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2888900000005

第5章 盛世面影下的妖冶3

【换人如刀】

李隆基接手的大唐帝国基础还是相当不错的,太宗开创了贞观盛世,为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虽然发动周武革命,另立新朝,大行屠戮,触动的只是朝廷中的上层权贵,国家经济依然得以稳步发展。中宗时代,韦后、武三思乱政,斜封官遍天下,对国家经济造成破坏,所幸时间短暂,破坏程度不大。李隆基稳定政权后,以少年天子的锐气,开始了初期的励精图治。

国家动乱依赖于大将平定,国家安定依赖于贤相治理,这是封建社会治理国家最经典的理论。李隆基深明此理,相继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步入了开元盛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李隆基用人的一大特点,姚崇初为宰相时,一次向李隆基奏请依序为郎吏升职,李隆基却仰视大殿的屋顶,不加理睬、姚崇说了几遍,李隆基始终不予理会,姚崇以为自己说错什么了,又找不出原因,只好心中忐忑地退了出去。宦官高力士劝谏李隆基说:“陛下新总万机,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李隆基说:“朕任元之(姚崇当时的名)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一一以烦朕耶!”不久高力士到中书省传达李隆基的旨意,对姚崇说了李隆基的话,姚崇转忧为喜,感激之余放手施为,国家政治蒸蒸日上。

唐朝实行多宰相制度,侍中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也称真相,后来以他官如兵部、礼部尚书、侍郎的官职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便也是宰相,或者加上“参知政事”的也列入宰相之列,共同参议国政,只是后者权柄要轻一些,这也是为了防范西汉初年相权太重,君权反而被驾空的前辙。唐朝宰相数目很多,但被称为贤相的只有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玄宗时的姚崇、宋璟,谓之“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姚崇相业辉煌,却不善于治家,他的两个弟弟光禄少卿宋彝,宗正少卿宋异却倚仗哥哥的权势,招权揽贿,给姚崇造成很坏的影响,姚崇的亲信主书赵海接受胡人的贿赂,被查出后,李隆基亲自审问,判了死刑,姚崇却千方百计营救,李隆基因此对姚崇大为不满。姚崇只得多次申请辞职,但他毕竟是贤相,向李隆基力荐广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看来古人所说修身平家治天下,还是有些道理,个人修养的不够完善,家人的胡作非为使得姚崇过早地离开相位,既是他个人,也是大唐的一大损失。好在接替他的是宋璟,《资治通鉴》记载: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古时宰相的职能最为重要,国家政治的好坏,经济发展的快慢,往往取决于宰相是否得人。李隆基任用姚、宋而天下大治,开创开元盛世,用一李林甫而天下大乱,几乎丢了江山,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