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干部心理健康读本
2873600000016

第16章 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4)

忧虑消沉的压力心理

压力是一种对精神、意志的强迫力量,泛指任何造成对心理或生理不正常的干扰。一般来说,压力分为两种:一是适度的压力;二是过度的压力。适度的压力是动力,可以挖掘人的潜能。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可开发资源,一个普通人充其量也只不过使用了其潜能的1/10,因此,适度的压力对人还是很有好处的。

但是,如果压力过大、过度,就会造成各种生理方面的反应,如心跳加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背痛、腹胀、失眠等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又会使各种各样的疾病蜂拥而至,比如心脏病、胃溃疡等。据调查,75%的疾病是过度的压力造成的。同样,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反应:忧虑、沮丧、恐惧、消沉、心悸、急躁……

要做一个称职的公务员,需要智力、体力、潜力、想象力、意志力等,也需要有一定的“压力”。有压,才有力。水无压力不流动,人无压力轻飘飘。没有压力就会产生惰性,就会容易满足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会缺乏进取的劲头,整日浑浑噩噩。但心理压力太大,超出了心理所能承受的能力时,如果不及时排解和调适,就会很容易发生身心疾病。可以这样说,过度的压力是人生的灾难,它足以摧毁我们生命的堡垒,因而应当学会减压。公务员如何有效地缓解压力呢?

首先,对待压力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应想“如何才能逃避压力”,而应想“该如何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把压力视为“成长的动力”,当做是“动力的祝福”,不断欣赏压力、接纳压力、剖析压力、挑战压力,了解压力的来源,创造更有利的工作环境来缓解压力,改善压力的应对方式,以此来有效地应对压力,把压力转换为动力,使压力成为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是要善于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人不能没有美好的理想,同时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做事原则。许多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这难免会消磨自己的热情。所以,充满想象而不奢望,才能使自己发现生活的挑战与乐趣。

三是要学会倾诉,摆脱内心的焦虑。任何人都有交往、表达的内在需求,可以通过与自己信任的人交流宣泄内心的不满,从而使自己减轻压力。但不可任由这种情绪左右自己。

四是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体育锻炼除了能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吸收外,还可以转移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五是要正确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行性格的学习与磨炼,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深化自我认识的过程,是性格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六是要了解自身压力的真正来源,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自己的压力缓解的具体方案。较好的缓解压力方法有运动,例如散步、瑜珈等,还有唱歌、听音乐、看电影、读书、购物等。总之,公务员的生活要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使自己心理放松,消除紧张工作、学习引起的焦虑、烦恼、忧郁等消极情绪和疲劳,这对身心健康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精疲力竭的疲劳心理

心理疲劳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人情绪低落、心境抑郁、百无聊赖、精疲力竭,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痛。这些疾病包括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以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消化道溃疡、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

公务员心理疲劳期的产生主要是自身个性心理出现的障碍和遇到干扰等刺激因素,导致公务员内心潜能的衰退,从而失去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和才能,减弱了对个性心理及外部环境的自我控制和调整能力。其主要表现和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失衡。当自我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从而牢骚满腹,自由主义泛滥。

二是以消极妥协心理对待工作失误和挫折。

三是强调客观,对抗批评为自己申辩,进而导致工作不负责任,领导效能明显下降。

四是骄傲自满,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导致群体中人心离散,干群之间乃至上下级之间关系紧张,难以履行领导职责。

五是凭老经验办事,思想僵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导致决策失误增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防止和解除心理疲劳,公务员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努力:

1.注意劳逸结合。公务员工作繁忙是肯定的,但仍有一个合理安排时间、分清轻重缓急的问题。生活要有规律,重视休息,适时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打球和步行等,以提高肌体的活力、精力和人体在应付复杂繁重工作时的适应能力。同时,每天应尽可能保证七八个小时的睡眠,这对消除疲劳有明显的效果。

2.培养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兴趣。兴趣的产生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相联系,从事感兴趣的工作不易疲倦,从事没兴趣的工作易于疲劳。因此,应想办法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学会在工作中寻求快乐。

3.对自己同样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要求。凡事要讲究一个适度,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不要硬拼蛮干,对自己力不能及的,就应放松压力,给自己松松绑。

4.有明确的目的。无论从事什么活动,一定要确立行动的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激励自己,以取得预期的成功。

5.注重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应与人为善,和亲友、同事等处好关系。人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心身,才不易产生疲劳,即使感到疲劳也容易很快消除。

6.磨炼意志。意志坚强的人不仅在生理疲劳时能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而且在心理疲劳时也能克服惰性,顺利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达到确立的行动目标。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作为上级领导,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应注意观察和研究公务员的心理疲劳状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排除公务员的心理障碍。应注意观察他们的精神、情绪状态,以及他们遇到困难、受到刺激、身处顺境和逆境时的反应,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保证公务员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应注意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切实保持旺盛的士气,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提高工作质量;要适应培训,不断输入新知识、新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抑制和调整领导的心理疲劳;要实行公务员交流,激发公务员的开拓精神。

俗话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心理疲劳严重的公务员,实行岗位、地域交流尤为重要。公务员交流会对公务员的开拓精神、创造力能起到调剂和刺激作用。因为有一些处于严重心理疲劳状态的公务员,并不都是受才能、身体条件的影响,而常常是因为环境条件、人际关系、偶然事件等原因,对领导效能的发挥起到阻滞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仍按部就班地实行“户籍”式的使用和管理,势必造成公务员职责与领导效能之间的关系出现恶性循环。实践证明,有些公务员交流后其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比原单位、原岗位确实有大幅度的提高。

待人冷漠的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是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性格,主要表现在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心理上的孤僻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孤僻的人不管是置身于人群,还是独居一室,都同样的孤僻和冷漠。

孤僻会使人产生挫折感、狂躁感,令人心灰意冷,严重的还会厌世轻生。公务员孤僻心理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作初期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在青年公务员中比较多见。青年人正处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准成熟状态,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开始建立,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常常委屈地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

二是缺乏事业心。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一般不会孤僻。

三是性格特点。内向型性格的人容易孤僻,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强,内心深处有比较强烈的抗拒感,往往对外界事物和周围人群表现得很淡漠,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四是幼年的创伤经验。父母离婚、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心境,进而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五是交往挫折。有些人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自然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

那么,公务员如何消除孤僻心理呢?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个性品质

孤寂封闭的性格,是在生活环境中反复强化逐渐形成的。具有自我封闭性格的人,兴趣狭窄、清高孤傲,难以融入集体。要努力克服孤傲的心理,增加心理透明度,以开放的心态主动与人交往,吸纳别人的长处,享受、体会人际交往的情意和欢乐。

2.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孤僻者一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要么总认为自己不如人,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要么自命不凡,认为不屑于和别人交往。孤僻者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还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烦扰。

3.培养健康情趣

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有效消除孤僻心理。利用闲暇潜心钻研一门学问,或学习民用技术,或写写日记、听听音乐、练练书法,或种草养花、养宠物等等,都有利于消除孤僻。

4.学习交往技巧

看一些交往书籍,学习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纠正了认识上的偏差,丰富了知识经验、获得了友谊、愉悦了身心,会重树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可以从先结交一个性格开朗、志趣高雅的朋友开始,处处跟着他学,并请他多多提携。

5.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奋斗目标

一个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不会孤寂;一个为事业忙碌的人,也不会孤僻。因此,要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奋斗目标,为之努力拼搏,孤僻自然会被热情所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