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2887600000036

第36章 街亭遗址初探

赵世英

三国时魏、蜀在甘肃陇南角逐的古战场街亭,是魏将张郃战败蜀军先锋马谡的地方。此地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请贬官三等而名扬全国。戏剧“失、空、斩”中的“失”即失街亭,“斩”即斩马谡。街亭古战场遗址的具体所在地,究竟在什么地方,历来众说不一,是多有争论的一个问题。笔者孤陋寡闻,不谙史地。所幸有缘曾偕已故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冯绳武先生到今秦安县陇城镇作过实地考察。现以考察所获和冯教授的精辟论证,又参考有关史料,不揣冒昧,写出这篇浅识文稿,误谬之处,敬乞专家、学者指正。

根据以下史籍记载,来确定街亭具体所在地,是有据可觅的。

现分述于下。

据近代史学专家范文澜、洪亮吉及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考证,街亭是在“天水秦安境”,又说“略阳、汉阳县,有街亭”,是“马谡为张郃败绩处”。另据《秦安县志》载:“断山,其山当略阳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联属。其下为联川河,即马谡覆军处。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秦安知县蒋名焄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这里指的龙山,就是指原秦安县东北的龙山区(今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南距县城20余里,也就是其山下西南的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龙山镇。据此确认,街亭遗址,就在今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

除此之外,还有《太平寰宇记》有载:“街泉亭,谷名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又有:《后汉书·郡国志》说:“略阳有街泉亭,即古县(当指街泉县)。”三国建兴(蜀后主刘禅年号)六年(228年),诸葛武侯出祁山(今甘肃礼县北),使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败绩。新出版的《辞海》街亭条载:“街亭,古地名,亦称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应为西南),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师祁山,先锋马谡为魏将张郃战败于此。”《三国史话》上说:“街亭,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甘肃乡土历史》也说:“街亭,在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又有《天水史话》、《甘肃旅游》上说:“……三国时代的街亭,就是今日的陇城镇。”

经查证民国《甘肃通志稿》卷一的《甘肃地理沿革图表》属县沿革表中的秦安县历代沿革中得知,今秦安县地区,在西汉时,并建有二道(县),一名略阳道(治氐族),一名街泉县(治汉)当指街亭。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废街泉县入并陇县(今清水县境),同时将略阳道改名略阳县,由原属天水郡改属汉阳郡。又有一说,街泉县在东汉时废,并入略阳县。三国时,将略阳县改名为陇城县。到西晋时,复旧名为略阳县。北魏时,复称为陇城县。

北周时,又改名为略阳县。到了隋朝又改略阳县为陇城县,之后唐、五代、宋至金代初期,均沿袭隋制为陇城县。以上在县名上虽各代屡有更名,但它的地理位置始终仍旧未变。到了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二年(1157年),始改陇城县为秦安县,历经元、明、清、民国,沿用至今。

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未设置县治以前,其今县行政区域,北与庄浪、华亭接壤,南与清水县毗邻,西属秦安县管辖。其中陇城、龙山二地区,是归属秦安县东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分隶于秦安县及清水县。因此,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编纂的《秦安县志》将陇城、龙山二地名载入该县志是有依据事实的。

再从现代史考证,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于1953年7月设置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6月,改名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建区时,将秦安县东北的龙山区全部及陇城区接连龙山区的部分乡村划归张家川回族自治区(县)的行政区域。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未设置前,史学家考证街亭在甘肃“天水秦安县境”,是符合事实的,也就是今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

综上诸家考证所述,对街亭的具体所在地,众说不一。有说在天水秦安县境,有说在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有说在庄浪县东南,有说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北,也有说在街泉亭(三国时的街泉亭,应为西汉时的街泉县),更有说在今天水市东南的街子镇。所有以上各家说法,只是说明街亭在各该县所在地理位置指向上的不同错位,但在街亭所在具体处所的地理方位上是同一地名,这就是今秦安县东北陇城镇(具体地址是在陇城乡蔡河村的乱骨堆附近)。因为在地理位置上,秦安县、庄浪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都是东、西、北互相接壤的邻县。秦安县的东北,就毗邻着庄浪县的西南,也就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西北,都是实指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与各该县在所在地理方位指向是完全一致的。

陇城镇位于距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一条深山大谷之中,地势十分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是东去长安(今西安市)、南达天水、西通兰州、北抵固关的交通要道,正当“五路总口”,是汉时丝绸之路的南大道,更是扼守陇山西路咽喉的要冲之地。这里至今还有城墙残迹屹立。此地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群雄角逐的古战场。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蜀丞相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祁山伐魏时,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兵分两路进攻曹魏。第一路军派赵云、邓芝率领一部人马,出兵箕谷(今陕西褒城县境),造成进攻郿城(今陕西眉县)的军事部署,但据守其城而不进攻,目的是牵制魏军。当魏军派大军去驰援郿城时,诸葛亮则率第二路人马6万余大军直插入天水之南、成县之北的战略要地祁山,作好进攻关中的军事部署。在蜀军的强大军威压力下,天水、南安(今甘肃陇西)、安定(今甘肃径川)三郡先后叛魏归蜀,魏将姜维也审时度势地投降了诸葛亮。蜀军声势雄壮,使魏国上下震惊,魏明帝曹叡,急派大将张郃统步骑兵5万抵御蜀军东进。这时诸葛亮便坐镇天水,派遣参军马谡率先锋部队据守街亭,与赵云、邓芝的部队形成钳形夹攻之势,以保障进军关中的通道。街亭是三国时魏、蜀必争的军事据点,它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决定作用。

蜀军先锋马谡统帅大军虽然占据了街亭,但在魏军大将张郃率军围攻街亭时,他只会凭书本空谈兵法,缺乏实际作战实践,竟然“违亮节制,举动失宜”,更拒绝裨将王平的合理建议,擅自率军舍水上山,弃城不守。执行他的“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教条战术。张郃除率大军严密围攻蜀军的同时,切断水源,因蜀军缺乏饮水,士兵纷纷逃散,不战而败,马谡落荒逃生,街亭失守。诸葛亮所布置周密的进攻军事战略计划,终因马谡失街亭而失败。同时赵云、邓芝也兵败箕谷,造成诸葛亮首次北征失利,被迫退军汉中。它的遗址,历来多有争论,莫相统一。其实,街亭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

至于街亭在今天水市东南的街子镇一说,经考证,其地既无与街亭在军事地势险要上相似之处,更与史籍记载截然不同,也与诸葛亮当时进军北伐的路线不符。因此,街亭在天水市街子镇的说法应不可信。

(《甘肃文史》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