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宗庆后为什么能
2889000000008

第8章 到皇城根儿下面去叫卖

【这是个炒作的年代,酒香更得会吆喝】

曾几何时,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至理名言,早已被现代商业社会所摈弃。也难怪,如今这个世界,已经是人口爆炸、信息爆炸、产品爆炸的世界,你若想在茫茫的人海中脱颖而出,不千方百计做出一点动作、发出一点声音是绝对不行的。因此,包装、宣传、炒作伎俩日渐红火,手法不断翻新。要想成名成星必得如此,要想打响产品,也是同理可得,无一例外。否则,就只有接受默默无闻的命运。

现在悟出这个道理,已不算什么能人了。而像宗庆后那样,在二十几年前就能认识到酒香也得勤吆喝的道理,并且鲜活地应用到经营实践当中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二十几年后,宗庆后的成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精于宣传、善于造势,也是一个成功商人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宗庆后非常善于造势,而他造势的重要平台之一,就是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这种事例不胜枚举,其中最精彩的,当属二十年前他通过在报纸上登广告的方式,使自己的产品在一夜之间横扫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郑州、成都等全国各大城市的成功案例,以及前不久再一次借助新闻媒体,将“乳胶门”事件巧妙转化为又一次吸引大众眼球关注娃哈哈的宣传案例。

让我们首先来关注当年宗庆后是如何借助报纸媒体,迅速打开上海市场的。

在浙江本土立足之后,宗庆后把进军全国的首战目标锁定在了大上海。这是反复研究、精心谋划之后做出的决策。上海是全国商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不仅市场空间大,品位档次高,更主要的是还主导着商品的发展潮流。外地的产品一旦能在上海立足脚跟,那就等于是拿到了打开全国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撬开上海市场意义重大,对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上海是距离杭州最近的全国商业中心,交通便利,运输快捷,市场开拓成本相对要小一些。

然而,上海市场可不是你想撬就能撬得开的。那时的上海人以精明、傲慢著称,他们对于来自外地的产品根本不屑一顾,许多在本土很有影响的产品,一旦投放上海市场试水,其结果都是无人问津,最后销声匿迹。所以一些曾在上海吃过“闭门羹”的同行们抱着各种复杂的心态纷纷观望着,几乎没有人认为宗庆后能在上海市场有所作为。

宗庆后却不担心,因为他有撬开市场的“独门绝活”,这“绝活”在浙江各地屡试不爽,已经培养起了他相当的自信。

上海的媒体,价码可比杭州的更加烫手,不过宗庆后晓得“舍不了孩子套不着狼”,所以他依旧没有什么犹豫,依旧是拿出了几乎是全部家当的钱,孤注一掷地砸给了上海滩上那几家最为牛气的报社和电视台。

全方位的广告轰炸,立即让上海人对这个来自杭州、曾在农村呆了十多个春秋的“乡下人”刮目相看起来。一拨又一拨上海人,开始带着谨慎的心态,满怀好奇地买来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试着给孩子喝了,结果发觉孩子胃口真的好起来了。于是口碑迅速传开。

第一个月,销售量就超过了20万盒。

旗开得胜!

上海试水成功后,宗庆后的信心顿时暴涨,他决定一鼓作气,直取全国心脏,攻下北京和天津市场。

把毛泽东奉为偶像的宗庆后,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当然是北京,那是祖国的心脏,是全中国的圣地。如果能在北京开拓一片销售天地,那对他来说将是人生中一件最为荣耀的事,因此他将全力以赴,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志在必得。

但是要攻下北京市场,难度显然要比上海更大,因为据说北方人没有进补的习惯。不过这倒正符合宗庆后的性格,他喜欢做拓荒者,喜欢到原本没有市场的地方去拓展市场。

进军的战术并不需要再有太多的创新,原先那套立体式的广告轰炸就挺奏效,再说那时北方的经营模式还比较传统,媒体上的商品广告远没有如今这么火热,宗庆后自信,一旦广告投下去,震撼效果肯定能立竿见影。

但毕竟是首都,不同于其它城市,万一失败大不了撤离、大不了放弃。这一战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否则输了京城之战,等于失掉了在全国的口碑,因此必须要格外地谨慎、百倍地小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宗庆后来了个迂回作战,他先掉转枪头,把市场部的兵力全部集中到京城附近的另一大都市天津。

宗庆后住进了天津的招待所,价格非常实惠,房间里的设施也相当简陋的那种。他在这方面不仅不讲究,甚至对自己还比较苛刻。

其实住招待所,不仅能节省开支,而且还更容易接触到普通的市民,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到消费者的心态,这一点是宗庆后更为看重的。

在住宿方面宗庆后虽然相当抠门,可做起广告来他却显得特别强横,砸出广告费用可以说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一到天津,他立马赶去天津日报社,要求用大幅的版面来刊登娃哈哈的广告。

为了不留下广告的真空地带,除了报纸,宗庆后同时还在电视、电台、车站站牌等媒介载体上也推出了娃哈哈的广告。气势霸道的地毯式轰炸很快产生强大的宣传威力,首批运抵天津的娃哈哈立即销售一空。

津门被顺利地强攻下来,所有参与开拓天津市场的员工们无不欢欣鼓舞,大家都以为可以歇一口气了,没想到宗庆后又一刻不停地指挥大家开起了新闻发布会。

“现在娃哈哈的名气已经打响,我们运来的产品都已经断货了,这种时候再来开什么新闻发布会,不是等于在浪费钱吗?”有些员工对宗老大的做法不太认同。

宗庆后是这么说的:“我们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企业要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牢牢巩固现有的市场,并且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天津的市场我们虽然已经打开,但要想长期立足下来,还必须下更大的功夫,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熟悉我们的产品,所以新闻发布会是不可少的。”

不愧是富有实战经验的市场老手,总是能够看到比别人更深一层次的东西。新闻发布会召开后,要货的订单又是纷至沓来。而远在杭州的生产大后方,正在根据订单一批批地抓紧装货上车,整装待发运往天津……

有了天津这个成功的铺垫,在对京城的市场发起全面进攻的时候,宗庆后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了。

而生活在皇城根儿下面的百姓们,却根本没有意识到有一家来自江南的并不算太大的企业,已悄悄地把目标对准了他们。

1990年的深秋,就在香山红叶层林尽染的时候,仿佛一夜之间,北京的各大电视台就被娃哈哈的广告抢足了风头。“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家长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虽然还那么小,可这句貌似平庸,没有什么文采的广告词,却让孩子们变得很有“主见”了。

更叫粗犷豪爽、却又一向自大又自负的北京人震惊的是,翻开几天的北京日报,大片的版面竟然又被来自杭州的娃哈哈给占据了。

“这娃哈哈是啥来头?没有几下子,能来闯京城?瞧这广告做得多霸道,看来这江南的产品来者不善啊。”好奇心由此被激发出来,大家纷纷关注和打探这种儿童营养液的情况。天下的父母毕竟都是一样的,为了呵护自己的孩子往往都会不惜代价。了解了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功效之后,很多人都忍不住买几盒回家,先给自己的孩子补补身子。

不出一星期,一阵娃哈哈的销售热风就在北京城里悄悄地刮起,原先没有给孩子进补习惯的北京人,因为娃哈哈而渐渐开始注重起了为孩子进补。毕竟大家都热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胃口好、睡眠好、身体好,当他们看到了某种产品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时,就没有理由不追捧它了。

初闯京城第一个月,娃哈哈就一举取得了销售30万盒的喜人业绩。

至此,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宗庆后便成功地撬开了京津沪三大场,为下一步全线出击全国市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此期间,宗庆后还完成了两件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的事情:第一是于1989年4月17日,正式将保灵营养食品厂更名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并于这年的5月30日完成工商登记,将企业的注册资金变更为200万元,这表明企业成长壮大了、脱胎换骨了;第二是于1990年1月30日,正式得到了“娃哈哈”的注册商标,并且向工商部门同时注册了“哈娃娃”、“哈哈娃”等十多种与“娃哈哈”品牌近似的文字和图形商标,申请的范围也扩大到了一切可能应用的领域,从而为“娃哈哈”品牌建立了一个牢固的仿冒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