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2872200000072

第72章 演讲时怎样说话(2)

鲍威尔的这篇讲演旨在向听众推荐《圣诞欢歌》这本书。在演讲的开头部分,他对这本书出版时读者竞相购买阅读的景象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以及尔后历次再版,人们仍兴味不减的情况作了交代。在介绍了这些背景材料后,他郑重指出了这部令无数人爱不释手的名著的书名。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想马上了解一下小书的具体内容,这正是演讲者的目的。为了激起听众的兴趣,这段背景的交代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以悬念引起人们的好奇引起听众注意的最快捷方式就是在开头设下悬念,当人们怀有种种疑问时,总能静下心来倾听演讲者究竟在讲些什么。你可以提个问题,然后再透露一点儿,但不要透露太多,分寸把握得当,既能引起听众的好奇,又不会让他们觉得你在故意卖关子。

“歹徒是否真有组织?从某一种规则来看,他们确实有组织。怎么说呢?……”

在这篇题为《论歹徒》的演讲中,讲演者只用短短几句话就点出了他的主题,向你透露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并引起了你的好奇心,使你急于知道歹徒究竟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制造悬念的方法并不囿于用提问激发听众的思考。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卡耐基的例子。他在作《人性的优点——如何停止忧虑开始生活》的演讲时,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制造悬念的:

“1871年春天,一位注定要成为闻名全球的青年医生威廉·奥斯功拾到了一本书,读了21个字,结果对他的将来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这21个字是些什么字?这些字又如何地影响到他的将来呢?尽管演讲者没有直接设问,但听众依然产生了这些疑问。

巧妙引用增添文采。最后我们来看看引用名言、警句概括演讲内容作为开头的方法。

例如在一篇题为《志当存高远》的演讲中,讲演者上来就引用了高尔基的名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好处。”恰当地点了题,又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

卡耐基在讲述劳伦斯在阿拉伯的冒险事迹时,是以下面这种方式作开场白的:

“洛伊德·乔治说,他认为劳伦斯是现代最浪漫和最多姿多彩的一个人物。”

这段开场白有两个特点:第一,引述了一位著名人物所说的话,而这个人经常受到大众的瞩目。第二,它引起了听众的好奇心,“为什么是最浪漫的”这个问题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听众脑海里。还有,“为什么说他是最多姿多彩的?”“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个人,他是干什么的?”听众肯定想知道。

演讲稿主体的写法

演讲稿的主体是指开头和结尾之间的文字,这是演讲的主要部分。主体演讲的如何,决定本篇演讲质量的好坏,论点是否令人信服,决定于主体的阐述。

主体既然是演讲稿的主干,就要认真写好它。以下是在主体写作时应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

1.紧承开场白。开场白提出了问题,主体就要紧接着加以阐述。正所谓“趁热打铁”,听众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就该顺着这个问题讲下去,否则上下不接茬,造成整篇演讲结构松散,甚至文不对题。

2.突出演讲的重点。演讲内容上有详有略,篇幅上有长有短,这样才能使整篇演讲显得有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既不会因为各个观点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而让听众没什么印象,也不会因为事无巨细一概长篇大论而让人觉得厌烦。演讲稿的重点,或是要让听众了解的重要信息或是希望取得听众赞同的看法、认识,或是领导者期望下属心领神会并在行动中加以贯彻执行和大力推广的意志、意图,随演讲内容的不同而各有所异。如果在演讲稿的篇首提出了重点,那么在主体部分还要进一步加以详细阐述,否则演讲一结束,听众就把重点忘了。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着重讲演的部分也正是听众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部分。重点表现在一两个问句上的情况很少,绝大部分是集中在由几个段落结合而成的一个层次、一个部分,或集中在一个层次、一个部分的某几个段落上。重点集中是一种方法,当然也可以采用将重点分散在全篇各部分、各层次之中的方法,但要注意必须围绕着主题组织展开,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安排好讲述的层次。层次,是演讲稿内容的表现次序,这是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习惯相符合的。安排讲述的层次容易犯的毛病,一个是划分层次的内容分散或不准确,对一个问题的阐述被分割到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层次中,这就给听众全面、准确地理解演讲者的意思形成了障碍;另一个是次序排列混乱,让人难以理出个头绪。要防止这些毛病,要求演讲稿的写作者要认真观察和分析事物及其内部联系,通过现象把握本质,并从主题的需要出发,恰当地安排讲述的层次。关于演讲稿划分层次的主要方式,下文中还将结合实例详细加以介绍。

4.划分段落。层次是反映演讲内容的表现次序,而段落是表达演讲思路的一个步骤。划分好段落,可以使演讲稿眉目清楚,便于演讲者阅读、理解。段落隔开的地方要作适当的停顿。这样听众也能有个小憩的机会。整篇演讲一口气下来无论对演讲者还是对听众,都会感到疲惫不堪。

分段时,要注意内容的统一与完整。各段之间要有内在联系,长短适中。统一,就是一个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意思太多,听众往往抓不住中心;完整,就是一个意思要在一段里集中讲完,不要分散到几段中反反复复地讲,给人混乱的感觉。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在各段之间内容连贯,段落之间在内容上有逻辑联系,体现出下一段是前一段意思的必然发展;长短适中,就是说段落不能过长过短,奇长奇短都不利于演讲的进行和意思的表达。

5.注意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内容上的关联、呼应。自然的过渡和必要的照应,可以保证演讲内容的连贯与流畅,在形式上自成一体。听众跟随着演讲者的思路,不会觉得话题的转换太突兀。

过渡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讲述的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需要过渡;

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时需要过渡;

由议论转为叙述,或由叙述转为议论时需要过渡。

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行文和演讲题目的照应;

论点和演讲题目的照应;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照应。

以上就演讲稿主体结构的几点要求作了简要说明,下面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详尽剖析。

平行并列。这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层次安排的特点是对演讲中心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进行讲述。各个层次之间是并列的,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演讲的中心。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一目了然,便于听众掌握要点。

例如一篇《人贵有志》的演讲,其主体部分列举了四个小标题。

1.目标高

①引用高尔基的名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好处。”我国古语:“志当存高远。”

②目标高,更要符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栾弗提出的“三士”:政治上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业务上成为博士,身体上成为大力士。

2.立志坚

①引用爱迪生的话:“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化到何等地步,他的初衷和希望,不会有丝毫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②在逆境下立志不屈的各种范例。

3.生活俭

①生活态度、生活作风历来是人们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刘邦入关:“财产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②列举事例:如毛泽东、周恩来、南北朝时的范缜、北宋的范仲庵、司马光、明初的宋濂等生活俭朴的事例。

4.惜分秒

列举名人事例:列宁、鲁迅、英国诗人爱德华·杨、英国女作家埃米莉·勃朗特、科学家爱因斯坦珍惜分秒的事例。

这篇演讲的中间主体部分就是采用横向平行并列的结构方式,四个小标题又分出小层次,引用经典名言和动人事例加以论述。整体结构严谨,组织得当,让人一目了然。

正反对比这种讲述层次是把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形成一正一反的对照,使听众从两种事物的不同或对立中辨明谁是谁非,认识中心论点的正确性,这种讲述方式既可用在同一部分之间,也可形成全篇各部分的对照,是非曲直,听众从对比中即可了然于胸。

1927年4月8日,鲁迅先生应邀在黄埔军校作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由于演讲针对的是即将投入革命战争的军校生,革命这一主题在所难免。而当时的广州,聚集了一批进步青年,他们建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革命文学”这一独立的文学概念随之传播开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在演讲中深入地论述了革命与文学,时代与文学,何为平民文学等问题。

演讲的开篇,鲁迅以幽默的口吻谈论自己青年时期的艺术经历,以此引出自己的文学观:“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

接下来,他具体剖析了文学与革命文学的异同,在血的斗争中,敌强我弱,只是写写文章,空喊几句是没用的。文学救不了我们自己,更救不了国家,必须以“血与火”以“火与剑”来打败恶魔。文学家只能得虚名,比如一个烈士的追悼会开过以后,烈士的事没人提了,大家反倒传诵谁的挽联做得好。

而广州的文学家喜欢将革命和文学相联,说是文学可以用来宣传、鼓吹、促进革命和完成革命。但若为了某种利害关系而写的文章并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设法感动别人,没有价值,算不上真正的文学作品;最主要的是,要有“革命人”,才能写出“革命文学”,是革命决定文学,不是文学完成革命。文学受时代影响,但是只有大革命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社会受震动乃至改观,这样才能“变换文学的色彩”。

那么“大革命与文学究竟有什么影响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鲁迅是以大革命之前、大革命时代、大革命时代之后三阶段划分的,前后对比加以论述。

大革命之前,所有的文学是对社会现状不满而叫苦鸣不平的,但这些文学对于革命并无多大影响。如果止于叫苦和鸣不平,一个民族还是没有什么力量。……怒吼的文学一旦出现,反抗也就快到了。

到了大革命的时代,大家由呼喊而转为行动,忙着革命,也就无暇谈及文学了。只有在生存的基础上才能谈文学,所谓的“穷苦出文学”并不确实。

大革命对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在大革命成功后,产生的一种是赞扬革命、称颂革命的“讴歌文学”——进步。文学家对于旧社会的破坏和新社会的建设,都觉得有意义故而大唱赞歌,还有一种文学是凭吊旧社会灭亡所唱的“挽歌文学”。

在这部分讲演中,结构上的前后对比是很明显的,人们从中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分析这个问题的思路。这为下文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的深刻剖析奠定了基础。

层层深入这种层次结构也可以叫做纵深式或递进式。演讲者抓住某个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鞭辟入里地进行分析。使演讲的结构呈现出递进的形式。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在论述主题时,各层意思之间一层接一层,一环扣一环,最后水到渠成,具有严格的逻辑顺序。

列宁的演讲具有中心突出,逻辑严密,论断准确,富于感染力的特点。1918年8月23日,列宁作了一篇《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而奋斗》的演讲,这篇演讲也是在苏俄反对武装干涉和平定国内叛乱的战争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演说之一。演讲开门见山提出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而奋斗”,接着明确回答“为了停止帝国主义战争,为了社会主义。”而后围绕这个中心,分层论述。关于“怎样停止帝国主义战争”,列宁重申“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观点。他首先阐明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而后从战争的教训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从根本上消灭帝国主义战争,“惟一出路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即推翻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说明这样做是正确的。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困难的”,在此列宁从“停止帝国主义战争”转入“为了社会主义”的论述。他先肯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而后承认目前的现实和困难。但是列宁把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全世界的一件事实看待,坚信“它能够支持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来的胜利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证明了列宁分析论断的正确。

这篇讲演,每段都不长,简洁有力,如同催人出征的鼓点,富有热情,富有鼓动性。加之“铁一般的逻辑”,使听众在非凡的感召鼓动之下,心服口服,充满必胜信心。

综合运用上面谈到的三种结构形式,是在演讲中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形式,也是一般演讲者经常用到的形式。为了避免结构的单一呆板,也可以根据演讲内容,交替使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以时间推移为主要线索,或结合空间位置转换层次排列,使整篇演讲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起伏变化。

演讲稿结尾的写作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是演讲稿的有机组成部分,万万不可忽视,有的演讲者在结尾处要么草草收兵,要么画蛇添足,要么采用陈词滥调的套话。“关于某某问题我再补充几句”,“我前面讲的某一点是很重要的,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我的话讲完了,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等等,索然无味,都会使听众感到不耐烦。

俗话说“编雀编篓,难在收口”,结尾的好坏,对演讲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如果演讲的前面不错,只能说有了成功的希望,还不能算作全胜的定局;反之,如果前面讲得不理想,在结尾上做些补救,收束有力,也可能振兴全篇。明代学者黄政枢在《春觉斋论文》中说得好:“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好的结尾,是演讲的终点,也是引发听众思维的起点,可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好的结尾,并无常规定法,没什么固定模式,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揭示主题,给人力量;或展示未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感,催人奋进;或富有哲理,发人深思……下面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

总结全篇这种方法在政治演讲、工作报告中用得最为普遍。演讲者用简洁的语言扼要概括前面所讲述过的内容,或是把论述到的要点一一归总,提醒听众注意,使听众加深印象。

邓小平同志在《军队要整顿》的报告中就是用这种方法结尾的:

“今天就是同大家见过面。军队究竟怎么搞法,这个问题以后还要议。但是我想,刚才说的军队要整顿,要安定团结,要落实政策,这些原则是不会错的。为了做到这些,我们要增强党性,清除派性,加强纪律性,提高工作效率。希望我们总参谋部所有的干部,本着这样的精神团结起来,把工作做好。”

这个结尾禀承了小平同志一贯的演讲风格,思路清晰,简明扼要,没有半点拖泥带水。显然,这种总结概括的结尾方法,对于听众加深对演讲内容的理解、感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