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2887600000042

第42章 崆峒山之佛教道

曹恭

佛教和道教各有自己的教义和经典,信奉的“神”不同,庙宇的名称和建筑的风格也不同。据有关史料记载,崆峒是中国第一道教名山,实则山上的寺观是佛道两教并存的。兹分述为下。

一、道教

(1)传说中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事迹,见于《庄子》,据说广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往见问至道之精。这个故事,流传很久,为崆峒山道教根源之依据。

(2)道教龙门派在崆峒,系太上混元宗派,其祖师为北七真之一的邱处机(长春),崆峒开山真人为苗清阳,系龙门派第十代,范一圣为第十一代,杨阳和为第十二代,赵来佩、王来佑为第十三代,马复洞为十四代,杨本义为第十五代,潘合靖为第十六代,段教义为十七代,朱永福为第十八代,苏元明为第十九代,锺明亮为第二十代,王至慧、杜至诚、张至馗、赵至浚为第二十一代。

解放前夕,崆峒山道人按龙门派单已排至理、宗、崇、高等代,人数众多,道众不下百余人。平凉庙观主持,亦多系龙门派。如紫霄宫主持曾至乾、孙宗悫;招鹤堂主持文明心;八仙台、南台主持吕理昶;子孙宫、龙隐寺城隍庙主持冯崇汉、张嗣真、杨法生;五龙宫主持韩元觉;王母官、灵龟台主持李慧;东台主持安理忠;太和宫主持杜宗霭、冯诚忠;雷声峰主持郭理元等,已传至三十代。

二、佛教

(1)仁智禅师事略与滹陀寺。崆峒山佛教开山祖师为仁智禅师,唐初于崆峒创建丛林日明慧禅院,据传唐太宗书赐田地。宋、元、明、清以来,时有盛衰,每个朝代均有修建,寺庙遍及诸峰。清同治之乱,梵刹多有焚毁,碑碣剥毁殆尽,禅院亦更名曰“真乘寺”,当年之清规胜境以及修证妙谛,无从考究其详,惟存金大安二年铁钟载其梗概,左宗棠驻军平凉时补葺庙宇,令僧善慧管理全山,并经勒石,碑虽残破,尚可考察,1958年毁钟炼铁,殿宇亦沦为瓦砾。

(2)佛教禅宗。在崆峒山佛教多为禅宗。共分五派,为仰、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其宗派常因时而异。就目前而论(截至一九八九年四月),佛教在崆峒者只有四处,曰栖云寺(西台),住有昌正和尚,系临济宗。莲花寺(北台),住有持明和尚及持照和尚,茶庵寺住有持存和尚,紫霄宫住有持心和尚,均属上曹洞宗。

崆峒山现列为省级风景保护区,平凉市人民政府,决定把这座历史名山,建成一座旅游胜地。国家投资三十七万五千元,当地群众集资十一万余元,修建庙宇、楼台、亭阁等,现水电都已上山,旅游点已初具规模,近几年已接待游客八十多万人次。

崆峒山峰险峻,松柏参天,草木花卉药材繁盛。猴头菌系山珍美味,獐鹿悠游山间,玄鹤翱翔天空,风景优美,既有北国山势之雄,又兼有南方山色之秀,是天然旅游避暑胜地。

(《甘肃文史》1989年总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