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2888900000055

第55章 帝国最后一个太监大佬2

一流操盘手

作为一个一流的操盘手,他的最基本素质应该是对市场的把握要有前瞻性。市场的走势变幻莫测,没有人会给你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

还在唐僖宗为晋王之时,田令孜就把他当成潜力股培养。如今晋王摇身一变成为皇帝,这也就意味着操盘手田令孜的牛市已经奔腾而来,他要的是回报,高额回报。

其实田令孜赚钱的手法算不上高明,无非就是鬻爵卖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不管你是文盲还是流氓, 只要出的起价钱, 下到县丞、衙役, 上至宰相、节度使,只要给钱就发号头。田令孜很讲究职业道德,只要他收了钱,他就千方百计给你办成事。无需告知僖宗, 更不要等待吏部的诏赦。那些想当官的人踏破了门槛,通过田令孜当上宰相、节度使的人不计其数,而且形形色色,什么样人的都有。既有出身名门望族的宰相韦昭度,也有原是卖大饼的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生意做到最后,除了宰相、节度使这类高官, 就连一般芝麻绿豆大的小官,田令孜的官铺里也照样批发。他就信奉一个原则,生意无大小,捞钱无止尽。

在《太平广记》里记载这样一件事,真伪有待商榷,但也可见一斑。江陵(今湖北荆州)有个商人, 名唤郭七郎, 因做买卖积攒下万贯家财。可是富而不贵, 当时商人被视为贱民: 不仅不许骑马, 连衣黄都没有资格。本朝服饰, 以散官品阶为准。三品以上衣紫; 四、五品衣绯; 六、七品衣绿; 八、九品衣青; 平民衣黄。

郭七郎于乾符初年至京城收数, 闻知田令孜明码实价, 悬格卖官。以商人敏锐的眼光知道这是桩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遂花了数百万钱标到了横州(今广西横县)刺史一职。一介白丁当上了刺史, 自会扬眉吐气, 要衣锦还乡。岂料山川依旧, 物是人非, 由于爆发了王、黄起义, 郭家已在兵火中一橼不存。郭七郎只好打点行装, 赶赴横州上任, 指望在横州重建家园。孰料行到永州, 泊舟树下, 夜半狂风陡起, 将树刮倒, 舟沉水中, 家财、告身(本朝授官的凭信)荡然无存。如此乱世, 郭七郎进退维谷, 生活艰难, 只好拿了根竹竿做的长梢, 每日替往来行旅撑船度日, 到死都是个梢工。知道情节的永州人戏称他为“捉梢郭使君”。

其中一个叫李德权就更不靠谱了。这个人的父亲是田令孜的亲信,他二十多岁就跟随在田令孜的身边,深受田令孜的喜爱。于是一些官员就通过他的门路来巴结田令孜。几年之间,他就受贿成千上万,还做到了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的高官。但等到田令孜失势,树倒猢狲散,李德权一落千丈,后来竟沦落到沿途乞讨为生。后来一个李姓喂马的老兵看他可怜,就认他做了干侄子。那个老兵死后,他没有别的出路,只好继承了老兵喂马的工作,认识他的人都叫他“看马李仆射”。原先的仆射只有看马的本事,可见田令孜任官完全是看关系与金钱,能力大小根本不予考虑。小皇帝把国事交给这么个“阿父”,后果很严重。

直到黄巢义军杀回中原, 僖宗还在田令孜“迷龙术”的迷惑下稀里糊涂过日子。战事一开,军费吃紧。有生意头脑的田令孜就势献上一策: 借贷富户和胡商的财货以充经费支出。这时, 在前线负责镇压义军的主将高骈急忙发回奏折: 天下盗贼蜂起, 都是因为饥寒交迫造成的。而今仅富户、胡商未反。言下之意,如果一味听田太监的话,天下乱象更甚。

唐僖宗这才有所警醒,没有完全听从田令孜的建议。

随着战局的变化, 田令孜也在积极地谋划退路。他先后推荐自己的心腹陈敬瑄, 杨师立, 牛勖, 罗元杲镇守三川。本朝称剑南东, 西川及山南西道为三川, 以西川为重。镇西川者皆是威望素著的国家重臣。如今田令孜把自己的亲属心腹推荐出来, 迷糊的唐僖宗精神为之一振,他建议搞一场民主选举的仪式: 以球技高下论英雄, 艺高者赏之!于是在总裁判长唐僖宗的亲自督战下,经过一番激烈角逐: 陈敬瑄夺得第一筹, 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杨师立、牛勖分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其中陈敬瑄是田令孜的二哥,田令孜本姓陈,净身后改姓田。

数月后, 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有十几个天真的军士不让僖宗走,说黄巢是帮助皇帝清除田令孜等奸臣的,田令孜反把这些人杀了,领着僖宗往四川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难于蜀中,僖宗步此后尘,除四川的地理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四川是田令孜的故乡,这次政治避难就是在田令孜的安排之下成行的。对于田令孜来说,前往川地有两层意思。一是预防时局有变。四川毕竟是自己的故乡,又是自己的二哥主政,到了那里,就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二是满足了虚荣心。田令孜掌权后,一直留居京城。如今以左神策军中尉的身份陪着落难皇帝逃亡,也算衣锦还乡吧。在田令孜的不停劝慰下, 僖宗在兴元未做过多停留, 便起驾赴成都。

西川节度使陈敬瑄虽然是田令孜的二哥, 可他与宦官弟弟还是有区别的。他站过岗,喝过风,还卖过烧饼, 熟知下层人民疾苦, 所以当上西川节度使后,很珍惜这份工作, 也没出过什么乱子。田令孜就不同了, 到了成都后, 为了在自己的地盘上炫耀自己的能耐, 更加肆无忌惮。有些时候连僖宗都不放在眼里了。搞得僖宗常常登楼北望长安, 掩面而泣。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 这时候僖宗已经二十岁了。经过政治变局和颠沛流亡的洗礼,他的心智已经成熟起来,并开始处理政事。而田令孜在老家则一边作威作福, 一边密切相关蜀外的局势。在围剿黄巢义军的过程中, 功劳最大的除了诸侯、儒臣外, 就数宦官了。

原因很简单: 宦官的权力是皇权的一部分, 皇权缩小了, 宦官的权力及影响也随之缩小。所以, 大小宦官为剿灭义军是不遗余力。在这场围剿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杨复恭的从弟杨复光。

杨氏家族百年来培育出的势力不容小视--不仅在内廷呼风唤雨, 在地方上也和不少节度使有着或多或少的交情。相比之下,田令孜走的是上层路线,缺乏群众基础。虽然在朝廷上他能够只手遮天, 但到了地方上就不灵了。在镇剿义军的关键时刻, 田令孜不得不对杨复光另眼相看, 随着从弟的战功越来越大, 杨复恭在朝内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不仅重新当上了枢密使, 而且也敢和田令孜吹胡子瞪眼。而田令孜知道自己的弱点, 为此, 在一些枝节小事上, 时常让杨复恭三分。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初, 田令孜了解到收复京城只在数月之间, 为了讨好杨复光,任命杨复光总督诸军。与此同时田令孜也不忘抬高自己, 适时将建议僖宗幸蜀、散财犒军等行为当作大功, 授意宰相、藩镇们上表, 敦促僖宗加赏。

僖宗终于认识到田令孜的本来面目, 开始为自己的处境担忧, 由于宫中的宦官都是田令孜的耳目, 僖宗不敢流露出对阿父的不满, 只能在无人时默默地流泪。田令孜遇见过几回, 以为皇帝又在思念故都了, 并不以为意, 还随口安慰了僖宗两句。面对田令孜的追赏, 僖宗那敢不依, 可能赐给阿父的官爵都已封赐完了, 这次封什么好呢? 田令孜在成都时, 招募了大批新军, 共五十四都, 分为神策十军。

僖宗思来想去, 绞尽脑汁, 决定加封田令孜为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 隶属南衙十二卫。僖宗幸蜀, 十二卫早已散亡殆尽, 名存实亡了, 以此加赏田令孜, 也不过是个顺水人情罢了。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四月八日, 经过一场恶战, 唐军收复京城。对田令孜而言, 最大的喜讯并不是收复故都, 而是杨复光之死。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七月, 杨复光卒于河中, 时年四十二岁。

杨复光一死, 田令孜便无所顾忌, 再也不能容忍杨复恭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了。杨复恭倒也识相: 杨复光的死讯刚传到成都, 便从枢密使的宝座上退下来, 重新去做他的飞龙使, 不久又称疾, 回到蓝田的杨宅休养去了。

田令孜再接再励, 策反忠武八都军。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十一月, 八都将中的五位: 王建、韩建、张造、晋晖、李师泰率领五都奔赴成都。田令孜认了五人为义子, 赏赐巨万, 官拜诸卫将军, 让他们各领本部, 号称“随驾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