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宗隐秘之死
插一句不是题外的题外话,中唐李复言所著《续玄怪录》中的“辛公平上仙”一篇,当是整个唐朝最为隐秘而恐怖的故事。而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博收唐朝志怪与传奇,而唯独将此篇排斥在外。这就给后人造成了无数遐想的空间。在这篇志怪故事中,记录了人间的一个个令人惊恐的画面:画面中,一位大唐皇帝浴血倒下……而此次弑君事件不见于任何正史,只见于本故事。
这再次印证了志怪笔记的史料价值。故事叙述得波澜不惊,但那种内在的紧张气氛和压抑感令人毛骨悚然……
元和元年(806)正月初一,宪宗率群臣为太上皇上尊号。
正月十八日,宪宗下诏宣称太上皇“旧恙愆和”,说是旧病没有治愈,这就等于是向天下宣布了太上皇的病情,如果不是唯恐天下不乱,这种做法有悖常理。宪宗又说“亲侍药膳”,从当月十六日以后,暂时不听政。然而,在十九日,也就是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顺宗就死于兴庆宫,同时迁殡于太极殿发丧。这也就等于说,前一天,宪宗向天下发布的是顺宗的病危通知。于是有人猜测其实顺宗早就死了,宪宗李纯不过是通过将病情广而告之的手段,来掩盖顺宗被害死的真相。殊不知,这样做是欲盖弥彰,公布太上皇的病情,恰恰暴露出宪宗和宦官的做贼心虚,暴露出太上皇之死的可疑。
人们自然可以看出这只是凶手玩的一个把戏。太上皇顺宗死于兴庆宫,此宫在长安城东门春明门内侧,与皇宫大明宫相通。奇怪的是,太上皇顺宗的发丧仪式是在太极殿举行的。太极殿位于太极宫,与皇宫大明宫隔着一条街。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易地发丧的。而太上皇顺宗被易地发丧,有可能暴露了一个问题:即他不是正月十九死的,而是在前一年十月罗令则事件发生后就已被杀。安排易地发丧,只是为了不叫人们看到太上皇顺宗的尸体。而且,这样的推断,与故事中所说的辛公平目击“升仙”场面几个月后,才听到朝廷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是切合的。
那么,杀害太上皇顺宗的是谁?
以俱文珍、刘光锜、薛盈珍为首的扶植宪宗皇帝即位的宦官权力集团。当年宪宗成为太子,也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战胜其他有力的竞争者而获得的。如果宪宗的帝位不稳定,那么他们也是危险的;同时也将丧失权力。而作为太上皇的唐顺宗如果继续存在,即使他身体羸弱,那么对他们也是一个威胁。罗令则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们决定处死他们的太上皇。按“辛公平上仙”里的暗示,太上皇顺宗是被匕首刺死的。谁是手刃顺宗的凶手?故事中进献匕首的身着奇异服装的人以及大将军和王臻的具体原型是谁?已经无法判断了。但当时专权的宦官俱文珍、刘光锜、薛盈珍是脱不了干系的。将太上皇顺宗直接杀死,正是拥立宪宗的那些人为了消除一切可能的隐患,打消那些有着和罗令则等一样想法的人的幻想,目的最终自然不外乎是稳固自己的地位。而宪宗个人在当时早已是成熟的年龄,整个过程他自然不会茫然不知,权力的诱惑自然不会使他拒绝对太上皇用粗,利欲熏心,更何况九五之尊!
顺宗之死,首开宦官杀害皇帝后在当时不被追究的先例。
而至于“辛公平上仙”这个题目,按故事内容来看,是不确切的。应为“辛公平目击上仙”。当是在历代传抄中漏掉了一个或几个字。无论如何,辛公平目睹了被历史的迷雾隐藏的场面,而那一场面,在千年后依旧令人胆颤心惊。
元和十四年(819)七月,群臣讨论给宪宗上尊号时,一个宰相主张加“孝德”二字,另一位宰相崔群认为“睿圣”的尊号已经可以包括其含义,不必再加“孝德”,宪宗听了怒不可遏,竟然把崔群贬到湖南任了一个观察团练使。宪宗对“孝德”二字如此在乎,正说明他“内有惭德”,心中有所顾及,这从侧面反映出他很有可能参与了逼顺宗内禅的事件。总之,在永贞内禅、宪宗即位的过程中,一定有隐秘而又不能明言的内容。韩愈与宦官俱文珍关系尚好,在他所作的《顺宗实录》中也隐约透露出了宦官对顺宗相逼的痕迹,以致宪宗即位以后,俱文珍等屡屡说其记载内容不实,要求下诏进行修改。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
根据一则笔记来给一个帝王之死定性,是不靠谱的事。就算《辛公平上仙》像一些唐史研究的大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映射顺宗遇弑之事。那么我好奇的是顺宗是否遇弑,宫闱秘事,作者又如何知道?即如史学家所考,作者为二王集团之李谅(王汝涛先生反对),恐怕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他可以了解的。我怀疑是当时因为顺宗不明不白的内禅而退位,很快又死去,因此社会上流传有顺宗遇弑的传言,而作者也是据此传言而做了《辛公平上仙》。但是这个传言终属虚妄,因而作者写的非常隐讳。同时,也没有其他作品可以佐证顺宗遇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