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2877700000057

第57章 知者不言

原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真懂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者往往不是真懂。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收敛了锐气,消解了纷争;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这叫做玄妙的大同。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谁也无从与他亲近,谁也无从与他疏远;谁也无从让他得利,谁也无从让他受害;谁也无从令他高贵,谁也无从令他卑贱。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名家注解河上公: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塞闭之者,欲绝其源。情欲有所锐为,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纷,结恨不休,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

王弼: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可得而亲,则可得而疏也。可得而利,则可德而害也。可得而贵,则可得而贱也。无物可以加之也。

朱元璋:又六不字,盖言前数事皆是大人君子幽微之大道,人欲亲,不可见著。若欲疏,其形无。若欲得,其象不实。若欲害,则无体。若欲尊之,则无从。若欲贱之,则不得。

经典解读本章文字,蕴意很深,主要讲怎样保持常态的“和”。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提醒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阔、无偏见的心胸去对待一切人和物。

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

人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坚持自己的意见,排斥他人的意见。是非纷纭,无所辨清。解纷的办法,就在于大家都放弃片面的意见,全面地看问题。

有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就必然有它照射不到的阴暗一面存在。只看到了它照射着的一面,而忽略它照射不着的另一面,不能算是真正懂得光的道理。

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如此纷繁复杂,超脱尘世的想法与做法是不现实的,耍另类的想法与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些都是只懂得对立面的道理,不懂得统一面的道理。

只有破除成见、毫无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其尘,是对立统一的终极运用。

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是金玉良言,其意弥深,其格弥高。在老子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人受外力和环境的支配,忽为座上客,忽为阶下囚,忽拥黄金屋,忽成乞讨儿,处处被动,任人宰割,难以自处。而有了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精神状态、稳定的自我,才能彰显大道,才有发展,才有一切的美好。

外力与环境对你的亲近与疏远、予利与加害、提升与贬低,都是来扰乱你的清静理智,降低你的人格尊严,增加你的贪欲或恐惧,取消你的主体性的。你能抵御得住这一切,不受外力的亲疏利害贵贱的左右,就是至人、圣人、哲人了!

人之贵,贵行于大道,而不是贵于亲疏远近荣辱得失贵贱祸福。可以说,做到这一点的人是天下最高贵、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人。无欲则刚,无欲则刀枪不入、金刚不坏,也就是天下之至贵了。

智慧典例

不做浅薄的夸夸其谈者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说,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往往不是真明白。人们常会对肤浅的表象进行关注,而忽视深层的本质。浅薄的人喋喋不休,无知的人夸夸其谈,没有思想的人口若悬河,讲话讲得最多的人,却往往对事情最不了解。

默默无闻的人,并不能排除他对某些方面有真知灼见的可能,而他的那种姿态或许正是认知真相的最佳途径。夸夸其谈者,并不见得在某方面有高明的见解,说不定他恰恰是要以这种形式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呢。夸夸其谈的人,看似能够左右逢源,实则令人生厌。

有一次,子禽向老师墨子请教:“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道:“你看那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逐臭不已的苍蝇,它们不分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它们即使叫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谁会去注意它们到底在叫些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是充耳不闻了。现在你再来想想司晨的雄鸡,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鸣叫。然而,雄鸡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为之震动,人人闻鸡起舞,纷纷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两相对比,你以为多说话能有什么好处呢?只有真正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努力把话说到点子上,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想的效果啊!”这番见解,让子禽佩服万分,频频点头称是。

无声胜有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像蛤蟆、青蛙和苍蝇一样,不顾时间、地点与场合,整日喋喋不休,废话连篇的人还是不少的。这样的人,应当从这篇寓言中吸取教训,改掉夸夸其谈的坏毛病。本杰明?富兰克林青年时期,为了改正自己正在形成的夸夸其谈的坏习惯,他选择了“沉默”,要求自己做到只讲于人于己有利的话,避免自以为是的空谈。

我们都需要向上面故事中司晨的雄鸡和富兰克林学习,顺应时势,尊重规律,恪尽职守,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但现实中,却有很多夸夸其谈、不切实际、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名叫赵括。赵括从小孜孜不倦地攻读兵书,与人论起行军布阵,总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大家听他谈论兵法,都十分佩服,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但赵奢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堪为将。

不久,赵奢撒手人寰。秦国趁机派大将白起统兵百万攻打赵国。秦军来势凶猛,赵王忙命老将廉颇统领40万大军抵挡秦军。廉颇足智多谋,看到秦军虽兵多将广、来势凶猛,但他们有致命的弱点——粮草运输困难,难以久战。于是,他按兵不动,森严壁垒,凭险固守。

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日久,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不济,焦急万分。这时,有人向白起献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廉颇老了,胆子也小了。他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只能按兵不动。如果让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可就不同了。”赵王中计,很快点了赵括的将。

赵括的母亲得知消息,马上进宫面见赵王说:“赵奢生前曾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如果让他统兵作战,会给赵国带来大灾难。”但赵王固执己见,坚持让赵括为将。正在家中养病的蔺相如听说此事后,也立即万分焦急地进宫,劝说赵王收回成命。但赵王根本听不进蔺相如的意见,仍一意孤行地让赵括接替了廉颇。

赵括到长平后,一改廉颇旧制,又撤换了许多能干的将领。结果,他在率军与秦军正面交锋时中了埋伏,几十万赵军全部覆没。赵国自此元气大伤,不久便被秦国灭掉了。

纸上谈兵,现在多用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夸夸其谈的人,随时标榜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会忽略别人的感受,在虚荣心的膨胀下忘乎所以,尤其喜欢在人多的时候表现自己,这样不仅暴露了其浅薄无知,也暴露了其虚伪,反而让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