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2880400000003

第3章 会说话是一种资本(2)

所谓口才好,并不表示一定要口吐莲花、八面玲珑。许多人在非正式的场合与朋友共聚一堂时,总能说些幽默、逗趣的话,而大受欢迎。但这些人在参加一些正式会议时,却变得沉默寡言,凡事都以“是”、“不是”、“有可能”或“不知道”来回答。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在正式的场合说出得体的话。

狄里斯在西欧被称为“历史性的雄辩家”。据说,他天生声音低沉,且呼吸短促,口齿不清,旁人经常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当时,在狄里斯的祖国雅典,政治纠纷严重。因此,能言善辩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备受重视。尽管狄里斯知识渊博、思想深邃,十分擅长分析事理,能预见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但是,他认为自己缺乏说话技巧,会被时代所淘汰。

于是,他作了一番周密细致的思考,准备好了精彩的演讲内容,第一次走上了演讲台。不幸的是,他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原因就在于他声音低沉、肺活量不足、口齿不清,以至于听众无法听清楚他所言何事、何物。但是,狄里斯并不灰心,他反而比过去更努力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他每天跑到海边,对着浪花拍击的岩石放声呐喊;回到家中,又对着镜子观察自己说话的口型,练习发声,坚持不懈。狄里斯如此努力了好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度上台演说时,博得了众人的喝彩与热烈的掌声,并一举成名。

要想拥有好的口才,就必须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才会获得令人惊奇和瞩目成功。因此,我们不应该放过任何一次当众练习讲话的机会。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肖楚女,就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就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他的演讲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只要我们勇于尝试,从尝试的结果中,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口才自然是越练越灵光。

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4.丰富你的说话内容

拥有好的口才,在于平时我们自己的积累和锻炼。所谓“厚积薄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言语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有生活、有实践经验,才有谈话的内容;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谈话的内容才能丰富起来。

谈话是一门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包罗万象。通过谈话,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思辨能力。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够的,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忽略自身的素质培养只能是舍本逐末,徒有一副空架子。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以为口才只是口上之才,以为口才好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很会说话,而自己是因为没有掌握说话的技巧、没有华丽的辞藻,才不会说话的。他们看见许多口才好的人什么都可以说,谈什么都很动听,就觉得他们口齿伶俐,谈资优美。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肤浅的。诚然,口才的能力有赖于日常的训练,但口才的实际基础是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兴趣广泛、知识丰富,以及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吗?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哪一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具体学习、锤炼语言呢?下面介绍几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1)多读书,多看报。

现代生活中,报纸、书籍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在读书看报时,备一支笔、一些卡片纸和一把剪刀,把所见到的好文章,或让自己心动的话语画出来,或者剪下来,或摘抄在卡片纸上。每天坚持做,哪怕一天只记一两句,也会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在说话的时候,也许就会不经意地用上它们,从而使自己的讲话内容丰富起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自会吟”的经验之谈,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告诉人们要学习口语,提高说话的技巧,就应多读书,多看报。“穷书万卷常暗诵”,吟咏其中,则可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兴味。

(2)善于学习。

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认真地去吸收,另一方面要好好地去运用。懂得如何运用,可以使一句普通的话发挥出惊人的效果。学习吸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不能应用的吸收毫无意义。

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笔,则会获得丰富的词汇,自己演说和讲话时,优美的语言亦可随手拈来。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持之以恒,就能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了。

(3)要注意搜集警句、谚语。

在听别人的演讲或别人的谈话时,随时都可以听到表现人类智慧的警句、谚语。把这些话在心中重复一遍,记在本子上,久而久之,谈话的题材、资料就越来越多,说起话来也就越来越条理清楚,出口成章。

(4)提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就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时的敏锐性,丰富自己的学识与经验,并增强想象力与敏感性。随着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生活也将丰富多彩,整个人的个性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提高,从而成为一个说话高手。

(5)深入生活。

生活是语言最丰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一个闭门造车,与外面世界没有接触的人,是很难如愿的。老舍曾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这话含有很深刻的道理。

(6)扩大知识面。

知识贫乏是造成语言贫乏,特别是词汇贫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没有相应的词汇,就难以描写贾府上上下下的规矩、内内外外的礼教,王熙凤的泼辣、干练、狠毒性格就难以惟妙惟肖;如果《水浒传》的作者不懂得江湖勾当,不懂开茶坊的拉线及趁火打劫的种种口诀,他就不可能把那个成了精的虔婆王干娘刻画得绘声绘色。如今,人们都喜欢用“爆炸”这个词来形容某一方面的快速增长,比如:信息爆炸、知识爆炸、人口爆炸,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新词语铺天盖地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大有“爆炸”之势。

词语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反应器,新词爆炸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反映了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反映了当今生活在开放洪流中的日新月异,我们对这些新的词语应及时掌握,学会运用。

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做一个井底之蛙,就应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若不想说话空洞无物,就应下决心积累大批的、雄厚的、扎实的本钱,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说话内容。

5.注意语言的朴素美

通俗地说话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技能,要想掌握得好,必须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在讲话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运用得当,运用自如。

语言的魅力在于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说话要具有魅力和说服力,就必须使用最平实的语言,而不是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音韵。所以说话的时候,每一句都要让人明白易懂,避免用艰涩词汇。别以为说话时用语艰深,就是自己有学问,有魄力的表现;其实,这样说话不但会使人听不懂,而且有时还会弄巧成拙,引起别人怀疑,以为是在故弄玄虚,卖弄自己,正如老子所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说话说得好应该根据听众对象的不同,采用恰当的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

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同志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其他部队抽调来的,他们从炮火纷飞的火线上调来,都普遍不安心,想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叶剑英了解到情况后,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

“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

“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脑袋行不行?”叶剑英追问。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只几句话,说得警卫战士心里亮堂堂的。

孙子兵法说:以奇取胜,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叶剑英没有正面解释警卫团有何重要意义,而是以一个极其通俗的比喻,紧接着连发几个问题,步步紧逼,把战士们心中的疙瘩一下子解开了。

在生活中,因为我们的说话对象多是普通人,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选取那些让人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的事例去作比喻,这样,人们在谈话时就不会因听不懂喻体而无法体悟其中更深的本体意思。

著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做开端,是促进人际关系成功的钥匙。”

一味用令人咋舌与吃惊的话,容易使人产生华而不实、锋芒毕露的感觉。受人爱戴与信赖的人,大多并不属于才情焕发,以惊人之语博得他人喜爱的人。

尤其对于一个初识者,最好不要刻意显出自己的显赫,宁可让对方认为你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因为一开始你就不能与他人处于同等的基础上,对方很难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摆出一副超人一等的样子,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有一位记者问一位离婚的名人是否再嫁,她答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不好,但是没有一定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人就听不懂。同样的问题,赵丹的夫人、作家黄宗英以喻作答就通俗易懂:“我已经嫁给大海了,再不能嫁给小溪,再嫁就嫁给汪洋。”

抗战胜利前一天,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学生们为他送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愣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张大千简单的几句话,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灵活运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说话时要用普通话,这样才容易与人沟通,以免造成语言方面的障碍。

在一家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办事,下了火车需再坐一次公交车。他来到公交车站,站牌很多,还没来得及查清要坐哪条路线,就来车了。

他想,干脆问问售票员吧:“小姐,到‘前面’吗?”

售票员肯定地回答:“到。”

他就上车了。

可是坐了好几站地,也听不见售票员报他要去的站名。

他就问售票员:“还有几站到‘前面’呀?”

售票员似乎记起了他:“您到哪个前面?”

他非常吃惊:“啊——北京有好几个‘前面’啊!”

“那我可怎么找啊?”他拿出了纸条,请求售票员帮忙。

售票员一看地址,不知说什么好,原来他要去的“前面”是“前门”。

看看这个人,把“门”说成了“面”,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讲普通话,是语言规范化的需要。语言规范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多方面因素。人们为工作而东奔西走,平时接触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在言谈交往中,必须用约定俗成的、规范化的语言,才能共同理解说话的内容。

朴实无华的语言是真挚心灵的表达,是美好情感的展现。因而,语言的朴素美来自相互的处事态度,话如其人,言为心声,平时为人处事质朴真诚,说话也就自然不会扭捏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