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瀛
一、黄河上游的水车始于何时
黄河上游何时始有水车,史无详细记载。据《靖远新志》载:“明正统中(1436—1449年)靖虏卫都指挥房贵(原籍安徽人)初于卫城北黄河边置水车一辆,曰房家水车,灌田数百亩,民称便之……”房贵是正统三年(1438年)奉命来靖虏卫(今靖远县)搞军民屯垦防边的。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筑城池、建卫所。关于水车修建于何时虽无详细记载,但在他来靖以后那是毫无疑问的。这轮建于明代的古老水车直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七十年代方由电灌代替,但原来水堤和水口还被利用,起码经历了500多年的岁月。由于房贵首建水车,民睹其利,故靖远县境内,以及自皋兰县乌金峡出口入宁夏黑山峡一带,在建国前凡有村庄者无不临河营建水车以利灌溉,总计不下数百辆。今天靖远县城西滩村之三辆水车,还存在两辆,亦为明末清初所建。建国前三轮互排并转,灌溉西滩一带农田千亩以上,是当时靖远全县最大的车口,也是甘肃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水车。
此外,兰州之有水车,据《兰州风采》载:“兰州人民利用黄河水,约起于明嘉靖年间”。据地方史载,当时的兰州人段续(字绍先)“创为翻车,倒挽河流”,即黄河水车。从那时起到晚清年间,兰州上下共有水车二百余部。明王朝时是兰州水利开发的高潮时期,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水车。《皋兰县续志·卷三》中“水利项”下有记载说:“西门邺郡爰治水门,郑白富平穿山作井,灌溉之利,实济民生。至于近世龙骨可以吸川,螺纹可以转水,桔槔可以引流;兰州黄河分润,然水车之利不宜旱涝,旧志已详言之。今之木料较昂,每遇岁修浩繁,更形竭蹶,或因之废折,此又前人所不及逆料者”。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出龙骨车、螺纹、桔槔根本和水车是两码事,不容混淆。而兰州最早的水车则是由明嘉靖时曾在南方做官的段续所创,《皋兰县志》中所说的“段家滩邑贤段续官南方,得水车法,始引河水,建水车三轮,灌地四百五十亩”,便是指此。同时在此前后,由青海贵德至皋兰都相继效法,兴起了水车灌溉黄河水之举措。
二、水车衰退的原因
水车自明时在黄河上游兴起,青海、甘肃、宁夏部分沿黄地区相继大建水车,对改变干旱、发展农业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历时日久,人们却发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1、水车是利用固定港道,借流水的冲击力,摧动水车轮轴转动,由水斗提水入槽,再注入堤渠灌溉农田的。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变迁无常,致使水车的港道不得不随着黄河的变迁而改建。筑港耗资远远超过建水车之费用。
2、水车通体皆以木料建成,木料皆需从外地选购,造价甚钜,一般农村无力选购,尤其大型水车的中轴,更是搜求不易。
这样,自清道光以后,黄河上游的水车逐渐由兴盛而衰退,直至建国前已是所见无几了。
民国初靖远县有个张钟灵老先生,曾试验用洋铁皮代替木料制作轻便水车,但由于洋铁皮经不起水力的冲击而失败。而这种大胆创造精神,也可算是水车史中的一段佳话。
三、水车的管理和使用
水车的营造多是以一村一庄或同族同家人合伙建设的。每辆水车的水槽旁建有一个看守水房,有的附近还建有龙王庙。水房之中也供奉龙王神位,并住有看守人和贮放备用器材。在龙王神案前置放一个长方形木制香盘,内燃香柱。这是掌握农户们放灌水时间长短的标准。以燃香定时,轮流灌溉,如需延长时间,得和下一个接灌人协商借水,或者掏钱买水,倘如对方不允,也只得忍痛而停,谁也不能越规。全车农户以自己的地亩多少向车口出资建车,出资多少则拥有灌水的香柱多少。不出资者无权灌水,这是硬规矩,谁也不能逾越。而出资多占的水份子多者,可以协商转卖从中渔利,这也是富有者剥削穷人的手段之一。
每年水车启转之前,全车所有参与灌溉的农户,都集中到龙王庙或水房前,杀猪宰羊祭祀龙王神,并用抽签或抓阄的方法来决定当年灌溉先后次序,然后将抽定的次序,写成红纸单,贴在龙王神案的墙上,大家共同遵守。
各个水车的所在地叫车口(即港口),出资共建者每年在水车启动之前,选公正清廉者一人,管理水车放水、维修、派款等事宜,叫做“老人”,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水车停转,或中间发生毛病,或河水暴涨,则须立即抛出拴车的粗麻绳,穿过辐条木杆,把车拴在岸边钉好的木桩上,使车停止转动。这是一种过硬工夫,抛绳要快,拴绳要慢,否则偌大的冲击力,会连人带绳甩到港中,十分危险。一般的拴车,非两个人莫可。
给水车中轴加油叫“膏油”,谁家灌水谁家加添,不然水车呜呜喊叫,其声十分难听,以为不祥之兆。添加油时,淋水而干,在晚上更是危险,偶一失足则成千古恨矣。
目前兰州市在滨河路(西湖公园之北),由靖远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雷富国和高启云率领能工巧匠,正在日以继夜的建造两辆古老的水车,以圆人们向往水车的梦。不久的将来,两轮喷玉飞珠的水车,将重现在丝绸之路金城黄河之滨,为兰州增添一处古趣盎然的景观。
(《甘肃文史》1994年总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