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2887100000014

第14章 里仁篇第四(3)

值得注意的是,见贤思齐。不是说事事都做到跟贤哲之人一样。人的天性禀赋不同,能力必然会存在差异,所以也不必过于强求自己。只要我们立志于思想品德的修养,循序渐进地进步,日积月累,终究有一天会像贤德之人一样具备高尚的仁德。

4.1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注释

①几:音j,轻微、婉转的意思。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注释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失要婉言劝阻;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心意,仍然要恭敬父母不要违背他们,虽然忧愁但不能有怨气。”

译文

朱熹注:“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张居正注:“昔大舜父顽母嚣,常欲杀舜。舜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夫以瞽瞍之恶,而大舜犹能以孝感之,况未至为瞽瞍者乎!然则孔子所谓几谏,惟大舜能之也。”

解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是人,他们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身为子女,如果明明知道父母有过错却不去劝阻,这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也是不孝的行为。所以,当父母有了过错,作为孝子就一定要加以劝阻,但是,劝阻父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言辞方式。子女应该做到态度恭敬,语言委婉,如果父母不听从劝阻,也不能大吼大叫去冒犯父母,更不能心生怨恨。简言之,劝阻要恰到好处,情理兼顾。能处理好情理适度很不容易,尤其对于如今社会的独生子女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现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长辈对孩子十分溺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孩子事事自我为中心,毫不顾及父母感受。不孝不敬的行为时有发生,对待父母轻则吼骂,重则甚至粗鲁地动手,这真是大逆不道,让人寒心啊!

好好想想,父母费尽艰辛养育了我们,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我们怎么能够不孝敬他们,怎么就不能对他们多些耐心呢?对待父母的过错,耐心地将道理讲给他们听,如果老人一时半会儿明白不了,也要恭恭敬敬地侍奉他们,心里再多委屈也不要表现在脸上。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牢记的一点。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⑦。”

注释

①游:远离家乡去游学、游宦、经商等外出活动。②方:~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健在时,不要远离家门,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名家注解

朱熹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已则必至而无失也。”

张居正注:“夫人子事亲,一出游而不敢轻易如此。又岂可纵肆逸乐,不惜其身,以贻父母之忧乎!所以古之孝子,不登高,不临深,出必告,反必面,无非欲安父母之心而已,为人子者不可不知。”

解读

中国是个崇尚孝道的国家,衡量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古代交通通信都相当不发达,外出游学经商的人离家太远,与父母联系很不方便,要想回家也得一年半载。如果父母患急病或紧急有事,很难迅速赶回家,有的甚至错过了给父母送终而留下终生遗憾。并且,子女远游,做父母的也必定无时无刻挂念着子女是否安康。所以,做子女的最好不要离家太远,假使必须外出,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听候父母的随时招呼。

现代社会,通信交通都很发达。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一通电话便可知道彼此现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乘坐飞机也可及时赶到父母身边。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时时不忘孝敬父母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想一想父母在家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加以合理的调整。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注释

①本章系重出,请参见学而篇第十一章。

译文

孔子说:“如果他父亲死后的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思想主张,可以称得上孝敬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张居正注:“抑孔子所谓无改于父之道,若于道有未合焉,则虽速改可也,何待三年。

观圣人之言者,不可以执一求之。”

解读

本章系重出,请参见学而篇第十一章。

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

故善述其事孝也,克盖前愆亦孝也。

4.21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②。”

注释

①年:年龄。②惧:忧惧,恐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感到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感到恐惧担忧。”

名家注解

朱熹注:“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张居正注:“若知道这一件可喜,又有这一件可惧,时常记念在心,则爱日之诚,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尽矣!所以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解读

百事孝为先,为人处世任何时候都不能不讲究一个“孝”字。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不但能用一颗纯正的爱心对待自己的父母,还能用同样的礼节对待别人的父母,对这样的人才能委以重任。而身为人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的人,我们还能指望他去感恩谁呢?

孝敬父母,首先就要记住父母的年龄生辰。父母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做子女的都会有两种心理,即喜忧参半。喜的是父母又平安度过一岁,长寿了一年;而忧的是,父母的年岁越来越高,越来越衰老,离人生的终点又近了一步。这就是孝子之心的体现。

自古天下做父母的终生不忘子女的生辰八字,而作子女的却很少有谨记父母生日的。做孝子,最基本的应该从记住父母的生白开始。当今经济日渐发达的时代,很多父母在物质方面已不需要子女的赡养,老人所期望的就是做子女的那份心意。

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连父母的生日都‘不住呢?父母生日时,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为父母点上生日蜡烛唱首生日歌,人心里是何等温暖何等知足啊?不知道父母年纪、生日的朋友,扪心自问一下吧,你是否尽到了孝子该尽的义务?如果没有,就从记住父母的年纪开始吧1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①,耻躬之不逮②也。”

注释

①不出:不妄然出口,指不轻易说。②逮: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话不轻易说出来,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跟不上为耻辱。”

名家注释

朱熹注:“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

张居正注:“古之人惟其尚行,故笃实之风行,今之人只是空言,故浮华之习胜,学术既异,而世道人心亦迥然不同,孔子之言,盖伤之也。”

解读

做人要谨言慎行,对任何人不要轻易许诺,对任何事情不要轻易表态,因为如果你一旦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这样你的威信就降低了。所以,古人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自己的允诺而感到耻辱。这就要求我们言行一致,多做少说。

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人,十有八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说空话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发展机会,说话算话的人才受人尊敬。所以,我们任何时候说到了就要去做到,做不到就是自己食言,以后无论我们再说什么别人都不敢相信了。“轻诺则寡信”,任何事情答应得太快了就不容易兑现,而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先做后说,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在说话上失信于人。

现代人各自忙于自己的事业,失信于人的行为屡见不鲜。为了避免失信于人,我们在允诺他人之前一定要先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保证自己能兑现诺言再去答应别人的请求也不迟。而一旦答应下来,就要竭尽全力如期完成,不要找理由找借口。

4.23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⑦矣。”

注释

①约:约束,严于律己。这里指“约之以礼”。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过失的人是很少的。”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盖人情才放肆,则日就旷荡;自检束,则日就规矩。故成汤制事制心,只是一个懋敬;太甲败度败礼,只是一个纵欲。圣哲狂愚之判,实系于此,可不慎哉!”

解读

虽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尽量减少犯错却是相当必要的。如何才能减少犯错呢?最主要的方法莫过于谨言慎行,时时做到自我约束。自古以来,谨慎的人,很少有犯过失的;而放荡的人,则容易犯错误。有仁德的人凡事都能做到严于律己,他们时时刻刻自我节制,能做到谨言慎行,不任意妄为,甚至能做到一日三省。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对待自己,极力约束,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说,不该做的事也必定不做;而对待他人,则要学会宽容忍让,不要事事挑剔。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能真正做到这点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现代人大部分克制不了自己,往往随性而就,想到什么就脱口而出,爱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这样一来,必然错误百出;并且大部分即便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也不承认或者直接原谅自己。而对于别人,则处处挑剔,十分苛刻。自爱自重的人应做到严于律己,有仁德修养的人还应该做到宽于待人。所以,我们现代人应该加强自身的仁德修养,凡事谨慎小心,时时刻刻约束自己,既减少自己的犯错几率又能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错误。

4.24子曰:“君子欲讷①言而敏②于行。”

注释

①讷:音ne。迟钝的意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注释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勤快。”

译文

张居正注:“欲讷于言,则言必能顾行,欲敏于行,则行必能顾言,岂非慥慥笃实之君子乎!”

解读

真正有仁德的君子,说话总是很谨慎,但是做起事情来,行动却很敏捷。这跟前面提到的先做后说,不要光说不练一个意思。很多人嘴巴笨拙、反应也很迟钝,但是一旦说到了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行动,赶快实践。也有很多人想到什么说什么,说得很随便,可是半天不见他行动。后者相比前者,我们当然更喜欢前者这样的人。

有些人说话很快,任何事情都轻而易举去下结论,好像从来不用大脑思考,我们实在不敢相信这样的人。生活中去仔细观察这类人,就会发现他们也确实不值得信任,因为他们往往是只说不做。只说不做,长此以往,就慢慢养成了说空话的坏毛病。别人顾及你的面子不便说出来,如果自己再不自知,那实在是太让人厌恶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时时检讨自己,对任何事情不要轻易下结论、轻易去承诺,而一旦话说出来了,就要竭尽全力去做到。

话说出来,也去做了,但是做事拖拖拉拉毫无效率可言也不行。因为凡事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行动迟缓,就会给人留下态度不好的坏印象。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说到做到,而且做事情要注重效率,勤快敏捷,这样才会受人喜欢。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

注释

①邻:同志相求,与之为邻,指亲近。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不会孤单,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名家注解

朱熹注:“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张居正注:“人君修德于上,则百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不然,则众叛亲离,不免于孤立而已。可不慎哉!”

解读

“有德乃有人”,有道德的人会用自己的修养和风范影响周围的人、吸引周围的人并使其成为自己的朋友。此外,有道德的人必定是耐得住孤单和寂寞的人,他们即便暂时没有得到周围的人的理解,也会在道德学问的思想和人格中找到与之神交的朋友。如此说来,仁德之人是不会孤立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看上去朋友很多,你来我往甚是热闹,但是内心却常常感到孤单冷清。这是因为朋友虽多,但是知心的却没有几个。相反,有的人平时往来的朋友不是很多,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却都是心心相通默契十足,由此内心也不感到孤独寂寞。可见,前者重物质而后者重精神,酒肉朋友不相与谋,而君子之交自得其乐。所以说,我们现代人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交朋友要重视精神层面的相互契合。朋友不在多,知心足矣。

4.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音shu……屡次、多次的意思,引申为烦琐的意思。②斯:则,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劝谏过于烦琐,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规劝过于烦琐,就会被疏远。”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数,烦数也。”

张居正注:“若夫为君为友者,又当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优容褒奖,以求乐告之诚,虚心受善,以求切磋之益,庶德日进而过日寡,与圣贤同归矣!”

解读

“距离产生美”,侍奉君主,交往朋友,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待君主过于亲近烦琐,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分亲昵而不保持距离,就会遭受疏远。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任何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并且由于大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经历的生。活都存在差异,所以彼此对待同一事物有着各自的见解与需要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不能代替别人去考虑事情,更不能替别人做任何抉择。对于君主也好,朋友也好,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听还是不听由他们自己决定。并且,事不过三,凡事只要说一遍就够了,不必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去告诫,那样只能招来侮辱与疏远。

如今社会,如何与上司和朋友保持距离,维系恰如其分的关系更成了一门艺术。谁都想得到上司的赏识,但如果说话做事过于烦琐,必定招来上司厌恶。与朋友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事事想要朋友采取你的意见,恨不能朋友的任何事情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时间久了再亲密的朋友也会对你敬而远之。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接受相互理解的关系,所以说,保持适当的距离,大家才能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