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金口财
2872500000046

第46章 和领导交谈:争取加薪有备而来(2)

要求加薪,不应该只是单方面地“告诉”上司,而应该是双向沟通,也就是说,你必须听到上司的声音,依据他的响应与看法来修正你的论点与看法。可惜的是,在我的管理经验中,大约八成的人只是单向“告诉”,只有两成的人懂得双向沟通。

曾经有一位员工的试用期到了,考核过后,公司为他加了7%的薪水,他虽然不满意,却没有向我表达。后来,他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只问我对他的表现有什么不满意之处?事后我才知道他是想要加更多的薪水。

这封信的措辞如果是“对于加薪,我有一些问题想要请教你?”会更适当一些。尽管如此,我还是找他进办公室来谈话。

他问我,我对他有什么不满意,随后计算他每个月家中的开销,告诉我,公司给的薪水不够开销。

听了他的说法,我觉得很遗憾,因为员工的价值在于是否达到工作的标准,不只是员工的需求。良好的双向沟通,员工应该向上司强调他的贡献、他所创造的价值。尽管员工拿出其他企业同职位的薪资水准,也不见得是合适的说服方法。

对于说服的管道,我认为,最佳的管道应该是面对面谈话、打电话,实在不方便才寄电子邮件或发送短信。因为,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将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任何成功的沟通都需要事先计划与执行,更何况是在谈加薪、谈自己的事业与未来呢。

要求加薪,必须秉持委婉与中肯的态度,以下有几个步骤。

——了解上司的需求。事先了解上司的需求与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司的需求,最好能与你想加薪的理由结合在一起。

——确立加薪的原因。理清你在意的是什么?你疑虑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想要上司知道的状况是什么?你在意的不一定要告诉上司,但是你必须理清。

——搜集说服的资料。尽量找出有力的数据与证明来说服上司。比如,想要强调工作的分量增加了,可以用数据比较过去两年与今年的工作量,让上司作为参考。

——讲清楚说明白。把想问上司的问题问清楚,中国人尽管喜欢“不直接”的沟通,但是还是需要把自己想要加薪的原因说清楚。比如,许多人常间接地问上司:“我三个月的试用期到了,是不是应该有绩效考核?”建议还是直接对上司说:“三个月试用期到了,我认为我的表现为公司争取了许多业绩,您认为,是不是值得加薪呢?”

——询问上司的看法。清楚说明想要加薪的原因之后,一定要反问上司的看法如何?大多数人单方面说完想要加薪的原因之后,就不了了之。建议你陈述完后,可以问上司:“您觉得呢?”

——根据响应修正自己的要求。也许上司做了解释,表明暂时无法加薪,但是,不要马上就放弃,必须再修正你的要求,再次询问上司的看法。

——得出具体结论。谈加薪就像谈合约,在合约上应该有清楚、明确的同意事项与时间,让双方有所依据。但是许多人往往不好意思问,或忘了向上司要求答复具体的结果,比如,时间、数目等。建议你可以说:“我知道公司目前有困难,我自己也必须考量我生活上的需求。我想知道,您什么时候可以给我答复?”

任何事,如果你能屡试不爽,会鼓舞你一试再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许多人一再加薪成功的缘故。所以,如果你总是难以加薪成功,那么,为什么不为自己创造一个成功案例,打破加薪不成功的纪录呢?

只提建议,不提意见

我们每个人都有面子,尤其是领导者。他们更注重自己的面子,因为他还管理着其他下属。试想,如果你是老板,每天有人对你指手画脚,或者帮你拿主意,帮助你发号施令,你是什么感受?所以,细心的员工,要懂得从老板的角度想问题,懂得不随便给老板提意见,而是用委婉的口气,向他提出建议。

卡耐基认为,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也不容易改变别人的主意,那为什么要使它变得更加困难呢?承认自己或许弄错了,就可以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和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会出错。

刘晓华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到了一家贸易公司。她能力很强,也很上进,工作十分努力,一直在公司干了几年,都还是没有提升的机会,当时与她一起进公司的人有的都做了主管,可她还是一个最底线的员工。周围的同事们都知晓其中的原因,只是她老是想不清楚。

有一次,她的主管正和公司老板一起检查工作。当走到她的办公室时,她突然站起来,对自己的主管说:“经理,我想提个意见,我发现咱们部门的管理比较混乱,有时连一些客户的订单都找不到。”也许她说的是事实,但此事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也许你会认为,她这样做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想增加公司的工作效率。但是,她却选错了方法,谁也不愿让人当众出丑,也许有些人能做到前仇不计,但忘不掉当众受辱的难堪的凡人更多!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公司改进工作,还得罪了自己的上司,显然是不值得的。如果有意见,一定要找到一种妥善的方式和上司沟通,最好出之以礼,即使内心不服,也不能当众指责,如果你羞辱他人,只说明你显得还不成熟,缺乏理性。

上面的例子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传递的道理却很深刻。遇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却要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要总是批评或者命令的口气。凯瑟琳·亚尔弗德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王山市的凯瑟琳·亚尔弗德是一家纺纱工厂的工业工程督导,她很会处理一些敏感的问题。她职责的一部分,是设计及保持各种激励员工的办法和标准,以使员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纱线,从而使她们同时能赚到更多的钱。在只生产两三种不同纱线的时候,所用的办法还很不错,但是最近公司扩大产品数量和生产规模,以便生产十二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纱线,原来的办法便不能以员工的工作量而给予她们合理报酬,因此也就不能激励她们增加生产量。

于是,凯瑟琳又设计出一个新的方案,能够根据每一个员工在任何一段时间里所生产出来的纱线的等级,给予她适当的报酬。设计出这套新方案之后,她参加了一个会议,决心要向厂里的高级职员证明这个办法是正确的。凯瑟琳说他们现在还使用过去的办法是错误的,并指出过去的办法不能给予员工公平待遇的地方,以及她为他们所准备的激励员工的新方案。但是,由于一开始她就公开地指出了他们的错误,使她的新方案受到大家的反对。后来,她只是忙于为新办法辩护,而没有留下余地,让他们能够不失面子地承认老办法上的错误,于是这个建议也就胎死腹中了。

凯瑟琳的问题不在于她提出了一个错误的新方案,而是在提出新方案的同时,直接否定了旧方案,因而伤害了原方案制定者的自尊,导致了大家的反对,从而使正确且合理的新方案胎死腹中。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说话的技巧,巧妙地提出建议,大家肯定会乐于接受的。

遇上司批评,要说悔改之词

很多人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本来不是你的错误,可是上司却无缘无故地批评了你,这时的你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对上司说,你没有错。后果可想而知,上司正在发火,你却火上加油,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唯一的做法就是,不管是否是你的错,你都要承认。

菲碧是一位商业艺术家。有一次任务的对象是一位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艺术组长。菲碧每次离开他的办公室时,总觉得心里不舒服,不是因为他的批评,而是因为他攻击菲碧的方法。

最近这个组长交了一件很急的稿子给她,后来又打电话给菲碧,要菲碧立刻到他办公室去,说是出了问题。当菲碧到组长办公室之后,麻烦就来了。组长满怀敌意,终于有了挑剔的机会。在组长恶意地责备菲碧一顿之后,菲碧说:“组长,如果你的话不错,我的失误一定不可原谅。我为您工作了这么多年,实在该知道怎么做才对。我觉得惭愧。”“我应该更小心一点才对,”菲碧继续说:“您给我的工作很多,照理应该使你满意,因此我打算重新再来。”“不!不!”他反对起来,“我不想那样麻烦你。”他告诉菲碧只需要稍微修改一点就行了,又说一点小错不会花公司多少钱,不值得担心。

结果组长邀菲碧同进午餐,分手之前组长开给菲碧一张支票,又交代给菲碧另一件工作。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只要一个人主动承认错误,那么谈判的结局就会比较愉快。而且,主动承认错误的一方并不一定就是谈判中失败的那一方。

某公司秘书科的小李在接到一家客户的电报后,立即向经理做了汇报。可就在汇报的时候,经理正在与另一位客人说话。听了小李的汇报后,他只是点点头,说了声:“我知道了。”便继续与客人会谈。

两天以后,经理把小李叫到了办公室,怒气冲冲地质问她为什么不把那家客户打来的电报告诉他,以至于耽误了一大笔交易。莫名其妙的小李本想向经理申辩几句,表示自己已经向他作了及时的汇报,只是当时他在谈话而忘了。

可经理连珠炮式的指责简直使她没有插话的机会。而且,站在一旁的经理办公室主任老赵也一个劲地向小李使眼色,暗示她不要申辩。

试想,这位经理或许也知道小李已经向他汇报过了,也的确是他自己由于当时谈话过于兴奋而忘记了此事。但是,他可不能因此在公司里丢脸,让别人知道他渎职,耽误了公司的生意,而必须找个替罪羊,以此为自己开脱。

因此,当上司发怒的时候,聪明的下属,就要学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不懂得承认错误,反而据理力争,就有可能因此而被解雇。

懂得主动承认错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执,给自己也给别人留下后路。

在某机关中出现过这样的事。部里下达了一个关于质量检查的通知后,要求各省、市地区的有关部门届时提供必要的材料,准备汇报,并安排必要的检查。某市轻工局收到这份通知后,照例是先经过局办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关局长处理。这位局办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较急,当日就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长办公室。

当时,这位局长正在接电话,看见主任进来后,只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让她把东西放在桌上即可。于是,主任照办了。然而,就在检查小组即将到来的前一天,部里来电话告知到达日期,请安排住宿时,这位主管局长才记起此事。他气冲冲地把办公室主任叫来,一顿呵斥,批评她耽误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主任深知自己并没有耽误事,真正耽误事情的正是这位主管局长自己,可是她并没有反驳,而是老老实实地接受批评。事过之后,她又立即到局长办公室找出那份通知,连夜加快班、打电话、催数字,很快地把需要的材料准备齐整。这样,局长也愈发看重这位忍辱负重的好主任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件事不是那个主任的责任,但是她却又闷着头承担这个罪名。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位主任知道,如果这个时候跟局长争辩,吃亏还是自己。尽管现在眼下自己会受到一点儿损失,几句批评,但到头来,自己仍然会有相当大的好处。

因此,当我们犯了错误,或者遇到批评时,我们不要急着申辩,而是要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才可以缓和当时紧张的气氛。

学会委婉提出问题

公司存在问题,老板一般难辞其咎。不过,“当局者迷,”老板不愿正视这些问题,或在这些问题上所持观点与员工下属相差甚远。那么,员工不能与其据理力争,让其下不来台,而应学会委婉地提出问题,迂回达到自己的目的。

某公司的待遇很差,职工苦不堪言。老板之所以不愿改善员工待遇,是因为他认为员工都是庸才,工作不努力,对公司贡献不大,而且多数人还都是兼职。一旦有人拿其他公司与自己公司作比较时,老板就说,其他公司的职员是正途出身,而自己的下属是杂牌军。

一天,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针对公司近来迟到人数逐渐增多的现象对老板反映说:“新职员简直都没办法到公司上班了!”

“为什么?”老板奇怪地问。

“坐人力车吧,觉得车费太贵;坐电车吧,又挤不上去,而且每月出的电车费也不够,他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以步当车,一文不费,而且还能锻炼身体,这多好的事啊!”老板说。

“不行啊,鞋袜走破了,他们又买不起新的了。不过我有个办法,希望您出个布告,提倡赤足运动,号召大家赤脚走路来上班,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谁让他们命不好,生在这个时候呢!谁让他们不去想发财的路子,非要当苦命的职员呢!他们坐不起电车、人力车,也不能穿鞋袜整齐地来上班,都是活该啊!”高级职员摇摇头说。

她一面说一面笑,说得老板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同意改善一下员工待遇。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利用委婉的方式,向老板说明问题,使老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其实,向老板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对于一些比较理性的老板来说,员工可以找恰当的方法帮他指出来,比如私下聚会委婉提醒,或者以旁人的故事来隐喻,或者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提示,聪明的老板自会理解员工的良苦用心,并会感激他,毕竟这是帮助人的事情。

慈禧太后爱看京戏,看到高兴时常会赏赐艺人一些东西。一次,她看完杨小楼的戏后,将他招到面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都赐给你了,带回去吧。”

杨小楼赶紧叩头谢恩,可是他不想要糕点,于是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小民受用不起,请老佛爷……另外赏赐点……”

“你想要什么?”慈禧当时心情好,并没有发怒。

杨小楼马上叩头说道:“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一个‘福’字给小民?”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马上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到了慈禧写的字,悄悄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杨小楼一看心想:这字写错了,如果拿回去,必定会遭人非议;可是如果不要的话,也不好,慈禧一生气可能就要了自己的脑袋。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尴尬至极。

慈禧此时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走,又不好意思说不给。

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太监李莲英灵机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的福气,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啊!”杨小楼一听,脑筋立即转过来了,连忙叩头,说:“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的福,奴才怎敢领呀!”

慈禧太后正为下不来台尴尬呢,听两个人这么一说,马上顺水推舟,说道:“好吧,改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让二人都摆脱了尴尬。

对于慈禧太后的错误,大家谁也不敢指出,只能采取委婉的方式,才能避免龙颜大怒。

总之,当我们的上司犯了错误,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轻易对他提出。如果问题确实需要解决,我们也要采取委婉的方式,也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