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宗庆后为什么能
2889000000005

第5章 别人不敢你敢做,你就抓住机遇了

【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经商办企业,不同于做学问搞研究。虽然成功的经营者也需要有科学的经营理念作为指导,但是光有理论肯定不行,为商者更需要实践的历练,方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何况,在懵懂的经营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经验,进而形成独特的理念、上升为经营理论的成功企业家也不在少数。因此,企业家首先应该是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对于企业家来说,行动才是王道。

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踯躅不前,而有的人却敢于大胆迈步呢?决定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的胆识。宗庆后的经历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称职的企业家,不仅要有独立的判断、独到的眼光,能够及时捕捉机遇的出现、发现问题的所在,而且更需要过人的胆识,拥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魄力和勇气。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想当初,我要是胆子大一点,现在可能早成大富翁了!”问题是,绝大多数人却并不具备这种敢于出手的胆识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看不到机遇所在,而是下不了决心。当我们在面对一个抉择的时候,总会反复地去推敲,希望做到万无一失之后再行动,结果,等我们想得差不多了,准备下决心去做了,机会也往往已经离我们远去;或者,本来一件风险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事情,却因为我们前思后想,越想越怕,越想越不敢前行了。

而回望宗庆后的来路,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第一次“涉商”,就向人们展示了他敢于出手的过人胆识。

1986年是改革开放步伐大踏步迈进的一年,经过农村实践颇有生命力的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城市的企业里得到大力推广,特别是那些亏损大、效益差的小企业,纷纷以承包经营的形式“下放”给了个人经营。

在这个大背景下,杭州上城区教育局打算在本系统中物色能人,组建一个校办企业经营部。这个经营部采取的当然也是承包经营方式。于是,包括宗庆后在内的一批教育系统“能人”很快就被列为候选人选。

1987年4月6日上午,为即将开办的上城区校办企业经营部选拔承包经理的“点将”大会,在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傅美珍的主持下召开。说选拔,其实有点夸张,因为由领导们钦点的几位候选人,几乎没有愿意来挑这副担子的。

也难怪,这校办企业经营部,听听名头好像不错,其实没啥花头:连经理在内只有三名员工,开办费就给4万元,其余14万元的可用资金全部都是贷款,得靠承包者自己赚钱来偿还。可就是这样的底子,当年的利润指标就要4万元,人均创利要求超万元,这在当时的国营企业是根本达不到的水平。

会场里议论纷纷,却没有人站起来接招。就在领导们为现场的冷场而有些尴尬的时候。宗庆后站了起来:“我干吧,不过……”

这个愣头青,他还想提什么附加条件?想干就干,不想干也没人勉强你啊。就在大家以为宗庆后会趁机提一些什么要求的时候,却听到了一个大跌眼镜的下文:“当年的创利4万元好像少了点,我可以保证上交10万!”

会场顿时炸开了锅,人们实在难以相信,居然会有人主动给自己抬高承包价码,莫非他是脑子犯浑了?

其实宗庆后的脑子清醒着呢。自从离开马木农场回到杭州后,宗庆后辗转在几家企业担任销售员,虽然积累了不少产品营销的实践经验,但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这么多年来,不甘平庸的他一直在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却苦于没有找到可以独当一面发挥才干的舞台。现在机会终于出现在他面前了,虽然在许多人看来,这并不见得是个什么肥缺,可宗庆后觉得只要能让自己来决策经营,这样的机会绝不能轻易放过。因此他必须一下子开出令人汗颜的价码,把所有可能成为竞争者的勇气在一瞬间完全打垮。这一次,他是志在必得的。

平心而论,宗庆后的这个举动并不是没有风险的。在当时那个年代,10万元可是堪称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了,要靠一个重新起家的小小的校办厂每年赚到这样的利润,谁的心里都没有底。说老实话,从未真正搞过企业的宗庆后,也无法保证一定能取得成功。但是,如果能保证盈利、保证成功,还轮得到他宗庆后来承包吗?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大家都不敢出手的时候,如果你有这个魄力站出来,那么距离成功(或者失败)最近的那个人也就毫无疑问是你了。

当然,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本能。宗庆后是沉着冷静的,他知道成功与风险并存的道理,自然会尽力把风险降到最小。因此,他是做过认真分析的,10万元的年创利并不是头脑发热、脱离现实的指标。在商海里已经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宗庆后有足够的自信完成这一指标,因为他知道那是一个需要付出百倍艰辛才能达到的指标,而自己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本,就是能够吃得起别人吃不了的苦。

不是没有怀疑,不是没有争议,然而面对自信满满的宗庆后,慧眼识英雄的傅美珍局长顶住了各种议论,毅然把这副重担交给了这个已并不年轻却充满了激情的应战者。

所以说,机遇往往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如果你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在你面前的机遇随时都会丧失;如果你胆识卓绝、敢于出手,本不一定属于你的机遇,或许就会被你一把抓住,并且紧紧攒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