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血红】
白的雪,红的血……血流在雪地上,白雪都被染红。刀光也仿佛是红的,刀光到了哪里,哪里就立刻飞溅起一片红雾。
那是元和年间最凛冽的一场暴雪,那场雪战成就了一位将军的千年不朽名声,李愬。
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只上报其父患重病,自领军务。朝廷为探虚实,派御医为吴少阳诊治,都被吴元济给挡了回去。当年吴少诚认吴少阳为“堂弟”,最后却被吴少阳灭族篡权。吴少阳死了四十天,吴元济不但没有听从宪宗的召唤,而且干掉了劝他入朝的下属苏兆、杨元卿等人。
等来等去,等到花儿也谢了,朝廷的任命书迟迟没有下来。吴元济一不做二不休“悉兵四出,焚舞阳及叶,掠襄城、阳翟……剽掠千余里,关东大恐。”也就是说,宪宗不让他当土皇帝,他就不让宪宗皇帝睡安稳觉,皇帝轮流坐,轮也轮到我了,虽然只是一个土皇帝。
宪宗平西川、定镇海,套过成德、魏博的狼,谁也别想阻挡我前进的步伐。他削夺吴元济原有官爵,诏令陈州刺史李光颜为忠武军节度使,以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为申兴蔡等州招抚使,并命宣武、大宁、淮南等道兵马合势,山南东道及魏博、荆南、江西、剑南东川兵马会师,征讨吴元济。
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三月,严绶一路兵出遇败,退保唐州(今河南泌阳);寿州团练令狐通也被淮西贼兵打败,不得已缩于城内固守。而外间防御工事内的兵士,悉为贼兵屠戮。
蕃镇互为声援,在德宗时代已经开始。见官军攻淮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不时上表,要求朝廷赦免其罪。宪宗不许。王承宗只是空嚷嚷,李师道却来真格的。他派人烧掉唐廷用以屯积江淮粮赋的河阴院巨仓,共烧毁积钱三十多万缗,帛三十多万匹,谷物三万余斛,几乎把唐廷的后勤储备端个底掉。这一招真管事,无钱无粮如何打仗,群臣纷纷“进谏”唐宪宗罢兵,只有宰相武元衡以及中丞裴度坚执不许。
关键时刻,唐军大将李光颜(阿跌光颜)在陈州时曲(今河南郾城)大破吴元济军。
眼看吴元济就要扛不住了,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派使人到长安见宰相武元衡,为吴元济求情。武元衡当即把他赶出府邸,一点儿面子也不给。武元衡此人还真不容易,其曾祖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弟,经过唐朝几代政治变迁,此位武爷能够活下来,又能做到宰相,真是艰难。武元衡“详整称重”,连德宗都称之为“真宰相器也”。宪宗为太子时,就已闻武元衡刚正之名,日后用他为宰相,“甚礼信之”。
王承宗的信使回来禀报,这位成德节度使只能破口大骂。
李师道蠢蠢欲动。他属下有人出主意:“天子下定决心要诛除吴元济,主要是武元衡力赞。如果派人刺杀他,别的大臣就不敢言声,还会力劝天子收兵。”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夜漏未尽,黎明未至。当时以铜壶滴漏计时,京中以太极殿前铜壶滴漏之刻度为准,每当临近报时之际,由承天门的监门负责报告。监门随节令变化核对昼夜时辰,向长安全城击鼓报时(据《新唐书·志车服》。武元衡闻报晓晨鼓即启户,出住宅所在的靖良坊车门,赴大明宫上朝。
他本来打算照例先去大明宫内的中书省办理例行公事,然后到东面的含元殿或宣政殿谒宪宗驾上朝,这是他例行的上朝路线。靖安坊在朱雀大街的东第二街与第三街之间,不论自南侧的安德坊还是从北面的务本坊数起均为第五坊。三日为上朝之日,依常规街鼓鸣响为现今清晨四时许,日出为四时五十分,如此推算,宪宗至宣政殿上朝约为五时半或六时许。
当日凌晨,武元衡上马北行,应有卫士十四、五名,或乘骑、或徒步,予以护卫。因此前已有河阳转运院遭纵火焚毁一事为戒,故卫队均选用骁勇强壮者,戒备森严,不敢稍有松懈。《旧唐书·武元衡传》中的描述,令人以为这宗暗杀事件是武元衡走出车门之际才发生的,其实不然,因为《旧唐书·本纪》指出:王承宗在夜间即已派人潜伏于靖安坊,因此,是否可以认为潜伏于靖安坊的杀手,目的在于查明武元衡上朝的确切时刻。
武元衡一行在宽一百步(147米)的道路左侧行进,大概沿着生长于路旁一排林荫树的右面走出一百步,即可见到通过延号及延手门的东西大街。当时四周昏暗,虽然夜色未尽,但街道上已有赴衙门办公的官员,车马及徒步的行人,其中也有些商人模样的人。黑暗之中夹杂着人的脚步声、马蹄声、车轮的声音。这时有人在黑暗之中高呼一声:“灭烛”,一人手中的蜡烛顿时吹灭,周转一片漆黑。
武元衡卫队中负责开道的骑士刚喝了下声:“想干什么?!”武元衡的肩部即被一箭射中,他还来不及呼喊,便有一名伏于路旁树荫之中的刺客窜出,用大棒状兵器刺中武元衡的左腿,据《旧唐书》记载,此刻武元衡的卫士被刺客们追杀得四散奔逃,使元衡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刺客将载着武元衡的座骑向东南牵出约十余步,武元衡已无力继续抵抗,在距路中央二十米左右坠下马来,刺客即“批其颅骨怀去。”
事发突然,过程迅速,所以行人均不知已出大事。当时晨曦未明,及至有些人因好奇围拢,点烛一照,方见武元衡已死于血泊之中。据《旧唐书·武元衡传》记载,事发于其住宅东山角的墙外。
清晨,路上骑马上衙门办公的官员、行人及巡路的搏卒均高声连呼“宰相被杀了!”
消息一直传出十余里,但无人知晓凶手为谁,且一般人只知宰相遇害,但不知是三位宰相之何人。当时送达朝堂的就是如此一份不详尽的报告。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当局必须查明事件详情真相,有关当局即掌据京城治安巡查的京兆尹,直接负责者在金吾卫,此案发生在长安,因而必须由金吾卫追查处理。
只有武元衡的家人见到失去主人的座骑狂奔返家及得到知情人的通报方知武元衡已遭意外。沿武元衡每日必经的朱雀东二街北上,于皇城东侧有向西之永兴坊,此乃金吾卫所在地。金吾卫有左、右之分,各设上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管京都巡逻警卫等事,此案当由左金吾卫,将军是否已经到达金吾卫办公还不得而知。
然而,事情不仅出在武元衡身上,几乎与武元衡遇刺的同时,御史中丞裴度也遭袭击。
《旧唐书·本纪》该年该月六日的记事中,载有王承宗在刺死武元衡后,又指使刺客到通化坊行刺御史中丞裴度,幸而裴度只被击伤头部没有送命。
当时裴度沿通化街西行,突遭刺客暗袭,刺客用长剑击中裴度三次,一击砍断其靴带,二击砍裂单衣后片的背部,三击砍伤头部。幸而裴度头戴厚颤帽(可能是一种当时流行的域外风格的帽子)才不致丧命。刺客们挥剑追杀不已,侍从王义从背后抱住刺客,大声呼救,裴度见状翻身坠入沟中,刺客以为裴度已死无疑,没有再补上致命的一刀便匆匆逃走。
由此可见,派去杀武元衡的刺客十分老练而派往刺裴度的杀手则计划不周。尽管如此,通过武、裴遇刺事件足见卫士是何等不可靠,仅有未佩刀剑的侍从王义一人立下大功。《旧唐书·裴度传》的作者将侍从王义记入书中,目的在于将其功绩传于后世。裴度于九死一生的情况下被王义救出,伤势不重,被抬至家中,人们立刻往金吾卫报告这一紧急情况。
事发后多时,东方业已大明,临近宪宗上朝时分,《旧唐书》暗示了前往奏报者为“有司”,却未指明奏报人的具体姓名,但此人有可能为金吾卫上将军。事关重大,或者尚有张弘及韦贯之两位宰相一同前往奏报。据史书记载,宪宗听罢言“上震惊”。尽管宪宗此前已接到事件情况的初步奏报,但毫无疑问他仍对武元衡之死感到震惊。因为在国家的危急关头,肩负解决两个问题之重任的宰相竟遭王承宗手下之人行刺身亡。宪宗听完奏报立即却朝进入西北面专门商议国家重大问题的延英殿。
宪宗召见两名宰相,商讨应付该事件的对策。他们首先为武元衡之死而哀恸,据《唐书》记载:帝“哀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然而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迅速抓获凶手,查明受何人指使从而斩草除根。此外尚有一项紧急任务,即从速定出人选,接替武元衡之职位,以处理吴元济作乱而使情况危急的中原问题,况且上述两事并非彼此孤立无关。《旧唐书·武元衡传》记曰,宪宗对武元衡“册赠司徒,赠赎布帛五百匹,粟四百石,缀朝五日,谥曰忠愍。”宪宗等于延英殿内大致就是商议上述事情。
当日罢朝,百官速归。对两河问题一贯态度强硬的公卿大夫尤其惶惶不安,都以家僮兵救自隋。武元衡及裴度各有护卫二、三十,仅王义一人因护其主而身受重伤,更令那些公卿大夫十分紧张,因而出入时卫队均剑拔驽张。
这次行刺完全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刺客都显得很从容。更为可气的是,他们行凶后竟在京城郊县留下字条,威胁破案的官差:“毋急捕我,我先杀汝。”意思是说不要忙着捉拿我,否则我先将你杀死。办案者竟真的被吓住了,一连几天不敢行动。当时44岁的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对破案不力十分不满,上疏请求急捕凶犯。权贵们却怪他官微言轻,越职言事,将其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兵部侍郎许孟容见状,觐见宪宗,哭着说:“自古以来,没有发生过宰相被人在路旁杀害,而盗贼却不能捕获的事情,这是朝廷的耻辱啊!”宪宗受到触动,立即下诏:凡擒获刺客者,赏钱一万缗,授五品官,隐匿者族诛。
于是,朝廷派兵在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展开大搜捕,无论公卿贵戚还是平民百姓,均须配合。凡疑家中砌有夹墙或暗道者,重点搜查。洛阳当时是陪都,也是刺客的窝藏处和中转站。事发之前,李师道就在洛阳设下伏兵数千人,想在东都洛阳闹事,牵扯朝廷的注意力。
作为坐镇一方的富贵诸侯,李师道在洛阳一带有不少庄园、田产以及僧寺。“兵谍杂以往来,吏不敢辩“。所有这些地方,都成了李师道手下间谍,刺客、死士等藏身之所,当地政府官员轻易也不敢得罪藩镇,因此,贼人们更加猖狂。
淮西吴元济贼兵屡犯河南一带的唐朝州县,东都洛阳的绝大部分部队在伊阙防敌,城内空虚。李师道在洛阳有个类似“代表处”的“留后院”,潜藏兵士一百多人,准备在洛阳城内放大火,纵兵杀掠,趁乱夺取城市。晚间,贼人们杀牛供酒,准备转天一大早起事。
其中,有小将杨再兴胆小,偷出院门,一溜烟跑到洛阳留守吕元膺处告密。吕元膺忙追传已经出发往伊阙的部队,掉转头包围了留后院。唐军怯懦,围了半天也不敢进攻,最后,防御判官杀掉怯进的兵士一人,大伙才硬着头皮进攻。这百十号贼人皆不是寻常之辈,“突出杀人,围兵奔骇”。贼人结队齐整,把妻儿老小放置于队伍中间,以甲胄盾牌精兵殿后,堂而皇之在大亍上有秩序地往城外撤退,“防御兵不敢追”。
就这区区百十号贼人,连带家眷,出长夏门之后,竟能“转掠郊墅,东济伊水,入嵩山”。如果人再多些,他们很有可能就夺取洛阳城。
一番严讯,得知贼人的魁首是中岳寺方丈圆静。此人原为史思明悍将,当时已是八十多岁,仍“伟悍过人”。严刑拷打之时,唐兵有人扛大锤想砸断他的胫骨,抡了几下都不见断。估计一是老头有硬气功底子,二是“操作”失当。圆静大骂:“鼠子!连人的腿也砸不折,还敢自称是健儿!”于是,他自己把大腿伸直,摆正位置,教抡大锤的兵士定准地方砸。果然,锤下,腿折。最后,法场受刑,老贼头长叹:“误我大事,未使洛阳城遍流人血!”可见,安史余孽,仍如此凶悍残狠。
经过鞠审,唐廷才知道李师道等人一直在洛阳城收买守将、驿卒,耳目众多。又花钱数千万,买下十多处庄园以为“根据地”,招留贼人,准备了好久。同时,经过大刑伺侯,还审出这帮贼人中竟有杀害武元衡的两个主凶,原来李师道是刺杀事件的主谋。由于当时与吴元济之间的战事吃紧,先前又与成德镇王承宗闹翻,唐宪宗君臣暂时保密此事,留待“秋后算帐”。
元和十年十月,唐廷以汴州节度使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韩弘是镇帅刘玄佐外甥。贞元十五年,汴军推韩弘为留后,朝廷任其为汴州刺史兼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虽然朝廷委任韩弘当都统,主要是因为汴州首当河南、河北要冲,真正替宪宗打仗的还是李光颜和乌重胤两部。韩弘虽受委命,自己仍旧居于原镇,只派他儿子韩公武率三千人归隶李光颜军。
看见围攻蔡州诸将中李光颜最卖力,韩弘便想以美女“腐蚀”他。他从自己府中舞姬中挑一个绝色美女,饰以价值百万的金珠宝物,然后派军使把他送给李光颜,想以此消磨李将军的斗志并败坏他的声名。
李光颜对军使讲,请您明早来营帐,我当众拜受韩公的厚意。于是,转天一大早,李光颜大摆宴席,置酒高会,并传命军使前来。绝色美姝入营,“秀曼都雅,一军惊视”。
良久,李光颜开言:“我离家出征,完全是为国事奔劳。将士们弃妻离子,日蹈白刃危矛之间,我又怎能独享女乐呢。请替我感谢韩公厚意,天子待我李光颜恩重如山,我誓灭淮西贼寇!”
乘此锐奋之气,李光颜等军连败淮西贼兵。
成德镇王承宗为减轻吴元济压力,纵兵四掠,幽、沧、定三镇皆上表请讨王承宗。唐宪宗不顾两面用兵的大忌,于元和十一年初又下诏命河东、幽州、横海、魏博等六道进讨王承宗,并获数次小胜。
但是,淮西方面,唐邓随节度使高霞寓一军大败于铁城(今河南遂平),士卒皆没,这位高爷一人独骑逃脱。盛怒之下,唐宪宗以荆南节度使袁滋接替高霞寓。袁滋到唐州(今河南唐河县),根本不敢派军队入击吴元济,还卑辞下意与吴元济书信住来。唐廷知道此事,便以时为太子詹事的李愬为唐、邓、随节度使,又把袁滋换掉。
李愬之父是为唐朝立下汗马大勋的李晟。虽为名将之子,李愬当时并不出名。李愬认为军队接连战败,士气低落,还不适宜立即投入战斗,所以到任后并没有马上整肃军纪。部将向他请战,李愬说:“出战只会让叛军绷紧神经,积极防范我们。我们岂不是自讨苦吃?”并传令军中:“皇上知道我能忍受耻辱,所以才让我来这里抚养度日。打仗可不是我的分内之事。”蔡州叛军认为官军连战连败不堪一击,李愬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将,很容易对付,就逐渐放松了戒备。
事实上,李愬并没有安享养尊处优的生活,他解散以前将领豢养的戏子,想尽各种办法重振军队的士气。遇到士卒生病,他会亲自上前护理。李愬礼贤下士,真诚待人,善于抓住每个人的强项加以委任;贼兵来降,对于他们的去留总是不加阻拦,自任其便;军中有家人去世,李愬发给粮食和布匹,准许回家,并安慰道:“你是大唐的子民,不能因为军务就忘了自己的家人。”众将士为李愬的仁义感动,都心甘情愿地为李愬效力。在此过程中,李愬也逐渐摸清了地形的险易与叛军的虚实。
半年之后,李愬感到军队的斗志已经恢复,便上书请求朝廷出师相助,同时申请调拨河中、鄜坊的两千骑兵以增强实力。李愬率兵接连攻克马鞍山、道口栅、垆冶城、白狗、波港栅、楚城等地,袭杀郎山,生擒当地守将。之后在收复青陵城的过程中,李愬擒获叛将丁士良,因为觉得他很有才干,非但没有杀他,而且还将他纳入自己的军队。丁士良为了报恩,表示愿意戴罪立功,说道:“吴秀琳只有区区几千兵力却始终没有被官军吃掉,在于有陈光洽给他出谋划策。我愿意为您将他拿下。”丁士良没有食言,不久就顺利把陈光洽擒获,进献给朝廷。吴秀琳失去这个智囊后,也只好献出文城栅投降。
接下来攻打吴房时,有个部将说:“今天是凶日,不宜行军打仗,最好回避一下。”李愬说:“正因为今天是凶日,敌军才会认为我们不敢出击。所以,今天正是绝好的战机。”途中,叛军派精骑尾追不舍,频繁骚扰官军。李愬决定彻底拔掉这颗钉子,于是跳下战马,坐在胡床之上,传令军中:“退者斩!”众将士拼死力战,射杀了叛军将领,并一举歼灭了贼兵。有人劝李愬应该一鼓作气,顺势攻取吴房。李愬说:“不可以。吴房失守,叛军就会龟缩一团,负隅顽抗。不如暂且留下吴房,以分散他们的兵力。”
起初,叛将吴秀琳率部众向官军请降。李愬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单骑来到阵前进行抚慰,并亲自给他松绑,纳入帐下。吴秀琳感动不已,向李愬献计:“这次平叛,若没有李佑,估计不能成功。”李佑,是叛军中的一员虎将,此时正驻守在兴桥栅,官军几次都败在他的手里。李愬探知李佑到城外收割谷物,便命史用诚率领三百兵士设下埋伏。李佑看到城外防守的官军羸弱不堪,就不加防范地按原计划行事,结果被史用诚生擒。官军诸将都吃过李佑的苦头,纷纷要求杀掉他。李愬并没有准许,反而将李佑奉为上宾。
李愬屏退随从,在军帐中单独召见李佑和另一个降将李忠义,而且每次都是彻夜长谈。一连数日,李愬与李祐以及原吴秀琳降将李宪密议,常常一谈就是一通宵,连唐军内的高级将领都不知道几个人研究些什么。军士不悦,无数匿名信飞投韩弘以及唐军其他军营,报称李祐是贼人内应。
唐军驻地从五月到七月降雨不止,军中盛传这是老天爷对李愬不杀李佑的惩罚。谣言搅得人心惶惶,影响越来越恶劣。李愬看到无法再保全李佑,便拉着他的手哭道:“难道老天爷不愿看到平定叛乱吗?为什么大家一定要坚持杀了李佑呢?”无奈之下,李愬将李佑装入囚车送往朝廷;同时,提醒说若杀了李佑,就没人可以帮助歼灭吴元济了。出乎意料的是,朝廷下诏赦免了李佑。李愬当即任命李佑为六院兵马使。所谓的六院兵马,共三千人,是精挑细选的勇武之士。朝廷和李愬的举动深深感动了李佑,李佑手捧檄文,呜咽不已。
按照军中惯例,有谁敢和敌军间谍扯上关系,就会有灭族的惩罚。李愬废除了这条军令,他善待抓获的间谍。通过投诚的间谍,李愬获得大量的军情,摸清了敌兵的虚实。此时,北部战场的李光颜连战连捷,吴元济慌忙调遣精兵屯军北部洄曲地区进行抵御。李愬意识到有机可乘,便派人将奇袭计划密呈宰相裴度。
元和十二年十月初十夜晚,大军出发,李佑率领三千剽悍将卒担任前锋,李忠义担任副手;李愬率领三千士卒作为中军,田进诚率领其余士卒殿后。出城后,李愬下令道:“一直向东。”行军六十里,抵达叛军据守的张柴。官军顺利歼灭守敌,攻克张柴城。
李愬让士卒稍作休息,整顿鞍马盔甲后,继续东进。此时,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天空晦暗,凛冽的寒风吹倒了旗帜,冻裂了皮肤。战马紧缩在一起直打寒战,不少士兵手持兵刃冻死在路旁。张柴以东地区,地势高低不平,多年来都是叛军的地盘,官军之前没有到过这里,因此内心更是忐忑不安。起初在部队出发时,军吏发问将要发兵何处,李愬说:“奔袭蔡州城,捉拿吴元济!”将士听了无不大惊失色。监军使者甚至说:“果然中了李佑的圈套!”然而此时此地,将士们无计可施,只能跟着李愬前行。李愬分派兵马,首先截断桥梁,绝了通向洄曲的路,以防北部敌军回来救援;出于同样目的,又派兵断绝郎山道。
行进七十里,夜半时分赶到蔡州的治所——悬瓠城。此时雪下得更大了,城旁到处是鹅舍和鸭舍。李愬命人击打鸭鹅,以掩盖行军的声音。悬瓠城内的守军倚仗吴房、郎山两地有人守卫,丝毫没有防范。李佑率军登上城墙上,掘土为坎,众人顺利登上城楼,杀死熟睡中的守卫,只留打更的人照常打更巡夜。
等到黎明时分,雪已经停了。李愬率军进驻到吴元济的外宅。吴元济手下的官吏大惊失色道:“城已陷落了!”吴元济还不相信,漫不经心地说:“是洄曲那边派人来向我索要寒衣的吧?”等听到外面喊道“常侍传令”——此时李愬担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吴元济不觉大惊:“常侍怎么会来这里?”急忙率随从登上牙城。李愬料想吴元济在等待董重质的救援,便到董重质的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董重质的家属写信招降董重质。董重质看到蔡州已被攻占,只好单骑白衣投降了官军。官军火烧南门,吴元济连最后的救命稻草都没有了,不得不下城投降。当时申州、光州的两万叛军都放下武器投降。李愬没有杀戮一个人,即使是原来给叛军打杂的人,也照用不误。
李愬屯兵驻扎在鞠场迎接裴度。裴度到的时候,李愬依然一身戎装。裴度看到后赶忙回避。李愬劝道:“这里长期以来没能受到朝廷的恩泽,早已忘了什么是上下尊卑。今天我们就做个榜样给他们看。”裴度于是以宰相之礼接受了李愬的拜谒。蔡州众人聚拢围观,看得是目瞪口呆。不久,李愬回兵驻扎在文城栅。朝廷晋升他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后又加封为凉国公。
李师道作乱,朝廷下诏李愬率领武宁军前去平定。李愬先是在金乡大败敌军,首战告捷。之后的十一次交战中,官军无一败绩,生擒五十名叛将,俘虏数万敌军。淄青平定后,李愬又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早在田弘正据守镇州时,曾任命李愬治理魏博。长庆初年,幽州、镇州作乱,田弘正被叛军杀害。李愬身穿素服号令诸军:“魏博地区之所以能够富庶而且教化深厚,一切归功于田公。皇上看到他仁慈爱民,便派他负责镇州事务。我们享受了田公给我们的七年的安定生活,如今镇州人居然戕害了他。父兄子弟都受过田公的恩惠,我们拿什么来报答他呢?”众将士悲愤欲绝,发誓要给田弘正报仇雪恨。李愬取出自己的玉带、宝剑放到牛元翼手中,说道:“家父曾经提着这把剑斩杀乱臣贼子,我刚用它收复了蔡州。现在镇州逆天行事,希望你能用它建立功勋。”牛元翼感动不已,说道:“将军尽管放心,吾等将竭尽全力,不惜生命杀敌!”李愬接着下令军中收拾行囊,整装待发。就在这时,李愬染上重病,无法率军出征。朝廷让田布接替他。后来,朝廷加封李愬为太子少保。李愬在返回东都洛阳后就与世长辞。
次年宪宗又发兵攻淄青,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淄青守将刘悟杀了节度使李师道降唐。吴元济和李师道这两个强藩的诛灭,使唐朝王气复振,也使其它藩镇得到了很好的震慑,于是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中唐以来长期割据的局面终于在宪宗手里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唐廷无意让如此大的一个藩镇再存在下去。因此,经过了对它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的一番调查后,平卢被分成三部分:东北部分保留原名,但其辖地减到五个州;西北置天平,治三个州;南部置兖海,治四个州。但这些新藩镇获准继续把它们的全部岁入用于本地开支,直到832年才对中央政府贡献。
这是宪宗最后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这一次胜利消除了在河南唯一留下的威胁,从而在黄巢叛乱之前使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帝国的中部,它只留下河北三大镇(魏博、成德和幽州)的节度使不是完全由朝廷任命的地方领导人。但甚至其中的两个也承认了朝廷指定其接任者的权力。
自安禄山之乱后,朝廷的威信高于任何时候,河北以外最后一个长期牢固地树立自己势力的藩镇统治者韩弘自动放弃了他在宣武的统治并迁往京师。虽然他的兴趣更在于利用他横跨汴渠的地位来发大财,而不想建立独立的权力基地,可是他完全可以证明朝廷的命令是撤不掉他的。因此,除了所提到的少数个别事例外,到820年,唐朝廷已经巩固了它对地方最高级官员的任命和选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