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2868900000054

第54章 气质高贵的女孩别有韵味(3)

Johnson认为,在美国每年报告的上百万次虐待儿童的事件中,大约5%至7%属于这类精神虐待行为。一般来说,受虐待的孩子面临随之而来患上其他疾病的更大风险,这包括意志消沉、有自杀的念头、自尊心低、无法克制冲动、饮食紊乱病症、滥用药物、对抗社-会的行为,行为不良、学习障碍以及健康状况较差。

★大街上,两岁左右的儿子在父母身旁边跑边喊。

这对夫妇在路边买了只棒冰,边走边吃,小男孩也想拿一支吃,母亲说:“宝贝,你可以从我这儿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来要整支,母亲再次把手拿开,他失望地哭了,父亲又重复母亲的做法。小孩边哭边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来,嫉妒又难过地盯着两个吃得起劲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棒冰,但大人紧握着急宝物的手却一次次缩回去。

小男孩越是哭,他的父母越是觉得有意思。他们不停地笑,并跟他开玩笑:“你看你,这有什么值得你这么吵闹?”于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对父母,朝母亲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来,焦虑地四下张望,想知道爸妈是否还在那里。父亲吃完自己的棒冰后,把小木棒递给儿子,自己继续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着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捡起来,但最后还是没有捡。他一脸失望,孤独又伤心地哭起来,全身颤抖。然后驯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艾丽丝.米勒亲眼见到的景象,写在《幸福童年的秘密》里,她非常惊骇于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小男孩并非因为“贪吃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而伤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断受到伤害和打击。

有的时候,成年人不经意说出的话,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家长偶尔以玩笑形式说出的对孩子有嘲讽味道的话很可能会让孩子埋下自我怀疑的祸根,这是因为,孩子们对于批评要比大多数成年人意识到的更加敏感。如果家长时常数落自己的孩子,不仅容易导致孩子自我怀疑,而且还会令他们觉得有愧于父母而感到分外内疚和自责。当孩子总是自觉羞愧时,就可能会引致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孤独自闭,孩子惧怕嘲笑和指责,因而把自己深深的封锁了起来,不愿与外界发生任何的联系;另一种是极端自虐,当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羞愧感甚至会驱使他不惜进行自我伤害。

给父母的建议:多给孩子一些赞扬和关爱

请检索一个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

对自己的婴儿生气时,尖声叫嚷。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 “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美国儿科协会儿童虐待问题委员会的主席Johnson说:“父母应该给子女更多的赞扬和关爱,而不是苛刻的批评。许多父母说自己爱孩子,可是他们是喜欢孩子现在的样子,还是他们期望的样子?”他建议家长站在孩子在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且试着多鼓励孩子好的做法,而不是过多批评他们的不良行为。

爱并接受你真实的孩子,是为人父母者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相反,家长总是忘不了孩子身上那些自视之为缺点的东西,或者沉湎于一个理想的画面,一旦现实并不如自己心中所想那样,便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向了孩子。但家长要知道,也许你的孩子不像你心中想象的那般优秀,但记住:性格比成就更重要!健康的性格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让女孩接触艺术,了解艺术

女孩需要艺术的熏陶。但这并不是指每个女孩都要从小学弹琴,学画画,这些还是应该兴趣使然。女孩可以不擅长艺术,但却不可以不热爱艺术。艺术可以拓宽女孩的视野,增加女孩的见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情趣。

一般,女孩3岁以后,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到了这个年龄段会对自己的衣着等各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些女孩甚至更早就在这方面有了敏感性,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对女孩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鼓励,女孩就会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提到艺术,很多人认为它代表古典音乐、美术、雕塑、舞蹈等具体的学科,因而很多家长以为将孩子送到艺术学校,学一门才艺就算是跨进艺术的门槛了,这其实是对“艺术”一词的片面理解。我们没有必要去用学术的观点讨论艺术的定义,通俗地说,艺术是抒发、传递、调动思想情感的手段。

培养艺术领悟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习乐器、倾听音乐、参观画展等,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家长的重视,不论孩子们是否喜爱,家长都愿意花钱将孩子送进才艺学校去受熏陶。但是这样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孩子自己不喜欢,反而会增加他的厌学情绪。针对目前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学艺困惑,再去强调学习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已经显得有点多余。

我们需要面对的已经不是孩子学习艺术的资金投入问题,而是如何让孩子与家长的相处成为愉快而祥和的艺术的问题。太多家长寄希望于乐器,却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艺术修养的引导作用。

希腊有个习惯,妇女在怀孕期间要观看美丽的事物,据说这是为了使孩子也能成为美丽的人。美能使人精神愉悦、情绪放松,而愉悦和舒适能使人变得更加美丽。

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也建议给孩子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室内环境。孩子的房间应选择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屋子;墙壁最好是有利于视力发展的暗绿色,上面最好挂有各种美丽的装饰,可以是名画的复制品;床要洁白,被子要软而轻;最好在桌上陈列一些孩子喜欢的雕塑。

与斯特娜夫人的主张相似的还有教育家洛克,他号召家长让孩子多接触音乐,并相信旋律可以刺激大脑的发育。

给父母的建议:家长要先自修

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中处处留下了痕迹,即便是孩子对艺术的理解也不例外。能够对艺术有敏锐的感知的孩子,心灵往往也敏锐纯洁,这样的心灵需要家长来呵护。说到底,还是要求家长自己有涵养。

如果家长的言语和动作都粗俗不堪,又常常在孩子面前谈论是非、吵架骂人,给孩子留下的就会是一副市井小人的形象,一方面孩子会模仿,自己成为一个缺少教养的人;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灵也会被家长的大意损伤,这样的孩子面对青山绿水、天高云淡的美景也会无动于衷。

与孩子一起学习名著、排演戏剧、朗读诗文是很好的接触艺术的方式,做孩子的听众,让他在家里演奏乐器,就像开自己的演奏会一样,这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最好方式,也是让孩子的心灵得到爱的最好方式。

艺术的魅力不仅是激发心灵、调动情绪,它还能丰富孩子的灵魂,使孩子建立起一种对美的信仰和追求。有艺术修养的人,气宇轩昂、谈吐不凡,更容易赢得别人的敬重,这也是艺术带给人生的一种财富。

良好的审美也是一门艺术。美是女孩的天性,但很多女孩并不能分清真正的美丑,觉得流行、时髦就是美。甚至认为美就是擦口红,涂指甲油,涂香水,上课照镜子,手上、脚上常更换手链、脚链等等。

女孩们对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对女孩进行审美教育,让她拥有正确的审美观。所谓的审美就是在远离功利的基础上,追求的一种愉悦心态。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明确:“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

由此可见,在培养审美观的过程中,女孩最大的收获不是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何为美,而是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性情,培养了情操,学会了以开阔的胸襟、从容的姿态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