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孔子大智慧(全集)
2887400000035

第35章 教子有方,不可拔苗助长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大意】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在圣人看来,人的智力是分为上、中、下三等。

如果你是教师,就应该据此分析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叫因材施救。

如果你是学者,就应该据此选择学术探讨的对手,掌握谈话的难易深浅,以免对牛弹琴,使对方不知所云。

如果你是家长,就应该据此分析孩子的潜质,并善加引导,尽量将其引上一条适合其自身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强调大学,知识,固然这些也很重要。如果你是……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必然带动升学、就业和生存方式的转变,跨世纪的一代面临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剧烈的生存竞争、频繁的职业变动、下岗失业的威胁等现实问题,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要求现代家庭首先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能独立生存的人,再努力将他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会放弃是理智之举。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大师、专家学者、政坛新秀或全能冠军,因材施教才能更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因此放弃在许多时候是一种智能之举。

也就是说,教育子女必须重视情商的培养。情商(EQ)又称情绪商数,它表达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来压力、合理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爱情、事业、婚姻、人际关系及整个人生的起落浮沉。

学会放弃,就是教育孩子,在利与益面前要正确取舍,在应该放弃的地方果断放弃,在不应该放弃的时候,勇往直前地挺住。

家长的最大愿望莫过于孩子未来拥有一个健康、成功、自在的幸福人生,而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与机遇,而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命运的影响。这种缺乏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情绪化问题,如离家出走、自杀、焦虑、厌学厌食、孤僻、恐惧,一些从北大、清华名牌学府出来的高材生,由于缺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缺乏在生活中承受社会挫折的应变能力,走上社会同样有不少人连工作和职业都不能胜任。因此在开发少儿智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孩子自信、自重、百折不挠的品性,已成为现代家庭的焦点问题。

生存环境的变化、价值取向的调整必然引发教育模式的革命,这场世纪末的育儿革命,呼唤现代家庭走上智力开发和情商启蒙教育并重的现代家教之路。

父母最怕孩子出事,最怕被老师叫到学校听“批评”,最怕看到孩子不如人,但这都是育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即使你饱览群书、未雨绸缪,很多事情也并不会像你预期的那样顺理成章。也许你会认为孩子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孩子应该对父母诚实,孩子应该懂事了……而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不应该”式的埋怨:孩子不应该不会,孩子行动不应该这么慢,孩子不应该这么做……

为什么呢?因为“应该”的事多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期望,是完美的假定。

面对孩子的“过错”,许多成人善用的方式是“动武”与“软禁”。在苦口婆心的劝说变得“苍白无力”后,往往就会条件反射地想起“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孩子被“打”后几日难得的“乖巧”更增添了“动武”的意义。但很多时候“动武”只让孩子记住了“痛”,而忘记了“痛的根本原因”。父母只强调“以后还做不做”,却忘了教给孩子“以后怎样做才好”。如果日后又犯了错,孩子还可能因为“痛”而“说谎”,这样一来非但未解决前面的问题,还多了个让父母“深恶痛绝”的毛病。

因此,面对“过错”请慎“动武”,愤怒时的打骂,可能最大的好处只在出了口气。

“软禁”则是父母将孩子“监控”起来:孩子做作业父母旁边陪;孩子要出去,父母左右伴;孩子去学校,父母变“密探”。总之,为了避免孩子“犯错”,尽可能不让他单独行动。结果是“孩子没有主动性”,“孩子连基本的时间观念都没有”,“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没有父母在什么都一塌糊涂。那么到底该怎样对待孩子的“过错”呢?

其实,“过错”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很大的意义。孩子“犯错误”,是因为他们“无知”。“过错”只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不恰当的方式。比如:孩子因为考试失败而对父母说谎,只是因为他不想挨批评甚至挨打,而且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孩子不能按时完成功课,只是没有学会时间的合理安排;孩子爱看电视,只是没有找到更有趣的事做……所以孩子有了“过错”,实际上是在提醒父母,要在哪一方面去引导他,教给孩子合理的做事方式,比一时气急痛打一顿或者干脆取消孩子的“独立性”有效得多。

在孩子的成长中,请允许“过错”发生,请包容“过错”,先不要发怒、失望与伤心;请放弃完美的构想,而应结出实实在在的建议。如果您不能接受孩子的“过错”,孩子也不会接受您“应该”式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