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2872300000070

第70章 演讲(2)

(1)需要性原则,就是要选择现实需要亟待回答的论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篇生动的当众演讲,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听众弄清社会现实中的复杂现象,并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这是演讲艺术的本质特征。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演讲者,总是能从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出发,选择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来阐述,从而解决人们普遍关心、急于得到回答的问题。这样的论题才有价值,才能为听众所欢迎。那种不痛不痒的、毫无现实意义的空对空的说教,是永远得不到听众欢迎的。

当代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曲啸、刘吉等,他们的篇篇演讲,无一不是有针对性地回答了我国新时期社会生活,尤其是关于改革开放广大青年所极为关心、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因而赢得了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

因此,每准备一次演讲,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要认真考虑一下自己所选择的论题是否符合现实需要,是否属于听众所亟待得到解答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如果论题本身毫无价值,客观上又不需要,那就不要选它。有的论题虽有一定价值,但客观现实并不迫切需要,也不要选它。

(2)适合性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适合演讲听众、演讲时间、演讲场合和演讲者实际的论题。论题为客观现实需要,但如果不考虑听众的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特点、阅历、心理和愿望,不考虑规定演讲的时间,不考虑演讲的场合和环境,不考虑演讲者的年龄、身份、气质、能力等,其论题再好,也无法搞好演讲。只有同时符合需要性和适合性这两个原则,才能把论题选好、选准。

演讲中的感情激发离不开生活基础,生活本身即是最合适的题材。因此寻找演讲的题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深入到自己的生活里,从自己的记忆中去搜寻生命里那些有意义并给你鲜明印象的事情。因为演讲中最为听众欣赏的题目,都富有极强的个人色彩。

①成长的经历。特别是与家庭、童年回忆、学校生活有关的题目,一定会获得注意。因为别人在成长的环境里是如何成功并克服障碍的,最能引起我们的兴趣。确定别人是否会对自己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有个测验方法:多年之后,如果某件事情依旧鲜明地印在脑海中,呼之即出,那几乎便可保证会令听众感兴趣。

②奋斗的历程。这是洋溢着人情味的经历。例如,重叙自己早期为理想奋斗所做的努力,如何从事某种特别的工作或行业,是什么样错综复杂的各种情况造就了你的事业。告诉听众,在这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为了创建事业,会有成功,也会遭遇挫折。活生生地描绘一个人的生活(如果说得谦诚的话)多半是最保险的题材。

③不寻常的经历。见过大人物吗?曾在战争的炮火下走过吗?一生中可曾经历过精神颓丧的危机?这些经验都可以成为最佳的演说资料。

④嗜好及娱乐。这方面的题目依各人嗜好而定,因此,也是容易出新的题材。说一件纯因自己喜欢才去做的事,是不可能会出差错的,你对某一特别的嗜好发自内心的热忱,能使你把这个题目清楚地交代给听众。

⑤特殊的知识领域。多年在相同的领域里工作,已使你成为这行的专家。如果依多年的经验或研究来讨论有关自己工作或职业方面的事情,也可以保证获得听众的注意与尊敬。

⑥信仰与信念。或许你曾经花费许多时间和努力,去思考自己对今日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情势应持的态度。倘使你曾花上许多时间,倾力研究一些重大问题,自然很有理由可以谈论它们。只是这样做时,一定要举例说明自己的信念。听众可不爱陈词滥调满篇的讲演。千万不可以为随意读些报章杂志,便足以准备谈论这些题目。对某项题材,如果自己所知不比听众多多少,还是避免为妙。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曾投注多年的时间研究某项题材,那毫无疑问,这是注定该你说的题目,绝对要用它。

2.明确主题

主题是演讲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体现着演讲者对所阐述问题的总体性看法,是整个演讲的“灵魂”和“统帅”。

叶圣陶说过:“一场演说,必须是一件独立的东西……用口说也好,用笔写文章也好,总得对准中心用功夫,总得说成功写成功一件独立的东西。不然,大家就会弄不清楚你在说什么,写什么,因而你的目的就难以达到。”为了使演讲真正起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要求演讲的主题必须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1)正确

要使演讲的主题正确,演讲者必须具有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住演讲的正确主题。

(2)鲜明

无论什么内容的演讲,其主题都必须旗帜鲜明,即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颂什么,贬斥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不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

主题的鲜明性基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积极的、进步的、革命的;一种是消极的、落后的、反动的。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就要鲜明地肯定和扶植那些积极的、进步的、革命的事物,促其发展成长;否定和鞭挞那些消极的、落后的、反动的事物,加速它们的灭亡。

(3)集中

一般说来,一篇演讲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不能多主题,多中心,这就要求演讲的主题必须凝练和集中。如果贪多求全,这儿也想讲,那儿也想说,势必使主题分散,形成多中心,造成演讲的头绪纷繁,缺少一根贯穿整个演讲的主线,结构松散,话说得不少,听众却不知道到底要讲什么。

因此,演讲的主题一定要集中。人们常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调动演讲的一切手段,紧紧地围绕一个主题,把问题讲清楚讲深透,使演讲重点突出,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更好的教益。

(4)深刻

演讲中,无论是讲人、叙事、论理,都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应该挖掘出事物的本质,把握住事物的个性。这是演讲者对事物认识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想“飞跃”的过程。就一般情况而言,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主题就具有强烈的共性,就会深刻;同样,抓住了事物的“特征”,主题就会鲜明、新颖,具有“个性”。

而我们有的演讲者不是从事物的内部规律完整地去认识,也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在演讲中喊几句空洞的口号,就以为主题深刻了。这其实是一种极其幼稚可笑的想法,就像给一个稻草人戴顶帽子一样滑稽可笑。所以,只有不停留于表面现象,挖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来,才能发挥出演讲作用和力量。

3.确定题目

演讲的题目也是演讲的关键。确定好演讲的题目,就像给全篇演讲树起了一面旗帜,这不仅与演讲的形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演讲的内容、风格、情调有直接关系。内容决定题目,而题目则鲜明地显露出内容的特点。

一个新颖、生动、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题目,不仅能在演讲前给人急欲一听的强烈愿望,而且在演讲结束之后,同其内容一样,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甚至成为一个警句而广为流传。

因此,训练有素的演讲者,都很重视演讲题目的确定。当代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根据自己演讲的体验,给题目的选择定了四条原则。

(1)文题相符。这是确定演讲题目最基本的一条。

(2)大小适度。大则显空,小则不到位。

(3)遣词得体。不哗众取宠,亦不平淡无力。

(4)合乎身份。说自己能说的事,讲自己能讲的话。

所以,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才有为自己的演讲找到一个美好、生动、有力而又适度的题目。李燕杰的演讲,有的题目平实有力,思辨性强,如“江青为什么喜欢《红与黑》、《基督山恩仇记》、《红字》、《简·爱》等五本小说?”“德才学识与真善美”;有的题目热情洋溢,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如“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有的题目豪情满怀,激励斗志,给听众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如“迎接时代的挑战”“祖国儿女在为中华腾飞而拼搏”;有的题目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如“爱情美学”等,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演讲入门

初次演讲的人,一般都有着迫切的成功欲望,但正因为这样,才容易走上两个极端:(1)轻视理论,盲目实践;(2)死抠理论,忽略实践,结果都是屡讲屡败,事与愿违。

究其原因,前者忽视了演讲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所具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忽视了对演讲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企图凭借浅薄的个人经验去盲目摸索或简单地模仿而形成高水平的演讲能力。要么单纯地把演讲能力等同于口头表达能力或普通话水平甚至演讲稿的写作水平,以偏概全;要么专在态势语言上下工夫,钻牛角尖;要么错把演讲理论当成可有可无的调味品,以几个演讲名人的某次演讲或几句名言作为指南,夸夸其谈。而后者则往往被当前百家争鸣的各种演讲理论惹得眼花缭乱。要么难辨真伪,无所适从;要么视理论为要诀,一招一式都非得从书本上讨说法,被理论束缚住了手脚。如此等等,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初次演讲者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引起注意。

1.理论与实践

任何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都是盲目的实践,演讲更是这样。演讲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演讲者的品德修养、语言表达和听众心理、信息传播价值及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行为过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的演讲理论是从演讲实践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熔铸了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学、历史等许多门类的科学成果。

事实证明,没有一个人的演讲能力是天生的,而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实践,才是古今中外的一切著名演讲家成长的共同道路。目前,在我国,以邵守义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演讲学专家对演讲理论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指导我们演讲实践的宝贵财富。初学演讲的人,应该抛去浮躁,系统地掌握有关演讲的基本概念、演讲稿的写作、口语表达技巧、演讲中的机变艺术、演讲设计等知识,把科学的理论和扎实的实践相结合,开展有序、有效的演讲活动。

2.内容与形式

一般来讲,演讲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演讲的类型。比如我们拿即兴演讲与专题演讲的关系来说,我们一般把经过演讲者深思熟虑,并备有演讲稿的演讲称之为专题演讲,而把演讲者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在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所发表的演讲称之为即兴演讲。专题演讲和即兴演讲是两种常见的演讲方式,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但并无彼重此轻之分,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一些初次演讲者往往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认为专题演讲是念稿子或背稿子、装样子,是人人皆可为的没水平的表现,即兴演讲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口才,所以一味追求即兴演讲而竭力否定常规演讲,初登讲台就毫不准备或只拿个简单的提纲就即兴演讲一通,渴望出口成章、一鸣惊人,结果往往是语无伦次、纰漏百出。当然,我们不否认,即兴演讲固然能真实体现演讲者的水平,但并非以“没有准备”为其根本特征,并非如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那种信口开河、胡讲乱说,向人民群众哇哇叫的老鸦声调。更不能说“兴之所至,有感而发”才是它的灵魂,更何况所谓备有演讲稿的专题演讲,也并非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或背诵讲稿,即使是十分严肃郑重的会议上非照稿宣读不可的,也应该是边看讲稿边看听众的。如我们从电视上就亲眼目睹过江泽民同志在国内、国际各种政治活动中所作的经过深思熟虑、严肃郑重地写就的报告、发言,也曾聆听过他在抗洪前线极具感染力、号召力的即兴演讲,这些各种场合、不同类型的演讲,十分准确地体现出演讲者独具的风采和魅力。另外,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常规演讲中,一些演讲者为了追求理想的演讲效果,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地从当时、当地听众的实际(如时间不充足、听众不耐烦、演讲主题临时改变、天气地点变化等)出发运用一些即兴演讲,或者放弃准备好的演讲稿,即兴发表演说。这些事实都说明常规演讲和即兴演讲之间并无非此即彼的矛盾,我们学习演讲也就没有厚此薄彼的必要了。一个演讲者高水平的即兴演讲能力离不开常规演讲能力的培养,而一个只具备常规演讲能力、缺乏即兴演讲能力的人,也只能算是演讲台上的“半桶水”。所以,对初次演讲者来说,应该脚踏实地地进行长期的文化修养、心理品质、思维方式、语言技巧等各方面的艰苦训练,全面培养各种演讲能力。

3.演讲与“讲”“演”

演讲前要不要写演讲稿?演讲时带不带演讲稿?这大概是一些初学演讲者常常碰到的难题。有些初学者认为,演讲稿无非就是演讲前下点儿工夫写就的一篇“作文”而已,念熟甚至背诵过,如果允许带就上台照着念,否则就照原样背出来。演讲稿就起这点儿作用吗?这就涉及到了演讲中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演讲稿与演讲的关系。

演讲稿,顾名思义,就是为演讲而准备的文字材料。由于演讲的类型和方式以及演讲者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对演讲稿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严肃郑重的常规性演讲,如公务报告、学术研讨,由于各自的政策性和权威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等的严格要求,都必须事先备有“全稿式”讲稿,并且可以或者必须在台上照稿宣读;而英模报告、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演讲,则既可以准备全稿,以便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在有限时间里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问题的实质,也可以只写出梗概或基本观点,临场充分发挥、灵活应变。至于“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的一些特定场合的即兴演讲,虽然由于时间的紧迫“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但也应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打出“腹稿”或列个提纲,以免上台后信口开河。

初次演讲者往往人为地割裂了演讲稿与演讲的有机联系。要么把心思全放在演讲上,只考虑着上台后如何去“演”去“讲”,对演讲稿为演讲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有充分的时间也不愿去撰写演讲稿,或者写了也当成可有可无的“道具”,显示出心态上的浮躁;要么倾尽全力在“写”上下工夫,成语、典故、格言连篇累牍,忽略了从演讲稿到演讲之间语体上的有机转换,失去口头语言应有的通俗、朴素、简短、流畅等特点,失去了演讲的可听性,上台后惟稿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把演讲变成“作文朗读”或“作文背诵”。我们认为,作为初学演讲者,不但应认真撰写演讲稿,还应充分把握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努力达到演讲稿为演讲服务的目的。

4.口头语与态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