市委及万县市委、涪陵市委从四川分出,共划出农工党员1787名,此人数不计算在内),下辖市级组织13个,基层组织287个,覆盖全省16个地级市。其中:医卫界4050人,占59.5%;文教界1031人,占15.2%;科技界668人,占9.8%;人口资源环境保护领域的党员100人,占1.5%;其他界别954人,占14%。中上层人士占94%,中高级知识分子占91%。党员平均年龄51.4岁。各级组织无论是党员规模还是整体素质,都显示出农工党是四川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这期间,农工党四川组织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拨乱反正中恢复发展。农工党四川省委机关的离休干部姜瑄、周上明等老同志经常讲述农工党四川组织过去发生的事情,加之从2005年至今,我从事农工党史的整理工作,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这使我对四川农工党历史有了详细的了解。
1927年农工党开始在四川活动。1929年底,在成都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农工党建党初期的一个别称)成都市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党务整理,全川有党员163人,主要是中小学教员、工商界人士、工人、大学生,在重庆、成都两地建有组织。
从1952年开始,农工党四川组织按照“以专家技术人员、中上层为主”的方针发展组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扩大和完善。
1956年1月,农工党中央六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发展组织“以医卫界为主、以中上层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的“三个为主”方针。12月正式成立农工党四川省委员会时,四川省有农工党员420人。其中:医药卫生界占总人数的38.3%,文化教育界占15%,工程技术界占15.2%,机关人员占30.5%,其他占1%,开始形成农工党以医药卫生界为主的界别特点。至1957年,有农工党员600人,建有农工党市级委员会2个、省直属支部2个。
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停止发展组织,四川全省有67名农工党员被划为“右派分子”。他们受到警告、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处分,有的被送监督劳动。身为农工党四川省委办公室副主任的姜瑄也被划为右派分子,受到多次批斗,被下放劳动。10年“文化大革命”,农工党四川省各地组织完全陷于瘫痪瓦解,机关被砸烂,被勒令封门,干部被下放劳动,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各种迫害。农工党四川组织在反右斗争和十年内乱中经受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至1978年恢复组织活动时,全省只有党员360多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忽如一夜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迎来了多党合作的春天。1978年,在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的支持和领导下,成立了农工党四川省临时领导小组,开始恢复和建立基层组织,恢复组织活动,重新在四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1979年12月,农工党四川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选举了农工党四川省第四届委员会。与此同时,根据“三个为主”方针,发展新党员。1978年至1983年间,共发展新党员814人。至1983年12月底,全省共有农工党员1174人,比1978年恢复组织活动时的360人增加了两倍多,并逐步恢复和健全了基层组织。
在恢复组织的同时,农工党四川省委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决定,开展工作。全省农工党员中被错划右派的67名党员全部得到了改正;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立案审查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对一些在解放初期整理组织期间被错误处理的同志,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了党籍。在落实政策中,对成员的安排、使用、晋升、住房条件、夫妻分居、子女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农工党四川省委按照党的政策,认真负责地及时向有关单位作了反映,不少问题都得到了合理的解决。同时,也恢复了姜瑄的名誉,恢复了省委机关办公室副主任的职务。姜瑄说到这段经历时,还热泪盈眶,抑制不住内心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感激之情。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政治轨道,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16字方针,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使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各条战线呈现一派生机。面对这一大好形势,农工党四川省委感到自身建设的重要和紧迫,适时加快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1984年至1986年,农工党四川组织蓬勃发展,共发展新党员1169人,平均年发展率约为30%。截至1986年12月底,全省共有农工党员2168人,组织活动开始逐步活跃,基层组织建设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三阶段是积极、稳步发展阶段。由于吸收了相当数量的中青年加入农工党,改善了党员的年龄结构,增加了组织的活力。但也一度存在发展过快,健全组织的工作跟不上等问题。1987年,农工党四川省委向全省各级组织发出《关于组织发展注意事项的通知》,指出:“当前各地组织发展一般都已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应考虑放慢发展的步子……着重抓好巩固组织的工作。”全省各级组织逐步放慢了发展速度。1987年至1989年,全省共发展新党员1239人,平均年发展率降为15.6%。截至1989上12月底,全省共有农工党员3583人。
记得1990年3月,农工党四川省委组织全省专职干部70多人,在峨眉县举办了为期4天的培训班。副主委兼秘书长易明昭传达了农工党四川省委六届三次常委会议精神:农工党四川省委领导班子通过学习农工党中央在西安召开的“自身建设探讨会议”精神,进一步认识到,一个政党是否有战斗力,在群众中是否有威信,能否发挥参政党作用,很大程度上要看成员的素质,“兵不在多而在精”;决定从1990年起,把党员年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今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党员素质和巩固工作;重申了吸收新党员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提高加入农工党的要求和条件,以进一步提高农工党员的整体素质。
从1990年至2011年,10多年来,四川农工党员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
农工党四川省委把组织发展与全面履行参政党职能、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高素质人才作为组织发展的重点,发展了一批在医卫、文教、科技、工程、法律、管理方面的代表人物。同时还在一些非公有制的人员中,发展少数有代表性、有贡献的人加入农工党。2009年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工党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人口资源纳入发展成员的范畴”精神,还吸纳了不少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代表性人士参加农工党。农工党四川组织发展呈现出“两升一降”趋势(学历升高、技术职称升高,年龄下降)。一批思想活跃、有代表性、专业技术强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加入农工党,为参政议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
在全省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农工党四川省委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组织建设。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从1988年开始,通过换届和中调,实现各级组织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农工党四川省委领导班子成员重事业兴衰、轻个人进退的品质令人感动。1988年6月,在农工党四川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第五届委员会主委刘云波及冯天爵、张锡君、祝允丰、王建孚、包维贵、刘宗宽、刘荣耀、陈显钦、周上明、周晦若、周福田、赵去非、高诚宗、富仁寿、廖琪祥、张锡崐、钟光鋆、苏生、黄振珽等20位老同志主动请求辞去所担任的职务。1992年6月,在农工党四川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第六届省委副主委刘承志、杨云书及张眸、杨汝纶、罗德元、骆竞洪、赵清林、蒋明志、刘忠恕等9位老同志主动请求辞去所担任的职务,不再担任下一届省委会的领导工作,为领导班子年轻化作出了贡献。经过几次换届后,现任农工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1名、硕士2名,平均年龄53岁(2007年换届时)。新的领导班子在梯形结构以及广泛性、代表性、年龄结构和专业、界别结构等方面得到改善,提高了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历届领导班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工党的工作。从1997年起,省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定点分片联系地方组织制度。2004年以来,实行领导领衔调研责任制。2007年制定了《省委委员切实履行职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若干意见》,对省委委员履行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力提倡讲政治、讲团结、比奉献的新风尚,提倡议大事、抓大事、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务实创新的精神。农工党四川省委领导班子成员间的团结和谐、精诚合作和互相支持广受各方好评,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在各级统战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农工党四川省委按照农工党中央的要求,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与党员发展、参政议政工作、党员实职安排、政治安排等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2003年9月,农工党四川省委提出“动态管理和开发人才”理念,制定了《人才工作制度》,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采取内举外引的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内举,在全省范围内的农工党员中统计了45岁以下、副高以上职称或副处以上行政职务党员,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征求所在单位意见、与统战部交换意见、主副委办公会议通过,确定后备干部名单。外引,农工党四川省委领导亲自下基层,与各基层组织所在地的中共统战部联系,并从1999年开始,每年召开省直属支部所在单位中共负责人座谈会,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引进一批政治素质高并有代表性的人士,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其中,引进了副省长1人、副厅长2人、地级市副市长3人加入农工党,并对后备干部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建立考察考核机制,实现动态管理,选出最优秀者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从2007到2011年5年以来,向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推荐了5名党员下派担任副县长、副区长挂职锻炼。在中共四川省委的支持和帮助下,1983~2011年,四川农工党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21人次、全国政协委员13人次、省人大代表94人次、省政协委员172人次,在政府部门担任副厅级以上领导职务的13人,担任县级以上领导职务的308人,各级特约员315人(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受到各级政府的好评。
农工党四川省委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了基层组织档案资料,优化了基层组织设置,制定了支部工作系列规章制度,使支部工作有章可循,职责明确。并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工作的新思路、新形式,多次召开经验交流会、表彰会,先后推广了德阳、绵阳、内江、省直属支部的先进经验,为全省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使基层组织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
农工党四川省委认真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开展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通过组织座谈会、报告会、培训班、知识竞赛、开展重大节日和重要事件纪念活动、文艺演出等形式,提升学习兴趣。1986~2011年,有1000余名新党员和基层组织负责人参加了各类培训。广大农工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涌现出一大批受到各种表彰奖励的优秀党员。在参加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农工党员舍生忘死,奋力拼搏,并为灾后重建的工作献计献策,展示了农工党员的风采。
四川农工党组织已开创人才辈出、朝气蓬勃的喜人局面。我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的道路将更加宽阔,前景将更加美好!
(作者系农工党四川省委调研员,已退休。本文成文于2012年2月)
$向阳花开别样红——农工党巴中市中心医院总支在院党政关心支持下发展壮大历程
鲜社章口述 郑洲整理
我是农工党巴中市中心医院总支主委,于1996年加入农工党。10多年来,我亲自见证了医院农工党组织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们市中心医院有职工1300多人,33个职能科室,中高级职称279人。2001年建立农工党组织,自建立组织以来,医院始终坚持“肝胆相照共事业,凝聚力量谱新篇”的多党合作事业之路,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工作,大力关心支持我们农工党基层组织建设,使我们农工党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宣传教育:播撒种子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