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的东方巨龙,春秋时代的段誉——性情霸主齐桓公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一生尊事周室、三存亡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建立了圣人一般的功业,然观其人品,实属稀松平常,虽然他的性子不错,坦荡豁达,亲切直率,颇为可爱有趣,但小缺点也是一大堆(贪玩、贪吃、酗酒、好色、骄傲、奢侈、懒惰什么的);再看其能力,也不是特别出色,经常犯些不大不小的错误,像极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那个花花公子段誉。
齐桓公与段誉,一样的身份高贵贵为国君,一样的经受过内乱浪迹过江湖,一样的年少多金出手大方,一样的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碰到别人有难,总会心急火燎的前去救助,就算别人曾对不起他们,他们也常常以德报怨。
齐桓公与段誉,一样的手底下人才济济,一样的身怀绝技却时常短路,做出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傻事儿。
齐桓公与段誉,一样的英俊潇洒风流多情,在乎生活品质与生活情趣,有点放浪,又有点博爱,正宗的公子哥儿一个。齐桓公的放浪之气,甚至比段誉还要严重荒唐的多,他骄奢淫逸,生活糜烂,不但好色无比,而且疯狂迷恋口腹之欲,甚至还吃过人肉!如此一个功盖天下的荒淫之主,真是旷古少见。
齐桓公与段誉,一样的复杂多变性情中人,有时深沉多智,有时又稚气可爱,常常自恋无比爱管闲事,偏偏又是个容易轻信的烂好人,叫人不知怎么说他们才好。
他们唯一的不同就是,段誉胸无大志沉溺于男女之情兄弟之义,而齐桓公则顺应历史潮流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一个花花公子,他居然成功了,而且是如此巨大的成功,这说明平凡人也能做出伟大的事儿来,伟人与凡人其实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齐桓公,就是这么一个充满了七情六欲、大食人间烟火的春秋独一无二的凡人英雄,性情英雄。
生死时速
齐桓公的名字叫小白,小样的小,白目的白,听起来似乎智商严重匮乏,在当今网络时尚用语中,大抵也是菜鸟、白目之类的意思。当然,他并不是真的很白目,相反,他看人很有一套,至少在年轻的时候是如此。
这,便是他身上最大的优点。
一个人不怕缺点多,就怕没优点。只要我们能尽量放大我们的优点,那么再多的缺点也不足为虑。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小白还是公子(春秋时诸侯之子称公子)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他的哥哥齐襄公诸儿(不是猪儿)做事情很没边儿,齐国必将有一乱,还是早走为妙。
于是小白非常明智的离开了齐国,去往别国寻求政治避难,事实后来证明,他这个举动非常有远见。
齐襄公做事情怎么没边儿呢?我们一个一个的来慢慢说。
首先,齐襄公太多情了。
大家要说了,人不多情枉少年,这有啥好大惊小怪的。但问题是齐襄公多情谁不好,偏偏要去多情自己的亲妹妹文姜,这就太夸张了,兄妹乱伦,放在哪个时代都得被唾沫星子淹死,何况是周礼森严的春秋时代。
要知道,周代的宗法制有严格规定,同姓贵族不得通婚,连姓相同都不行,襄公与文姜之间禁忌的爱岂能为世俗社会所接受?
更加夸张的是,即便文姜被齐僖公(齐襄公之父)嫁到鲁国(今山东曲阜),成了鲁国国君夫人,足足十五年分割两地,仍然不能阻止这对痴男怨女的刻骨相思,最终,齐襄公竟然派人暗杀了妹夫鲁桓公,然后把妹妹文姜接到齐鲁边境金屋藏娇,明目张胆的同居起来。
这可真是一段惊世骇俗的无敌畸恋,相比起来,杨过与小龙女的师徒恋,甚至如今甚嚣尘上的同性恋,都显得太小儿科了。
所以饶是生性风流好色无比的公子小白,也实在没办法接受他老哥这所谓的“伟大爱情”,他最痛惜的是齐襄公娶了一大堆老婆,却就这样完全的被冷落在一旁,白白的守了活寡,这可真是暴殄天物。更糟糕的是,天生情种齐襄公即位十二年,竟然没有儿子,而且看样子还会继续没有下去,以后齐国的国君由谁来接任呢,这才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其次,齐襄公穷兵黩武,侵郑、灭纪、吞部、平郚,连年征战,拓土开疆,却忽视了经济建设与国计民生,所以看似威风八面,其实大损国力,而且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最后,齐襄公骄傲自大,轻慢卿士,太不拿自己手下当人了,《史记》上说他在位期间“杀诛数不当,数欺大臣。”干了好几件缺德盖冒烟的事儿。这才是最致命的。
第一件缺德事儿:齐襄公为了扫除与妹妹文姜通奸的障碍,指示公子彭生杀了妹夫鲁桓公,事后却杀了彭生灭口,如此忘恩负义狼心狗肺,谁还肯为他效力?
第二件缺德事儿:齐僖公有个弟弟叫夷仲年,两人关系很好,夷仲年早死,留下一子名公孙无知,齐僖公对他视如己出,宠爱有加,甚至给他如嫡子般的身份待遇。也许是由于嫉妒吧,齐襄公一上台就罢除了公孙无知的特殊待遇,公孙无知于是怀恨在心。
第二件缺德事儿: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两位大将去守卫边疆,约定服役期一年,期满就派人去替换他们,让他们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然而齐襄公最后却违约了,期满也不放人家回来,这就太不厚道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扎根边疆,我为祖国献青春”的高尚觉悟的,将士们想念老婆孩子热炕头,想念灯红酒绿花花世界,他们实在无法继续忍受这枯燥、寂寞、辛苦的戍边生活了,于是,他们反了。
该伙“反动分子”与公孙无知联合起来,依靠从被齐襄公冷落的后宫女人那里得来的情报,在齐襄公出外打猎的时候发动政变,杀死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君。
然而好景不长,齐襄公得罪不少人,公孙无知也未必就没有仇家,没几天,公孙无知就很无知的死在了一个仇人手下,齐国的君位再次出现空白。
颠沛流离,漂泊他乡的公子小白,他终于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很不幸,这个机会并不只属于他一个人,他必须通过一场殊死的斗争,一场你死我活的兄弟相残,才能夺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当时齐僖公已成年的儿子一共有三个。
长子诸儿,嫡出,名正言顺的君位继承人,当了十二年国君被杀,很惨很丢人。
次子公子纠,庶出,但其母鲁女深受僖公宠爱,兼鲁为传统大国,公子纠靠山雄厚,又有管仲、召忽等贤人辅佐,所以他在国内的呼声最大。公子纠在齐国内乱发生之前也逃走了,目前就避难在鲁国。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公子纠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夺取君位的大好机会,鲁国也更加不会放过这个干涉齐国内政的大好机会。
谁叫齐襄公给鲁国人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大帽子呢?现在不趁此机会占齐国些便宜,那不傻吗?
三子便是我们的公子小白了。比起幸福的公子纠来,小白那可真是一个苦命孩子,母亲卫姬死的早,父亲僖公给他安排的政治班底也远不如公子纠雄厚(只有鲍叔牙一人),母家卫国虽是周初分封的老牌大国(周文王子康叔始封),但最近也是连年动乱,国君卫惠公整天忙于镇压国内反对势力,哪里还有功夫管齐国的闲事儿。看来指望外援是不大可能了,小白只能自己找门路。先逃到潭国(今山东济南西南),遭到拒绝,后来又逃到了莒国,这才安定下来,而且一待就是足足八年之久。
奔莒此举看似无奈,其实很有远略,它为小白在夺位过程中挽回了不少劣势。
首先,莒国(五帝之一少昊后人封国,位于今山东莒县)是个小国,远不如齐鲁富足,再加上是寄人篱下,小白这八年生活之困窘可想而知,但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总是是要经受些苦难的,而且莒国有个好处是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非常近,只要有啥风吹草动,小白就能迅速赶回,占得先机。卫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就太远了,跑来跑去多耽误事儿!
事实上,小白之后,齐国每生大乱,齐国国君总是第一时间逃到莒地去,比如战国时齐愍王和齐王建都是如此,那地方好哇,离临淄近又兼山林丛密,打不过也可以躲起来打游击战,积累力量东山再起。
其次,莒国是个小国,正因为它是小国,所以它不会像鲁国那样想着控制齐国,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