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2889100000069

第69章 彩书怨之上官婉儿(2)

【政治风波中的“弄潮女” 】 虽然在屡次的政治风波中,镇定自若,纵横捭阖?,但上官婉儿骨子里却是典雅的,她的血管中流淌着一代宫廷诗大家上官仪的血脉。她热衷于和文人雅士吟咏往来,广召当朝词学之臣,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上官婉儿或作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枪手”,或以自己名义作诗,时人大多传诵酬唱,引领了一代文风。而在屡次的政治风波中,她都能镇定自若,纵横捭阖,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才干和胆魄。

公元705年,武则天死去,葬礼后,上官婉儿被中宗封为婕妤,后又晋升,在后妃中排列第七,成为皇帝高级嫔妃中的一员,并再次掌管朝廷诏命。在上官婉儿和韦后一再努力下,她们的共同情人武三思卷土重来,被中宗封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成为大唐宰相;太平公主见机也向皇帝提出要求,将她在薛绍死后再次下嫁的武攸暨拜为司徒,也为三公;武氏一族的势力再次兴盛起来。

在政治风波中长期浸淫的上官婉儿对政治局势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敏锐,她对朝中各派的政治势力了然于胸。她不断游说韦后向中宗进言提高后妃的地位。韦后早有此意,这个女人野心膨胀,想效仿武则天成为女皇。抬高后妃地位也就是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为将来自己的女王梦打下基础。上官婉儿还不断请求提高公主们的封爵食禄,这既讨好了中宗之妹太平公主,也使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对她有了好感。上官婉儿对安乐公主声称,尽管当今皇上还有李重俊、李重茂两位皇子,但他们并非韦后所生,政治前途黯淡,安乐公主可能成为皇太女,皇位最终是属于她的。同时,她感觉到还有一股潜在政治势力正在崛起,这就是相王李旦和他的五个年轻的儿子,上官婉儿想法向他们靠近。

上官婉儿深知政治砝码的轻重,太子李重俊虽然是“储君”,但他势微力单,在朝廷中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而且韦后明显对他不满,为了靠拢韦后,上官婉儿毫无顾忌地贬抑排斥太子李重俊,不断地配合韦后、安乐公主吁请废黜太子。太子忍无可忍,终于起事。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二百余人,当夜便发兵突袭了武三思的王府,砍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安乐公主的丈夫)和亲党十余人的脑袋。随即李重俊掉转马头,杀进皇宫,飞骑突进肃章门后,已经杀红了眼的年轻太子高声喊叫着杀上官婉儿,清君侧。此时的上官婉儿正与韦后、安乐公主一道陪着中宗在大殿中博戏,韦后和安乐公主惊恐万状,李显更是手足无措。这时上官婉儿显露出了她处理危急局面的能力,她不慌不忙,首先挑动中宗和韦后,说道:“我被杀了,然后是皇后、接着我们都玩完。”其实她在这时候说这样一句话就是为了稳住中宗和韦后,她也怕皇帝为了自保把自己先交出去了。

稳住了皇帝和韦后后,接下来上官婉儿请求皇帝、皇后登上玄武门,以震慑叛军。然后要求皇帝派右羽林军大将刘景仁速调两千羽林兵士屯于太极殿前。当叛军来到玄武门下,皇帝按照上官婉儿的安排,出现于门楼,向叛军朗声高喊,“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皇帝毕竟是国家和政权象征,别看平日里昏庸得毫不显山露水的李显,那也是龙种,一句话撂在地上也能砸出坑来。叛乱的羽林军当场倒戈,并将李多祚、李承况、李千里等参与起事的李唐宗室们斩于玄武门下。其实老李家在兵变这种事上应该有经验啊,尤其在玄武门这个地方。你控制住局势就是赢,控制不住局势就是输,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包括以前历朝历代的兵变,无一不是通过武力控制住局势才取得成功的,李重俊干嘛非要对方交出上官婉儿呢?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一种姿态。为了不背犯上作乱的恶名,政变者和造反者们往往会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清君侧”是一种采用率比较高的借口。其实李重俊根本不必这么做,大可以象玄武门之变时的李世民一样先控制住局势再作秀,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节外生枝。

太子李重俊逃往终南山,途中被手下人所杀,其首级置于太庙,韦后和安乐公主逼迫皇帝下诏,派人从太庙取来,祭于武三思父子的灵柩之前。又将其悬于朝堂示众,朝野上下,人人惊恐。

李重俊事变后,中宗心情更为颓丧。朝政被韦皇后这个贪得无厌的女人任意摆布。公元710年五月,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在朝堂上奏皇帝,说韦后淫乱,有夺位野心;而安乐公主、武延秀夫妇及当朝宰相宗楚客等人亦朋比为奸。李显大惊,随即召见,询问其详。燕钦融刚走出宫门,便被跟在其后的羽林兵士用锁链拿回,将他折断颈项杀死,中宗又惊又怒,下旨追查主使者。中宗的反应马上传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那里。公元710年六月初一,中宗暴毙。关于中宗之死,史书上均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所致。但也有人认为,史书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说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害死中宗证据尚嫌不足,很可能是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在兵变时所找的借口。

不管历史真相如何,此时的上官婉儿再一次显示出她的政治智慧,她挥笔草拟了一份中宗李显的遗诏:“立温王重茂为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参决政务。”这份上官婉儿伪造的遗诏,虽然只有短短三句话,但分量很重,包含了几层意思。 十六岁的皇子李重茂是中宗唯一活着的儿子,继承皇位,无可非议。新帝年少,由先帝之后(太后)听政,历朝都有先例,也无可厚非。上官婉儿投靠韦后的基本立场没有变化。相王李旦的参决政务,明显是上官婉儿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以后如韦后失败,可以给自己找到新的出路埋下伏笔。

公元710年六月初三,韦后告示天下,中宗驾崩,上官婉儿宣读她伪拟的中宗遗诏。六月初四,宰相宗楚客及韦后兄韦温等率众上表,奏请由韦后临朝称制,罢相王参政之权,改封为太子太师。次日,中宗灵柩迁至太极殿,集百官发丧。太子李重茂柩前即位,韦后称制听政。

【“称量天下”却难称量命运】 风雨飘摇,朝廷大权落入韦氏手中,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等人经过密谋,认为韦氏集团正在加紧篡位的步伐,李唐王室危在旦夕,不能坐以待毙,他们歃血盟誓,决意起事。

710年六月二十,李隆基等人悄悄地潜入皇宫埋伏。半夜时分,李隆基全身披挂突然在宫中出现,他呐喊一声,带领参与起事的将士斩杀了掌管羽林军队的韦氏党羽,他手下的将领葛福顺向处于惊惧之中的羽林将士们宣告:先帝被害,社稷倾覆,神人共怒,此皆韦氏之罪,今夕当匡护王室,共诛诸韦,不从命者斩。羽林将士们举起兵器高呼,喊杀声震天动地,将士们冲入内宫,杀死了韦后与安乐公主。临淄王李隆基下令亲信刘幽求带人前去处死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令宫女排列整齐,室内灯烛齐明,她穿上礼服盛妆后静静地端坐着,待羽林将士到来后,婉儿从容地拿出先帝驾崩时她假托的遗诏,申明自己的立场。刘幽求不敢作主,急忙向李隆基、太平公主禀报。但是这一次上官婉儿碰到的是强大的对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认定她是韦后一党,罪不可赦。上官婉儿闻此消息,平静地走向屠刀,结束了她华丽而悲凉的一生。一代名媛随着金戈铁马远去,终于如一片落叶,飘逝到了天涯的尽头。

上官婉儿死后,人们并没有因人废言,很多人在憎恶她品行的同时,感叹她坎坷的一生,爱惜她的才华,收集她的诗作。到了开元年间,海内升平,唐玄宗李隆基下令收集上官婉儿诗文,辑成二十卷,由宰相张说写序:“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将她在文学上的地位抬到比东汉女才子班昭和西晋女文学家左芬还要高的程度。贞元年间,左拾遗、侍御史吕温曾作《上官昭容书楼歌》,记录了她文学生活的片段。《全唐诗》还录上官婉儿诗一卷。在两《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她的专篇记载。上官婉儿这个唐代历史中性格复杂、经历特殊的奇女子,一直留存于后人的文化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