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2877700000005

第5章 和光同尘

原典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渊深得像是万物的本源。它收敛了锐气,解开了纷杂,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它深湛难知,像是时刻若有若无地存在于万物的左右。我们不知道它是由谁生发而出的,好像在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名家注解王弼: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

河上公: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

朱元璋:道之理幽微而深长,用之而无尽,息之则无形。若或骤尽用之,尤为不当,是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且渊兮万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则当徐之。

经典解读老子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天帝造物,而是“道”先生天帝,继生万物。“道”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对“道”作了具体描述。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进一步描写“道”的形象。

他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与最形象的比喻。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才会使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并富于想象力的发挥。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的。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也有的学者把老子的“道”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范畴的内涵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永恒的存在,万事万物皆依“逻各斯”而产生。但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创造的,而是创造世界的种子,是一种叫“以太”的物体。“逻各斯”无时无处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人们却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然而它的存在是确实的。老子的“道”同样具有“逻各斯”的这些属性和职能,二者的形象十分近似。

智慧典例

掩藏自己的锋锐

人们修“道”悟“道”,就是为了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自然平凡地活着,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平平静静地对待生活。

一个人要是有了这样的境界,那么置身盛世之中,他能安享太平;置身乱世之中,他能全身避害。这种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其中之一。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曹操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

刘备为免遭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日,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

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之后,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因此也就不再视刘备为眼中钉肉中刺,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刘备通过韬光养晦的办法,消除了曹操对他的戒备心,得以保命,并且待机东山再起。

在自然界中,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不同的是,人类的这种竞争更加复杂和残酷!

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实施对象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实施对象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实施对象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一个人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他的这种意图,他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