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2872300000018

第18章 此时无声胜有声(2)

同时,观察别人的姿势也能了解对方的心理,有利于交际的成功。如果对方重重坐下去,并不自觉地晃动着身子,可能他情绪烦躁,心神不安。如果他不时地晃腿或脚尖击地,可能是用这些动作来减轻内心紧张。如果他双肘支在双膝上,上身略微向你倾过来,说明他对你的交谈极感兴趣。如果他有意识地挪开身体,说明他想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你有所戒备。如果他坐着慢慢地向后靠,斜成一个半躺的姿势,可能他很自负,有强烈的优越感,这时,你就要小心应对了。

手势语的运用

手势语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体态语言,它通过手和手指的活动变化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为此,有人称:“手势是口语表达的第二语言。”

语言学家们认为,手势是人类进化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是先于有声语言的,手势语在当时的交际中,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非今日可比。

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罗马的政治家、雄辩家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其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华讲学的心理学教授与一群聋哑儿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欧美流行的手势语言同他们顺利交流。事后,这位教授风趣地说:“用手势语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势比划更方便、更省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环球旅行时进行过一次有趣的调查。在一小时的谈判中,芬兰人做手势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国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国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时较为矜持,如果说话时指手画脚,会被看做缺乏教养,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国家在说话时特别喜欢用手指点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

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手势来增强口语的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兴时常常会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时捶胸脯,为难时会搓手,悔恨时自拍脑门,紧张时摸头发,称赞时竖起大拇指,蔑视、小看人时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结束电视演讲时,举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形,以象征英文“胜利”一词的开头字母,结果引起了全场欢呼。至今人们还常用它来表示祝愿和信心。

在人们日常交谈中,说话者手掌伸开手心朝上,表示他诚实、直率;如果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指,那么他可能相当自负;如果他一边说话,一边摆弄手指,或用手指弹桌子,表明他内心紧张;如果在谈话中他用单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样子,这时你可得小心点,他虽然表面上装得老实,而内心却可能打着什么主意。

握手的学问

握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交往礼仪,同人见面时的握手,分别时的握手,两手一经接触,所有的思想情感便渗透其中。

这看似简单的常用的动作,因所要表达感情的微妙变化,背后也隐藏着深厚的学问。

首先,握手要注意起码的礼节。握手一定要用右手握手,要紧握对方的手,时间一般以1~3秒为宜。当然,过紧地握手,或是只用手指部分漫不经心地接触对方的手都是不礼貌的。被介绍之后,最好不要立即主动伸手。年轻者、职务低者被介绍给年长者、职务高者时,应根据年长者、职务高者的反应行事,即当年长者、职务高者用点头致意代替握手时,年轻者、职务低者也应随之点头致意。和年轻女性或异国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握手时,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欠身相握。有时为了表示特别尊敬,可用双手迎握。

其次,握手要分清对象。男士与女士握手时,一般只宜轻轻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时应脱帽,切忌戴手套握手。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与多人同时握手时应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同外宾握手,应该照顾到对方的风俗习惯,同时又要热情、友好、大方、不卑不亢。为表示尊重对方,不要戴着手套和他人握手。

最后,握手要把握分寸。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净时,应谢绝握手,同时必须解释并致歉。握手的力度要因人而异。初次见面,彼此不大熟悉的人握手,不宜用力。如双方是熟人,又是偶尔相见,可适当用力或延长相握时间;不管生熟与否,都不宜用力过大。

握手的作用有很多,如表示友情、诚意、祝愿、谅解、合作、期待、鼓励、欢迎、告别、热情、充满信心、达成协议、消除误会等。

仪表,最好的名片

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仪表就是一张活生生的“名片”。它往往是先于语言而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对语言交际的顺利开展和优化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个仪表很好的人,即使他没主动同别人打招呼和交谈,周围也有不少人对他产生好感,愿意亲近他,同他攀谈、交际。这样,他的语言交际自然就有了良好的前提,未开口便有了成功的基础。

仪表是一个人自我形象的外部表现,也是一种能传递信息的态势语。

一个人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之分。其中内在美包括思想情操、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因素。抽象的内在美的本质,只有通过外在美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外表美不仅是物质躯体的外壳,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修养、精神风貌,反映社会文明发展的状况。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因此,无论你是在外交场合,在公关场合,在求职的口试场合,还是在谈恋爱的初次约会场合,都应该非常重视仪表美。人的仪表,主要包括身材、长相、容貌、服饰等方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仪表实际由两方面的因素组成。

一是先天的,或者自然形成无法改变的,如长相、身材。

二是后天的,通过修饰、打扮等可以加以改变和优化的,如通过美化容貌和讲究服饰等。此外还有气质,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和气度,是人的心理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特征,是一个人仪表的总和。通俗地说,人所具有的气质,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脾气或秉性。

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培养气质首先要坚信自身气质是可以培养造就的。其次要充分地认识自我气质的类型,深刻地分析自我气质的特性,发展积极的品质,限制消极的品质,扬长避短,择优互补,以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气质。人的气质的培养还需要在文雅情趣的建立、文明举止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养的提高上狠下工夫。实践说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越高,就越容易观察并吸收各类气质的长处,来丰富和美化自我。这样,就会在他身上集中显现出各种气质的优点,从而使仪表特征更为突出,更为丰满。

体姿三种

体姿对一个人整体形象的塑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的体姿与人的相貌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共同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如果“站无站相”“坐无坐相”“走无走相”,即使相貌再漂亮也会大打折扣。外表相貌是天生的,而体姿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向理想姿态转变。

1.坐姿

坐姿语就是通过各种坐的姿势来传递信息的语言。

坐姿包括就座和坐定的姿势。入座时要轻而缓,走到座位前转身,轻稳地坐下,不应发出嘈杂的声音。坐下后,上身保持挺直,头部端正,目光平视前方或交谈对象。腰背稍靠椅背,在正式场合,或有尊者在座,不能坐满座位,两手掌心向下,叠放在两腿之上,两腿自然弯曲,小腿与地面基本垂直,两脚平落地面,两膝间的距离,男子以松开一拳或二拳为宜,女子则以不松开为好。非正式场合,允许坐定后双腿叠放或斜放,交叉叠放时,力求做到膝部以上并拢。

无论哪一种坐姿,都要自然放松,面带微笑。在社交场合,不可仰头靠在座位背上或低着头注视地面;身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歪向一侧;双手不应有多余的动作;双腿不宜分开过大,也不要把小腿搁在大腿上,更不要把两腿直伸开去,或反复不断抖动。这些都是缺乏教养和傲慢的表现。

2.站姿

站姿语就是通过站立的姿态传递信息的语言。从一个人的站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状态,有很多人站立时喜欢用一只腿做支撑,有的人喜欢倚靠在什么东西上,这些都不是可以在正式场合运用的站姿,让人感觉松懈、不礼貌,我们一定要注意挺身直立,脊背挺直,目光平视,表现出愉悦、自信的感觉。

站立是人们生活、工作及交往中最基本的举止之一。正确的站姿是站得端正、稳重、自然、亲切。上身正直,头正目平,面带微笑,微收下颌,肩平胸挺,直腰收腹,两臂自然下垂,两腿相靠直立,两腿靠拢,脚尖呈“V”字形。女性两脚可并拢,肌肉略有收缩感。如果站立过久,可以将左脚或右脚交替后撤一步,但上身仍须挺直,伸出的脚不可伸得太远,双腿不可叉开过大,变换也不能过于频繁。站立时,如有全身不够端正、双脚叉开过大、双脚随意乱动、无精打采、自由傲慢的姿势,都会被看做不雅或失礼。

3.步姿

步姿或者说是走姿,就是通过行走的步态传递信息的语言。与坐姿语和立姿语不同,步姿语是动态的,所以要放到动态中来研究。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步姿的类型。第一种是稳健自得型。行走的时候,步履稳健,昂首挺胸,仰视阔步,步伐较缓,步幅较大。这种步姿的含义就是“愉快、自得、有骄傲感”。第二种是自如轻松型。行走时心情轻松,步子的幅度适中,步速不紧不慢,上身直立,两眼平视,两手摆动自然。这种步姿的含义就是“自如轻松,比较平静”。第三种是庄重礼仪型。行走的时候,上身挺直,步伐矫健,双膝弯曲度小,步姿幅度和速度都适中,步伐和手的摆动有强烈的节奏感,眼睛正视前方。这种步姿的含义就是“庄重、热情、有礼”。

体态语运用原则

第一,自然是对体态语的首要要求。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木讷;有的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会使人觉得不真实也缺乏诚意。

孙中山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拙”,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赖。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乖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体态动作简单精练。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简洁明了,易于被人们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烦琐复杂,拖泥带水,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也会使听的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要注意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多余的体态语必须去掉。

第三,运用要适度得体。所谓适度,就是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你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得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内容、情绪、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招待会上举起双手招呼记者们站起来,嘴上却说“大家请坐”,使记者们大伤脑筋。于是,这一说话与动作的不协调成了逸闻。

第四,要生动有活力。生动是对体态语的细节要求,使它在运用中富有活力,能够感人。只有生动的体态语,才能艺术地表情达意,才能给人以美感,从而产生感染力和征服力。事实上,体态语也是丰富多彩的,如“看”这个动作就有三百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正视、斜视、注视、凝视、仰视、轻视、鄙视等,每一种都代表不同感情,而之间的区别就在眉眼的细节上。因此灵活运用体态语技巧,充分展示其表情达意的活力,才能取得优美、生动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