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2887600000011

第11章 甘肃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兰州刻葫芦

王九菊

刻葫芦是兰州独具一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的艺术价值,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葫芦,本身并非珍贵名品。大的,过去人们用它装药、盛酒,小的,作为摩挲的玩意儿。以后有人用葫芦刻上通气的花纹孔,养蝈蝈、秋蝉、蚂蚱等。到了清朝晚期,又有人用葫芦装鼻烟,作为官方和富商的一种玩赏的装饰品。刻葫芦多用的是小葫芦。

兰州种植小葫芦,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利用葫芦表皮刻画山水、人物、诗词歌赋,则是清代末年的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兰州刻葫芦最早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并被誉为“绝技”。当时兰州有个名叫王鸿平的裁缝和一个叫崔家娃的民间艺人,首次在带皮的葫芦上,较粗略地刻一些刀马人物和戏剧脸谱、名胜风景,售诸街市,作为儿童玩具。之后,又增刻些花卉、山水、虫鸟、人物等。但仍在原生表皮上雕刻,对葫芦并不进行加工。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兰州有个擅长书法绘画的老艺人李文斋,始以刻葫芦的技艺维持生计,将书法、绘画逼真地刻在葫芦上,刻工惟妙惟肖。同时并对葫芦进行加工,刮去葫芦表面的原生皮,精心磨光,对刻画的人物形象加以染色。从此刻葫芦工艺品在内容上、形式上提高了水平。民国初年,人们把这种工艺品作为馈赠之物,才引起社会的注意。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兰州的古董商又将其携往北京,引起了同行的注意,被誉为“绝技”,并有在兰州定货的。于是甘肃的刻葫芦行销海外,价格也由几串文上升到一二十银元。

葫芦是经过精心培育选择的优良品种,大的如鸡蛋,俗称“鸡蛋葫芦”,小的如算盘珠子大小,待成熟后,经过刮皮、晾干、磨光等工序,即可雕刻。就在此小巧玲珑的物体上,刻葫芦的艺人,用精湛的技艺、熟练的手法,将各式各样造型别致、表情各异的人物、山水、花卉、虫鸟等一幅幅地刻绘其上。所用工具,只是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刻针。刻出成品,真是色美形雅。其手技精巧、线条清晰,确有独特高超的艺术风格,构思别具心裁。成品刻纹不变颜色,其远近、明暗、浓淡、光线等,都是用极简单的粗、细线条组成,奇特的是必须一针构成。全采用工笔刻画,有的不假色彩渲染,葫芦的上下,环以“双万字”图案,其技法犹如中国画的“白描”。这样刻出的葫芦,层次分明,远近逼真,给人以立体感,玩赏者爱不释手。

李文斋去世后,继承刻葫芦的是王云山和王德山两位老艺人。

王云山以刻神话故事,如“封神榜”、“西厢记”等为主,而王德山则以刀马人物,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等故事为主,兼则佛像、寺庙、山水等。其刀笔精细,造型逼真,人物生动、故事感人,为前辈人所不及。且颇具笔墨趣味,刻画遒劲有力。

在王云山、王德山两艺人之后,继起者是一位刻葫芦专家阮光宇。阮光宇是一位画家,他将精湛的书画素养带入刻葫芦技艺中。

他在刻葫芦技艺创作上,又大进了一步。他着手研究新题材和新刻法,他将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各种题材,巧妙的运用在刻葫芦的艺术中,并独创了“四圈子”、“扇面子”、“镂空刻”、“彩染”等多种形式的刻葫芦造型,极受国内外爱好者的称赞,对兰州刻葫芦艺术有着新的创造和发明。他还经常与王德山艺人合作探讨新的技法,为王补景、题字,使王德山的刻技更趋完善。他是兰州刻葫芦艺术史上一位才华横溢,有独特创新的民间艺术家。

阮光宇去世后,他的儿子阮文辉继承父业,进一步振兴地方工艺品。六十年代阮文辉脱离干部岗位,专事此项技艺。阮文辉有较好的书法和绘画功底,他乐此不疲,努力探索创新。在他刻苦钻研改进下,在兰州刻葫芦史上创造出了:“仿墨水”、“写意米家山水”和摹仿徐悲鸿、齐白石等画格遗韵。创造用刀刻法、铲、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表现中国画的勾勒、点垛、渲染、皴擦,使刻艺达到了出神入化,他曾凭脑子构思一次刻出了一百二十个不同姿态的儿童于一个小小的葫芦上。

阮文辉是河北丰润县人,1944年来到兰州定居,他平日细心观测各种动态和风俗民情特点,他的“兰州百态”雕塑中,如头戴白帽的小伙子,两手麻利地翻弄着羊肉串,张嘴喊卖烤羊肉;一位壮汉右手操刀,左手搭在嘴边,非常神气地吆喝着卖西瓜;酿皮担子上讲究的瓷器、五颜六色的调和缸,对比鲜明;还有兰州社火等等。八十年代他独自一人到沙漠里写生,创作出“雄关明月”、“大漠驼铃”、“戈壁春天”等烙画作品。

1986年12月,兰州市二轻科学技术研究所美术师阮文辉的四套六枚微雕葫芦作品:“唐诗204首”,是在直径五厘米的一个宫灯形葫芦上刻出,字迹秀美,工整隽丽,笔法遒劲;“敦煌飞天”,有120位颜面清晰、手足灵动、吹笛抱筝、飘带飞舞的“飞天女”;“儿童游戏图”,是在一枚直径4.3厘米的桃形葫芦上,刻着150个不同姿态的孩童,或玩灯、或演戏、或翻跟斗,姿态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唐诗宋词配画在三枚一厘米大的葫芦上,刻有“唐诗桃园行”、“赤壁夜游图”、“饮中八仙歌”等烙画作品。1986年12月被轻工业部定为国家级珍品,由中国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旧社会,他们的创造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护,生活极为痛苦。王德山回忆那时的生活,常说:“真是熬干了眼睛,饿断了肠”。

在阮光宇的诗集里有这样两首诗,感叹自己的苦难遭遇:“腰酸背痛又十天,城里归来心更寒。深夜持针熬心血,换得半顿柴米钱”。

“刻罢嫦娥倍心酸,孤灯寒夜愁难言。老妻流泪常叹息,风雨飘摇度残年”。这就是解放前艺人生活的写照。

此外,解放前兰州刻葫芦艺人,还深受国民党警察、宪兵、特务、军阀及帮会头子的无端敲诈和勒索,逼使他们刻绘淫秽下流的“春宫葫芦”,供他们玩弄。既不付工酬、又限期交货,否则轻者责斥、毒打,重则藉词加罪名逮捕下狱,艺人深受其害。1938年兰州市公安局长沈觐康,要李文斋和徒弟王德山在一个礼拜内刻葫芦10对,因为不给一分钱,都不愿意刻。刑警队将李文斋、王德山抓去,押了十天。被保释后,仍执意要刻出,他们仍是拒刻。再次以“烟犯”名义将李抓去押在兰州沈家坡监狱,不到十日李文斋便病死在狱中。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扶植兰州刻葫芦这一特殊工艺品的发展。以老艺人王德山、王云山、阮光宇为骨干,并抽调刻字艺人骆石华等组成特种工艺社,专事刻工的研究与生产。到1960年,刻葫芦艺人发展为8人,年产达1193件。1979年,又正式成立了刻葫芦车间。主要业务以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诗词歌赋、名胜古迹、英雄人物形象、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为主要内容。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下,不论章法、针(刀)法,在形态上都远远超过了历史水平,并已正式列入兰州市出口工艺美术品之一。

“特种工艺厂”成立后,艺术工人们又创新发明,在废鸡蛋壳、蚌壳上刻绘各种彩画。以生动细微又巧妙的手法,充分表达社会主义的新生风貌。兰州刻葫芦工艺品,不但发扬光大了祖国民间艺术传统,还远销英、法、德、匈、苏、日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年销售量在一千件以上,赚回了外汇,支援了祖国四化建设。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兰州刻葫芦工艺产品也会蒸蒸日上,以适应需求。

(《甘肃文史》1987年总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