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2877700000051

第51章 生生之厚

原典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人由出世而生,至入地而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意外地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人们过分追求奉养生命的物质享受了。听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必躲避犀牛和老虎,在战斗中不会为兵器所伤。犀牛在他身上无处下角,老虎在他身上无处下爪,兵刃在他身上无处刺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致命的要害。

名家注解河上公:死生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也。

王弼: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

朱元璋:天道好还,如小人务尚奸邪,动辄置人于死地,所以好还者,彼虽避兕虎而入兕虎中,彼虽远兵甲,而由兵甲而死。其还也如是,其得也必然,此皆动之死地耳。

经典解读本章是对“生生之厚”的贬斥,同时也是对“无死地”的“善摄生”境地的推崇。老子提醒人们,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式来过分善待自己,而应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另外,老子生逢乱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妄为,别人也就找不到对其下手的机会,这就能得长寿。

老子又说,生的因素占三成,死的因素占三成,过分致力于生反而加速了死亡的因素也占三成。这是一种忧患意识,是符合人生的况味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需要有这样的准备、这样的警惕、这样的谨慎,不能老想好事、心存侥幸。

其实不仅是生死的问题、摄生的问题。无论什么事,求学问、做工作、追求身心健康与生活幸福等,成功的因素、成功的机会都是三成,失败的因素、失败的机会也是三成。而由于激动,由于一帆风顺,由于自视过高,而取得的相反效果的可能性也是三成。

一个人若能经常取得三成的成功、三成的效果、三成的进展,那就应当心满意足、心花怒放了。千万不可事事求全,因为过分的贪欲、野心、妄想、大言、美梦,过多的操作、奔波、劳心、费力,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

行路不遇猛兽,作战不怕武器,角、爪、兵器都奈何不得,这是一幅得道者、善摄生者的美丽风景。这话有点像邪教奇功,像武侠小说中的金钟罩、铁布衫。其实,老子所说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有死地,是否进入了死地,是否在做自取灭亡的傻事。也就是说,死不死,伤不伤,不在于猛兽,不在于敌军,也不在于武器,而在一个人自身,在其道行。

是否无懈可击,不仅是个技巧问题,更在于一个人的境界、功夫、居心、高度、世界观与价值观、方法论与认识论,在于其接近与违背大道的程度。无懈可击者比较有信心,有办法,有可资审美的风姿,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智慧典例

自然圆通则无懈可击

老子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意思是,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必躲避犀牛和老虎,在战斗中不会为兵器所伤。犀牛在他身上无处下角,老虎在他身上无处下爪,兵刃在他身上无处刺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致命的要害。

燕国大将乐毅联合赵、楚、韩、魏等国伐齐。齐军连连败退,齐湣王和大臣们见势不妙,纷纷外逃。齐湣王最后逃到莒城避难。在燕军横扫齐国时,田单也急忙从安平城逃亡,逃出前他特别嘱咐家人将马车的车轴锯短,并包上铁片。不久,燕军破城而入,城内的人争先恐后地逃窜,许多人由于车轴太长与其他车碰撞而折断、翻倒,为燕军所俘。只有田单等一行人顺利脱逃,到达即墨城。

可见,田单是个深刻洞识事物发展规律,并能够谋于未然的生存能力很强的人。无独有偶,三国时期的徐庶也是一个对世事洞若观火的“善摄生”的智士。

赤壁之战前夕,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欲火烧赤壁。献计成功后,他刚要上船。一个人一把扯住他说:“你好大的胆子!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烧不绝!你们这等毒计,只能瞒得过曹操,却瞒不过我!”

圆通自如,不避狮虎庞统大吃一惊,急忙回头看那人,原来是旧相识徐庶。徐庶说:“曹军兵败之后,乱军中我也不免遭难,您不妨教我一个脱身之术。”庞统无奈,便给他出了个主意:在军中散步谣言,说马超准备攻打潼关,然后自己主动要求去守潼关。

徐庶凭借此计,成功脱身而去。后来火烧赤壁,可一点也没烧到他!

生的因素三成,每个人都应充分地、自然而然地去靠拢、去受用、去发挥、去亲近、去爱惜这三成生。死的因素三成,你应该谨慎对待,趋利避害,不可掉以轻心,不可有亡命徒心态,不可毫无准备与警惕。

人生在世,善于避害,才能保全生命。一个人要善于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不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这样的人,别人就不可能摸清他的想法,他也才有可能驾驭对方于无形。

唐朝太子李豫外表柔弱,但内心很有主见。当时,张皇后与其亲信宦官李辅国共同把持朝政,权倾内外。李豫考虑到自己身单势孤,因而行事十分小心,唯恐遭到陷害。张皇后与李辅国都心怀鬼胎,以致互相猜忌。李豫就乘机离间二人,最后使得李辅国率兵入宫,诛杀了张皇后。

后来,得到李辅国等人的拥立,李豫继承皇位,史称唐代宗。李辅国平素就专横骄纵,欺压群臣,这次拥立有功,更加张狂,竟公然对李豫说:“陛下只管住在宫殿里,外面的事情任凭老奴处理。”李豫表现得很软弱,大事小事都让李辅国拿主意,并加封他为尚书令,称呼他为“尚父”,暗中却等待时机除掉他。李辅国对此毫无察觉,依旧横行宫廷内外。

同样拥立有功的程元振,官职不如李辅国显赫,心中不满。而李辅国又趾高气扬,常借一些小事羞辱他,这令他很恼怒。得知程元振与李辅国暗生嫌隙,李豫就故意给程元振加官封赏,并暗示他抨击李辅国。程元振自思有皇上支持,就大胆上表指责李辅国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制造冤狱,罪不容诛。群臣也纷纷借机请求罢了李辅国的官。

李豫顺水推舟,罢免了李辅国禁卫军元帅一职,转由程元振代替。此后,李辅国虽有所收敛,但李豫始终对他不放心,最后秘密派刺客将他刺死了。就这样,李豫铲除了奸臣李辅国,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极其高明的处世之道。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摸清自己的底细和实力,别人也就难以钻自己的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