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2887600000017

第17章 甘肃第一家电影院的创办始末

王佐卿(贡觉才让)

三十年代初,中国始有电影不久,《申报》、《大公报》及多种小报上,登广告,发评介,宣传电影。在兰州,人们也议论纷纷。

“听说电影里,车水马龙行走如飞,人和动物都像活的一样,就差一口气”。

“真比皮影子戏强得多吗?能看到多好!”

上海、天津、西安等地都有电影院了,兰州还没有。我和几个朋友议定合伙办一个电影院。1931年初,我同魏翰如、宋复、魏丞垣等人集资五千元白洋,我即于夏初去上海采办。不料到上海时,正碰上教育部冻结全部影片,要进行检查。检查遥遥无期,我不能久等,只好买了百货回来。我以从上海学到办法扩大招股,组织了新民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下设百货部、医院(魏翰如为医师)、餐厅、俱乐部、书店、照相馆,也设了电影院。

1932年春节刚过,我又去上海,在外滩美新洋行买了一部蔡司伊康放映机,一部西门子柴油发电机,以及电表电线等。又同联华影业公司订立了租片合同。还需要聘请一位放映技师来兰州工作,友人介绍来一位,每月工资要一百八十元大洋,要订三年合同,如中途辞退,须付足三年工资,还要付回程路费。我考虑电影院初创,能有多少收入还不知道,这人要求条件太高,未达成协议。当时美新洋行买办沈玉环先生给我介绍了一位师傅,教我学电影放映,一个月包教会,学费仅六十元白洋。我租了洋行仓库一角,挂上银幕,安好放映机,由师傅指导,学习放映,还学发电机装修,拆拆装装弄清了每个部件的性能,二十多天我就出师了。交清学费,将机装箱启运回兰。

从上海乘火车只能到潼关。从潼关又包乘马车返兰。当时从陕西到兰州要走十八马站,道路很难走。陕甘地自古多有土匪,我们提心吊胆地走到彬县店张驿吃中饭时,来了四五十个土匪,都拿着长枪。地方上人皆闻风逃跑了,只有我和车夫不能离开,土匪四面包围,枪口对着我们,将我们带的衣物路费洗劫一光,听到木箱里卷的是电影机,他们不要,没有打开。土匪呼啸而去,我身无分文,到县城向店家借钱发电报,两天后电汇款到,始回到兰州。

到了兰州,我租借了西大街民众教育馆(现张掖路兰州晚报社)的房子,挂起了新民电影院的牌子。一边修房子置办用具,一边我教徒弟放映。房屋修成,用具备齐时,我也教会了刘建武为放映员。

正式上映开始一段时间,我亲自放映,刘建武在旁当助手见习;以后他放映,我在旁检查指导;再就由他独立工作了。

兰州当年开映电影的情形很动人。我们张贴广告,大肆宣传,轰动了兰州,人们奔走相告,争欲先睹为快。适在中秋节开幕,教育馆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当时在封建礼教的封锁下,妇女极少进戏院,这时也纷纷前来,想一开眼界。我们怕出事,与警察局联系,由警察局出人维持秩序,白天只卖男票,晚上为妇女专场。

那时放映的是带字幕的黑白无声影片。第一部放映的影片是《人道》,接着放映了《海角诗人》、《七剑十三侠》、《荒江女侠》等,只是影片的周转太困难了。从上海发出影片,火车运到潼关,潼关运输行经七、八天,发到西安运输公司,再耽延几天,交给往兰州运货的马车,一个月收不到一部新片子。我和联华公司订租片合同时,特别照顾兰州路远,影片周转期订为两个月。过期要交纳延期费。一部影片在兰州放映十天,再转运回上海,一定过期。按原订合同,联华十五天发一部影片,不能满足需要,影院时停时开。

1933年春节一过,我又去上海,同影业公司交涉。添租一部影片,每十天发出一部影片,始能维持影院,但有时路远耽延,尚不保险。

1934年我离开了新民公司,不久当事者把新民电影院由西大街迁到学院街(现武都路东段),处地偏僻,经营不善,营业一落千丈,弄得停业了。幸而这时兰州的第二家电影院——亚洲电影院已建立。兰州从此就没有断电影,而且由一家发展到多家,由无声发展到有声,由黑白发展到彩色。

回顾起步艰难,特写此文以志念。

(《甘肃文史》1994年总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