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2887100000063

第63章 季氏篇第十六(3)

了解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看事物的全貌和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看得明白。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听来的东西进行多次对比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听得清楚。我们要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和颜悦色,态度平和,言行举止要恭敬谦卑。诚实守信,办事认真,不耻下问,这一切更需要我们时刻自我反省。这个社会不是只有我们自己,任何事情不是我们想怎样就能怎样,所以遇到心烦意乱的事情实属正常。我们应该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凡事要多加忍让,遇事冷静不冲动,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发火动怒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引起的祸患。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抵挡得住物质的诱惑,十分不易。面对钱财,我们要先思考下是否正当是否合法,坚决不做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道义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凡事多想一想,仔细考虑考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将做一个符合圣人“九思”要求的仁德君子作为我们人生的不懈追求116.11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①及:赶得上。②汤:指热水、沸水。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良的行为就好像赶不上一样去努力追赶,见到不良行为就好比把手伸到沸水中要极力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节操,按照礼义行事来达到自己所主张的道。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见过这样的人。”

名家注释

朱熹注:“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解读

孔子说他见过立志向善、远离邪恶的人,但是没有见过以隐居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人。这就说明一般人都具有是非善恶之心,能够达到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品德修养的更高层次应该是淡泊名利,不惜隐居山林来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够企及的了,甚至连圣贤之人都难以做到。

追求善良远离丑恶,独善其身,容易做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很难做到。这是因为前者关键在于自己,只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管住自己太颧的行为就可以达到。后者除了主观愿望跟努力外,还需适当的客观条件和良好的形势机遇,正所谓“时势造嘉耋萋霾”。有时候我们的愿望很好,也立志高远,但是运喜气不佳、环境不允许的话,我们也难成其事。所以,如盒果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就不要苦苦追求,不能成就“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大事业,能做到独善其身也是好的。

说好听的话很容易,真正能做到却很难。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人自古有之,这些人往往言不由衷,嘴上标榜着自己的高尚,背后却做着为人不齿的勾当。有些人经常说自己不看重功名利禄,但是一旦他有机会飞黄腾达,就立刻变得神采奕奕,唯利是图。面对物质诱惑,现代人就连独善其身都难以做到,更别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了,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注释

①千驷:驷,四匹马。古代用四匹马驾一辆车。千驷,即四千匹马。

译文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可是他死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德行值得百姓称颂。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直到今天还称赞他们的气节。人们就是这样评论他们吧?

名家注解

朱熹注:“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而在于异也。

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曰字,盖阙文耳。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

张居正注:“自古君天下为天子者多矣,《书》、《传》所载二帝、三王及汉、唐、宋英君明主,可传于后世者,亦不过十数君而已,其余皆湮灭无闻,而孔、颜以匹夫为百世之师,其他闾巷韦布之贱,以道德行谊闻于世者尤不可腔数也,然则人可徒恃其势位而不修德哉?”

解读

齐景公生前特别富有,拥有四千匹马,可是他死后却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百姓称颂的美好德行。伯夷和叔齐生前无权无势,因为相互禅让帝位而离开自己的国家,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野菜度日,最终饿死山中;但是,他们死后却获得百姓的一致称颂,美名流千古。孔子用对比的方式向世人明示,拥有美好的德行比拥有无尽的财富更富有。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总要留下点能够被人称道的东西才不遗憾。战功显赫的人,有功绩可以称颂;才能卓越的人,有才能值得称颂;德行高尚的人,有美德值得称颂;可是我们没听说过谁因为家财万贯而被千代歌颂的。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有财又有德就更好了,那样我们可以用手里的物质财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能够有经济基础去做公益事业,行善事。但如果财富和品德不能同时具备的时候,我们还是选择高尚的品德吧!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不贪恋物质财富,多行善事多积功德。能够留一个好名声给后人,真是死而无憾了!

16.13陈亢①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②?”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③其子也。”

注释

①陈亢:亢,即陈子禽,孔子的学生。②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指特别的教导。③远: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子禽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啊。他曾自己站在那里,我快步从前庭经过。他问我:‘学诗了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马上学诗。还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从前庭经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不能树立自己的德行。’我马上又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子禽退出来以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有三点收获: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又知道了君子并不偏爱他的儿子。”

名家注解

朱熹注:“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

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

张居正注:“陈亢,是孔子弟子。鲤,是孔子之子,字伯鱼。夫圣人之心,至虚至公,其教子也,固未尝徇私而独有所传,亦非因避嫌而概无所异,惟随其资禀学力所至,可与言《诗》,则教之以《诗》,可与言《礼》,则教之以《礼》焉耳,岂得容心于其间哉?陈亢始则疑其有私,终则喜其能远,不惟不知圣人待子之心,且不知圣人教人之法,陋亦甚矣。”

解读

子禽问孔子的儿子孔鲤是否孔子给予他特殊的教导,孔鲤就将孔子两次对他进行教育的场景和内容如实告诉了子禽。从孔鲤的回答中,我们看出孔子并没有因为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就给予特殊的教导与关爱。对自己的亲生骨肉毫不偏私,就一定会公正于天下所有事,这无疑彰显了圣人大公无私的君子风范。

圣人要求儿子学“诗”学“礼”,说明“诗”、“礼”二者对我们修身养德至关重要。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向人们介绍讲解了太多的知识和道理。礼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礼就是社会规范,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礼能够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关系,没有礼便会政治动荡,天下大乱。所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圣人关于“诗”与“礼”的教诲,直到今天仍然受用。无论社会制度怎么演变,人们生活怎样富足,仍旧不能不学“诗”与“礼”。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学习文化知识不通晓做人的道理,怎么可能适应各种社交场合呢?如今社会虽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是如果人们不自觉不自律,不懂法律知识,社会仍然会不安定不和谐。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也不能放松对“诗”与“礼”的学习,不能忘记圣人的谆谆教导。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日“夫人”,夫人自称日“小童”;邦人①称之日“君夫人”,称诸异邦日“寡小君”;异邦人②称之亦日“君夫人”。

注解

①邦人:国内人民。②异邦人:异邦,指外国,别的国家。异邦人就是外国人。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内的百姓称她为“君夫人”,在别国的人面前就称她为“寡小君”;别国的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邦君之妻,是诸侯的正妻。寡,是谦言寡德的意思。夫以邦君之妻,一称谓之间,截然不紊如此,名实之际,可不谨哉?”

解读

古代对国君之妻的称谓问题十分讲究,非常严格。邦君之妻就是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她在国君面前称自己为小童,老百姓要称她为君夫人。外交场合,在外国人面前她又要称自己为寡小君。外国人要像国内的人一样称她为君夫人。这是古代的礼节,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终生维护周礼,本章关于对国君妻子的称谓问题的辩证,实际上包含了孔子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名分制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