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媲美齐桓公与管仲的君臣遇合——第二位人才,孙叔敖
蒍敖这个人大家也许没听过,不过孙叔敖这个人大家一定知道吧,其实这个蒍敖就是那个楚国第一贤相孙叔敖了(蒍敖字孙叔,故世人又称其为孙叔敖,大家千万不要犯低级错误,说孙叔敖姓孙啊!)
孙叔敖这个人,据说小时候就是个善良的小朋友。有一次,孙叔敖小朋友出去玩,在路边看见了一只双头怪蛇,心里十分害怕。小孩子都是怕蛇的,不过孙叔敖小朋友从小胆子就特别大,他倒不是因为怕蛇而恐惧,而是楚国这个地方好巫鬼之说,各种古里古怪的俚俗也多的很,其中有一条就是说谁要是碰倒了双头蛇就会死于非命。孙叔敖心想:“我怎么这么衰啊,好不容易出来旅游一次就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完了,我要死了,可怜我还没来得及娶老婆啊,555!”他害怕完了又想:“我已经这么倒霉了,不能让其他人也跟着我倒霉,要死就死我一个好了!”
想到这,他一个箭步冲了冲了上去,把那怪蛇给秒杀了(果然厉害,小朋友有前途!),然后在旁边的山丘上挖了一个洞把怪蛇的尸体深深的埋了进去。(此山丘因而得名“蛇入山”,今天湖北荆州市沙市区蛇入山公园里还塑有孙叔敖的像,是一个小孩子举着石头往地上砸蛇的样子。)
话说孙叔敖小朋友干完这件大事后,也没心思再旅游了,他伤心的回到家里,满脸愁容,不说话也不吃饭,蒍妈妈见这小孩今天情绪有点不对头,便关切地问他道:“宝贝,你今天怎么啦,跟妈妈说说,妈妈帮你出主意。”
孙叔敖的眼泪突然夺眶而出,抱起老妈大哭道:“老妈,我今天看到双头蛇了,我死定了,从今往后我不能再孝敬母亲您了,555……”
蒍妈妈道:“那蛇呢?”
孙叔敖回答:“我害怕其他人又见到这条怪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
蒍妈妈道:“不要忧虑,你做的对,好人一生平安,我听说对别人有恩德而又不为人所知的人,老天会报答他好处,所以,你不会死的。”
后来,庄王果然派人来找孙叔敖,让他做楚国的令尹,孙叔敖推辞说:“臣起自田野,大王却突然间让我执掌军政大权,恐怕难以服众,还是让我先从基层干起吧!”
庄王深深明白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个道理,他说:“寡人已经听说了很多你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事迹了,先生你这样的人才正是楚国梦寐以求的贤才啊,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庄王破格提拔了孙叔敖,而孙叔敖也果然没有辜负庄王的期望,在他担任令尹期间,楚国经济、政治、军事均有重大发展,史称“孙叔敖治楚”。
确实,孙叔敖任令尹前及任内,为民办事,政绩斐然,不愧为春秋时代数一数二的名相。
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极大的发展了楚国的航运和农业。按《淮南子·人间训》说法,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决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是为中国入史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一直到现在,“期思云雩灌区”的引水部分工程仍在当地发展着灌溉作用。(今天的河南固始县境内东南还有孙相公河,城内文庙、玉皇阁等处也有歌颂他的碑文,在淮滨桂花岗开发区内还建有孙叔敖塑像。)
孙叔敖任令尹后,继续兴建水利工程,据说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境内的芍陂,也是孙叔敖所创建。当时,淮水流域常常会闹水灾,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孙叔敖于是发动民工十万人,修筑堤堰连接东西的山岭,开凿水渠引来河水,竟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该湖有水闸可以调节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浇田,芍陂唐代改名为安丰塘,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效益。
这是我国第一个大型陂塘建设工程,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被誉为“神州第一塘”,“世界塘中之冠”。
孙叔敖不但兴修了大量的堤坝和灌区,还在江汉流域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古称“云梦通渠”,又称“荆汉运河”,这条运河不仅沟通江汉之间航运,还可灌溉两岸农田,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据考证,这项水利工程比引漳十二渠早200多年,比都江堰工程早35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由此可见,孙叔敖可以算是中国第一位水利专家,他为李冰,郑和后继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兴修水利,确实是造福后世的大好事啊。
孙叔敖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整顿楚国的军制和军法,以增强楚军的战斗力。他花了很大的工夫研究楚国从前的军事制度,对楚军进行了军制改革:在行军时,右军跟着主将的车辕所向而进退;左军打草作为歇息的准备;前军探道,以旌旗为标帜告后军,以防不测;中军居中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为殿。他还为各级军官规定了所用旗帜,以表明其地位与职司,并依此而行动。这样,孙叔敖将军队分为五个部分,五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织严密,灵活作战,做到军政不必等待命令而完备,从而具有了更大的战斗力。
此外,孙叔敖还改革了庄王亲兵的建制,他将王卒分为左右二广(注意,这个字念去声),每广有战车30辆,每广又分为左右两偏,右广负责早晨到中午的警卫,左广负责下午到晚上的警卫,无论何时都处于战备状态。经过孙叔敖的改革,庄王的这支王卒部队被训练成了一支时刻戒备,精锐无比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日后在多次战争中扭转战局,成为了楚军手中的一张王牌。正因为孙叔敖进行了这些有效的军事改革,楚国的军事力量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强大了,从而有了完全打败晋国的坚强实力。
公元前598年,为了加强楚国北境的军事设施建设,孙叔敖又筑沂城(今河南正阳境)。他遣封人(主城筑之官,相当于建设局局长)筹度工程,上报司徒(掌役徒之官)。封人计量工程、时间、人员、材料、干粮,结果三十天完成,顺利地实现了预定计划。这项工程不仅建立了楚北进之基地,加强了与晋争战的实力,而且也说明孙叔敖重视科学技术,具有突出的组织才干。
孙叔敖就像楚国的总设计师,事无巨细,无所不通,有这样的全才为庄王筹谋规划,楚国的霸业怎么能不日渐鼎盛呢?
孙叔敖不仅才能出众,而且谦逊仁厚,自律廉洁,是个大清官来的。据刘向《说苑·敬慎》载,孙叔敖出任令尹时,百姓官吏皆来送礼说好话,祝贺他升关发财,却有一位父老身穿粗衣,头戴白帽来吊,孙叔敖立即正衣冠出迎,问:“敖自知才能低微,不堪任令尹重任,只是我看大家都来祝贺,老先生为何却单单来吊我呢?”。父老道:“我听说地位变高了却态度骄横,老百姓就会对你离心;官变大了却听不进其他意见,君王就会讨厌你;工资变高了而不知道满足,你就会犯错误。小敖,我可是看着你长大的,你可不能骄傲啊!”孙叔敖连忙对那父老恭恭敬敬的鞠躬道:“小敖知道了,今后我一定谨遵教诲,老先生还有什么话,请一并吩咐了吧!”那父老见孙叔敖态度诚恳,便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地位越高而越关心百姓,官越大而权欲越小,工资越高而越廉洁,你只要谨守这三句话,就可以当一个好令尹了。”
这个故事说明孙叔敖出任令尹,受到吏民的关怀,纷纷告诫,而孙叔敖亦能虚怀若谷,认真听取,任令尹后勤于职守,处处自律,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据说孙叔敖的妻子从来不穿绸缎等名牌服装,他的马也从不吃小米等上选饲料;另外,他出行乘坐的都是竹木做的破车子(联系当今社会,真正的人民公仆是不开宝马奔驰劳斯莱斯的,他们骑自行车上下班),而驾车的马也是瘦弱不堪的母马(春秋时用母马拉车很没档次,真正的达官贵族都用公马拉车);还有,他平常穿的不过是廉价的羊毛衫,吃的也不过就是粗粮烙的饼和菜叶煮的汤,好不容易打次牙祭,吃的还是咸鱼干。要知道楚国之地本是鱼米之乡,一个相国想吃点鲜鱼,本是极容易也是情理中的事,孙叔敖却宁肯吃咸鱼干,可见其廉洁。
孙叔敖如此廉洁,连他的警卫员们都看不过去了,都说:“开名牌车出行才安全,用健壮的马拉车车才跑的快,穿狐皮大衣才暖和,大人你何苦要这么自己折磨自己呢?”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君子穿的越好,就越恭敬;小人穿的越好,就越骄傲。我这个人没什么德行做君子,所以不敢穿好衣服啊,还是继续保持我艰苦朴素的作风吧!”
另外,据《孙叔敖碑》记载,孙叔敖“专国宠权而不崇华,一旦可得百金,于殁齿而无分铢之蓄。破玉块不以宝财遗子孙。……病其临卒,将无棺椁”。孙叔敖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真是令人感动啊!
另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孙叔敖卒后不久,“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成语“负薪而食”、“立锥之地”典出于此),足见孙叔敖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贫如洗,堪称念国忧民、廉洁自守的“廉吏”。一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都能达到如此境界,比之今世,那些个贪赃枉法的腐败份子,应羞惭无地也。
孙叔敖不但是个“廉吏”,还是一个“循吏”(循:循理也,即依照原则行事),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将其列为“循吏”第一人,足见孙叔敖在执政中多么注重法治和公平。在孙叔敖为相期间,他亲自动手完善了楚国刑书《仆区》,健全法制,并执法如山,不循私情。据《说苑·至公》载,荐孙叔敖为令尹的虞丘子家里有个人违反了法律,孙叔敖却并没有顾念恩人的面子,而是把那人抓起来将其处死以明证典刑。得知这件事后虞丘子非但没有怀恨在心,而且十分高兴,他对庄王称赞孙叔敖说:“令尹奉国法而不党,施刑禄不骫,可谓公平”。
由于孙叔敖奉公律己,带头执法,楚国吏治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据《史记·循吏列传》载,孙叔敖执政后,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世俗盛美,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吏无奸邪,民间也无盗贼发生。秋冬农闲季节则劝百姓进山采伐林木,待到春夏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卖钱,于是百姓们各得其所,都生活的很安乐。刘向《列女传》更称其时楚国在他的治理下“道不拾遗,门不闭关,而盗贼自食”。
孙叔敖不但自律廉洁,而且为官爱民如子,一切以百姓的福祉为要。孙叔敖这个人和当时其他的官员不同,他非常重视百姓对政令的接受程度,求真务实,从不搞形式主义。据《史记·循吏列传》载,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叫做“蚁鼻钱”,庄王认为这种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商业经营。管理市场的官员向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听后,立即命令罢去新币,恢复旧币,结果“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又载:楚民俗爱坐矮车,庄王以为矮车不便驾马,欲下令把矮车改高。孙叔敖说:“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臣请求让百姓加高家里的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庄王许之。果然过了半年,上行下效,百姓们都自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太史公评论孙叔敖说:“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让人们自然顺从了教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正因为孙叔敖为官求真务实,一切以百姓的福祉为要,所以他深受百姓爱戴,如今在我国南方的很多城市,都建有“孙叔敖祠”,被千秋万世景仰。
从以上记载来看,孙叔敖真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贤相,荀子、司马迁、韩婴、郦道元、李贽等历代有名的文人都曾著书写过孙叔敖的事迹,并高度赞扬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这么一个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大人才也需要一位几百年才出一位的明主慧眼识珠来善用他,《吕氏春秋·情欲》上说:“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楚庄王在位期间对孙叔敖言听计从,信任的无以复加,韩婴《韩诗外传》卷十上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还没有准备妥当的情况下,楚庄王想要兴师伐晋,并对士大夫们宣布:“有敢谏者死无赦”,孙叔敖说:“臣听说害怕挨打而不敢劝说父亲过错的儿子,不是一个孝子;害怕杀头不敢劝谏君王的官员,不是一个忠臣。”于是他对冒死对庄王进言道:“臣听说院子里有棵榆树,上面有一只蝉,正想要伸开翅膀飞去喝叶子上的露水,却没有发现又一只螳螂在后面,低着头,想抓了它当大餐吃;螳螂刚想吃蝉,却不知道后面有一只黄雀,仰着头,想啄了它当成午后甜点;黄雀刚想吃螳螂,却不料树下有一个小朋友正拿着弹弓要打它;这个小朋友刚要打黄雀,却不知他的脚前有一个大坑,身后也有刺人的荆棘。这就是贪前而不顾后的危险啊!”庄王听了孙叔敖的劝谏,果然不再铤而走险,而是准备充分了才行出兵,后来果然打败了强敌晋国。(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出于此。)
这个故事固然说明了孙叔敖敢于犯颜直谏,是个诤臣,但这也不正说明了庄王对他至始至终的信任和听从吗?据史料记载,孙叔敖做起事来如此稳重,其实年岁一点儿也不大,他比年少即位的楚庄王还要小上两岁,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庄王只要看准了一个人,居然敢于把军国大政交给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小伙子,并始终信任,授权,让孙叔敖能放手去发挥,这是怎样的一种绝对的信任和喜爱啊,因为他知道,孙叔敖和他是一类人,他们都是划过天际的流星,光芒璀璨而短暂,哪怕在夜空只有霎那芳华,都能给世人无穷的绚烂、凄美和震撼的感觉,公元前595年三月,年仅三十七岁的孙叔敖病逝,留给后人无限的敬仰和叹息,为什么真正的天才生命都是如此的短暂,难道连老天爷都在妒嫉他们吗?
四年后,公元前591年,年仅43岁的楚庄王也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这对生前政治上最好的拍档和生活中最好的兄弟,终于在黄泉之下相会了。楚庄王和孙叔敖,秦穆公和百里奚,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主明臣贤,君臣和睦的典范;秦穆公能在牛口之下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奴隶带回秦国加以重用,楚庄王能于云梦之泽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处士提拔为令尹授予军政大权,这是怎样一种非凡的见识和气魄啊,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只有抬头仰视的份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