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熙丰遗事
2864800000002

第2章 曾公亮向赵顼保举王安石

从太子到皇帝,固然只有一步之遥,其实尚有诸多阻隔,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甚至众皇子刀兵相见,喋血宫门。赵顼则不然,英宗赵曙在病榻上下诏立赵顼为皇太子,原定在治平四年正月十九在大庆殿册封,而赵顼在治平四年的正月初八便践了帝位。历史在他的背上推了一把,他便一跤跌进了金装朱漆龙床,背后是河间云水戏龙屏风。登基、发丧这类繁文缛节忙完,已经到了治平四年的二月,带着早春的嫩寒,赵顼御前殿听政。

大宋的宫城,地处汴梁的东北部,为大梁所建,后周时期又扩建了些。建隆三年,宋太祖赵匡胤嫌宫城偏狭,令人按洛阳的宫殿样式扩建了皇宫,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宫城的正南门名叫宣德门,原名明德门,太平兴国三年改名丹凤门,大中祥符八年又改名正阳门,到明道二年才改名宣德门。宣德门内便是有名的三大殿:大庆殿、文德殿和紫宸殿,相对于后宫,称之为前殿。朔、望大册拜在大庆殿,故大庆殿不常开;朝会在文德殿,召执政议事在紫宸殿,召见内臣则在紫宸殿西侧的垂拱殿。

天清日朗,风在宫城内的高墙间转游一阵之后,吹到面上已有了些暖意。赵顼端坐在紫宸殿内龙床上,脚尖勉强够得着地,他觉得坐得不舒服,想换一个姿势,望了坐在龙床前的几位老臣,便只直了直腰。他“咳”了一声,说道:“朕读《诗经》,《匪风篇》中有句‘谁能烹鱼,溉之釜鬻’,是否如同老子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之意?”

坐在龙床前紫花瓷墩上的是宰相曾公亮和参知政事吴奎,韩维站在一侧伴驾,他现在已经是翰林侍读学士。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张若水和一些宫女、太监在一旁侍候。曾公亮欠了欠身,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好学如此,真乃社稷之福。臣以为政事当简,烹鱼繁则碎,为政繁则散。臣有三说:先皇大行,陛下从权听政,惟大事急务,时赐裁决,其余可简则简,可略则略,一也;百官执事各有其职,惟当尽其材,尽其责,王者不可代有司行事,二也;天下大事,不可猝为,诸多设施,自有先后,三也。臣愚鲁不敏,惟陛下圣明采察。”

赵顼点了点头,说道:“卿之言甚是。”

若说掉书袋子或论治道,曾公亮和吴奎执政多年,谁不能信口说上几条?眼下是为君的请教作臣子的,或者说老臣扶持新君,谁又肯落于人后?吴奎见曾公亮说完,略一欠身说道:“天下之势,常患恬于安逸而忽于兢畏,陛下若能纳谏、恕直、轻徭、薄赋,何愁国家不治?”

赵顼说道:“卿之言也是。”

赵顼的目光在曾公亮的白须上略一停留,又从吴奎的久经宦海沧桑的脸上缓缓掠过,然后向上一抬,投向紫宸殿外,投向紫宸殿前数百步之遥的文德殿顶上被紫宸殿大门框住的一方蓝天。或者说赵顼的思惟离开了紫宸殿,飞向了浩浩长天。赵顼不是在上朝时叫内侍宣旨“有事出班启奏,无事退朝”的皇帝,他的一颗心常在上下数千年间遨游,他想效法唐太宗,想做一代英主。做了一个多月的皇帝,这龙床算是坐稳了,今天在文德殿常朝之后召曾公亮和吴奎在紫宸殿议政,其实是向老臣请教治道。朝堂之上,往往是大臣出题,由皇帝解题。此刻,赵顼想由他出题,叫大臣解题。曾公亮和吴奎的话是对的,而且在任何朝代面对任何皇帝说这番话都是对的,在赵顼听来却有点“搔不着痒处”。

赵顼收回目光,目光中还带着点蓝天的清朗和白云的飘忽。他一瞥曾公亮和吴奎,语调舒缓语音却十分沉重的说道:“朕观本章,知差役法实乃弊法,非改不可,卿等有何良策?”

或许赵顼的话过于沉重,话一出口便掉落于地,然后弹起来进入曾公亮和吴奎的耳朵,便是这样,也使曾公亮和吴奎心里一震。曾公亮和吴奎互相对望一眼,两人眼神一碰,便知对方的心思:赵顼的话难以回答。曾公亮老于世故,嘴里“这……”了一声,话头一转说道:“差役法害农,前朝大臣也多有奏章,当年范仲淹执政时,以为天下县多,所以役繁民贫,首先废了河南诸县,不久又全部恢复。大致改改停停,总不得善法。陛下欲求良策,需从长计议。”

吴奎接口说道:“差役法因循前朝而久不能改,自然有他可行的道理,再说,祖宗所定之法,不宜妄改,请陛下三思。”

赵顼“噢”了一声,暗暗皱了皱眉,又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农,天下之大本,水旱之灾,已致流离,加之州、郡差役之法甚烦,何以安居?害农之法,安得不改?”

曾公亮躬身说道:“陛下之言甚是,臣等愚鲁,不敢妄言,陛下何不诏告天下,普求善法?”

赵顼的目光转向吴奎,吴奎连忙说道:“臣以为曾大人之言固然是理,但差役法害农,也非一朝一夕所能革除,须经有司详议而后定。诏告天下之举,不妨一试。”

赵顼对韩维说道:“立即草诏,发至州、县,令中外臣庶条陈差役法利害。”韩维躬身说道:“遵旨。”

赵顼在龙床上往后靠了靠,徐徐说道:“朕接三司表章,说内藏库中百年之积,惟成空簿。朕登大宝,若按嘉佑旧制,文武百官赏赐一则,国家财力便不堪供给。”说到这里,赵顼顿了一顿,两眼盯着曾公亮和吴奎继续说道,“四年之内,两遭大丧,真是公私困竭。仁宗之丧,先帝避嫌不敢裁减;先帝大行,朕可无嫌,不得已下诏裁减山陵之费以行赏赐旧例,为人子者,能心安吗?”

赵曙不是仁宗赵祯的亲儿子,所以说“避嫌”,是怕过简人说他不孝。赵顼是赵曙的亲儿子,所以说“无嫌”。仁宗和英宗在四年内相继死去,办丧事的费用可是一笔大开支。赵顼抛出了又一个沉重的话题,甚至连赵顼的声音都变得重浊起来。曾公亮说道:“当年太祖平天下,收敛金帛珠宝无数,藏之内库,留给后世,原本便有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之意。谁知百年消耗,竟用空了。”

吴奎说道:“仁宗在位四十有二年,宫中遗物甚丰;先帝御天下才四年,自然难比仁宗。”

赵顼并没有理会曾公亮和吴奎所说的话,继续按他的思路说了下去:“宫中如此,天下黎庶又如何?民富然后国强,朕当以何策富民强国?”

曾公亮和吴奎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知道真正小看了这个青年皇帝。自从太祖立国至今,历经五代,也曾有多少名相贤臣?然而在承平之中,国力日衰。“富民强国”,好大一个题目!赵顼出了这一道题,他曾公亮和吴奎能解得了吗?曾公亮和吴奎正沉吟间,赵顼轻轻吟道:

五季失国,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

这是赵顼最近作的一首四言诗,原来端坐在龙床上的这个青年皇帝,不仅仅是要富民强国,心里还想着燕、云十六州!自从石敬塘赠送给辽国燕、云十六州,到了周世宗手里夺回了关南十县。宋太祖赵匡胤广积金帛,一是打算用金帛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辽国不肯,便用这笔钱组建军队用武力收回。这就是赵顼诗中所说的“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宋太祖以下几代皇帝和大臣,没有一个敢于提出夺回燕、云十六州。宋真宗时期,宋、辽发生了澶渊之战,结果宋、辽缔结“兄弟之邦”,宋朝以“兄长”的身份每年向辽国“赐予”二十万匹绢,十万两银子。宋仁宗庆历年间,辽国扬言南侵,便是打算再夺去关南十县。宋朝派富弼使辽议和,每年又增“赐”二十万两银子。今天赵顼提出“曾孙保之,敢忘厥志”,便是表明他要夺回燕、云十六州。赵顼吟诗言志,曾公亮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他隐隐觉得,在赵顼这位年轻君主之下做宰相,不是那么轻松了。他先说了句“臣等愚鲁,伏惟陛下廓日月之融光,以奋乾断……”一眼瞥见赵顼皱了皱眉,自觉不妥,心念电转,立时得了一个主意,躬身说道,“臣愿保举一人,此人学足以通大方,谋足以断众事,操行修洁,政事详敏,实乃社稷之臣。”

赵顼问道:“我朝有如此之人吗?”

曾公亮说道:“有,此人便是王安石。”

赵顼定睛看着曾公亮,仿佛要从曾公亮的脸上看到王安石的身影。自从和韩维在汴河堤上谈过王安石后,赵顼便对王安石多了一份关切,也特别留意有关王安石的传闻。他下意识的看了韩维一眼,韩维欠了欠身,微微一笑。赵顼问道:“王安石在先帝朝,曾累召不起,是病了?还是不恭?或是另有所求?”

曾公亮说道:“以臣所知,安石宜膺大用,累召不起,必以疾病,不敢欺罔。”

吴奎躬身说道:“曾大人之言,臣不敢苟同。臣曾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所为迂阔,不可大用。”

曾公亮瞪了吴奎一眼,顶了一句:“安石真有辅相之才,吴奎所言荧惑圣听。”

吴奎一步不让,紧跟着说道:“安石当年任纠察刑狱,争刑名不当,有旨不降罪,仍不肯入谢,以为是韩琦阻抑,是以不肯入朝。”

曾公亮举荐王安石,固然是想解目前应对困境,其实还有深层次的原因。曾公亮对韩琦不满,想举王安石来制韩琦。吴奎起而力争,这倒出于赵顼的意料之外。对某个人月旦臧否,本亦寻常,听吴奎说到王安石“争刑名不当”,倒想知道内中情由,忙问:“王安石如何争刑名不当?”

曾公亮说道:“那是仁宗嘉佑七年十月间事,王安石纠察在京刑狱时遇到的一件命案。”说到这里,曾公亮略停一停,看了吴奎一眼,这才继续说下去。原来,在汴梁城西兴国寺桥附近,有两个街痞,一个名叫孙离,一个名叫黄明。此两人原本熟识,常在一起斗鸡走狗,赌博惹事。一天,孙离得了一只斗鹑,十分的威武雄健,黄明见了,也十分喜欢,便向孙离讨要:“老二,这只斗鹑给我如何?做大哥的一定不会亏待你。”孙离本把只斗鹑当个宝贝,自然不肯。说道:“大哥,别的东西都可以给你,这斗鹑则不可。”黄明见孙离不肯,便出言强讨:“我不要你别的东西,只要这只斗鹑。”孙离说道:“对不住大哥,这斗鹑得来不易,恕难从命。”说完拎着斗鹑便走。黄明在孙离面前一向自尊为老大,往日孙离对黄明也是言听计从,或许是对这只斗鹑太过喜爱,黄明见孙离不肯送给自己,便从孙离手中抢了就跑,孙离自然不依,忙追上去争夺,扭打中孙离不仅没有抢回斗鹑,反挨了两拳,吃了点亏。孙离又急又怒,拔出随身尖刀,在黄明的肚子上连捅了几刀。

“这就是这件命案的始末,本来并不复杂,却弄得满朝沸沸扬扬。”仿佛是说得口干,曾公亮用舌头舔舔嘴唇,看看赵顼,赵顼听得十分用心。又看一眼吴奎,仿佛是说:我说得不错吧?

赵顼说道:“果然十分简单,不知开封府是如何断的,王安石又是如何断的。”

曾公亮说道:“按大宋刑律,杀人赏命,开封府判了孙离斩立决。王安石纠察刑狱,认为开封府错判。王安石也有理由:孙离不给而黄明强取,其性质便是‘盗’;孙离追而杀之,是捕盗,不当死罪。王安石劾开封府失察,开封府不服,诉至审刑院和大理寺,审刑院和大理寺判开封府断案正确、王安石争刑名不当。如果王安石‘争刑名不当’成立,自然要判罪,当时仁宗下诏不定安石罪,但按制还是要去上閤门谢罪的。偏偏王安石就是不去谢罪,他说,我没有罪,谢什么?御史台又参王安石不肯谢罪,朋友们也都劝他,不过就是叩一个头,犟什么?”

赵顼笑道:“王安石后来有没有谢罪?你也去劝过他吗?”

曾公亮也笑道:“何止是我?陛下可问韩学士。”

韩维笑道:“曾大人说得不错,总有几十个人劝过他。”

赵顼又笑道:“劝而不听,安石的性子真拗得可以。”

曾公亮说道:“不是叫他拗相公吗?”大家听了一齐笑了起来,便是吴奎也不禁莞尔。

赵顼说道:“就事论事,王安石真没有错。”

曾公亮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所以后来仁宗又下诏说不要谢罪了。”

说了这一番话,曾公亮心里十分痛快。不仅是赵顼的话否定了吴奎所言“王安石争刑名不当”,因为当时的宰相是韩琦,表面上是开封府、审刑院、大理寺和王安石之争,实际上却是韩琦和王安石之争。赵顼说王安石不错,也就等于说是韩琦错了。曾公亮每想起因英宗临死前手动,叫韩琦慢一点去请太子,韩琦骂他‘胡说’,心里便觉不快,两人虽同为宰相,韩琦何曾把他放在眼里?现在算是赵顼给他出了一口气。曾公亮正转念间,听赵顼说道:“吴参政说韩琦阻抑王安石,只怕是揣测之词吧?”

吴奎说道:“倒不是臣妄加揣测,其实早年王安石和韩琦就曾有过小不愉快。”

赵顼笑道:“是吗?这倒没有听人说过,有过什么不愉快?”

吴奎说道:“说起来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年韩琦守扬州,王安石为签判。据说当时王安石读书甚苦,常至通宵达旦,往往上府议事,多来不及盥洗。韩琦以为王安石夜饮放逸,对王安石说,你年纪尚轻,切不可废书,更不能自弃。韩琦这样说,也是告诫之意,王安石与韩琦之间便有了芥蒂。”

曾公亮说道:“说王安石与韩琦因此事而有芥蒂,此话不确。韩琦和王安石都非宵小之辈,岂能为此类小事挂齿?后来韩琦与王安石等簪花饮酒,又是何等欢畅?”

赵顼忙问道:“什么‘簪花饮酒’?快说给朕听听。”

曾公亮说道:“陛下,论起花来,洛阳的牡丹,汴梁的菊花,扬州的芍药都是冠绝天下。当年韩琦守扬州,遇到一种异种芍药,这花甚是奇特,花体硕大不说,花瓣红艳,在花瓣的中部竟有一圈金色,此花便叫‘金带围腰’,据说谁簪此花,可以位至宰相。”

赵顼笑着插嘴道:“此说甚奇,灵验吗?”

曾公亮一笑,接着说道:“此花一本四朵,韩琦打算约齐四人,一人一朵,插于鬓间饮酒。州衙之中,恰有四人:韩琦、王安石、王珪和一个姓蔡的同僚。韩琦是扬州太守,王安石和王珪是同榜进士,以大理寺评事在韩琦手下作签判。当天姓蔡的因拉肚不能与会,韩琦命人在官道上随便拉一人凑数,恰巧拉来了大理寺丞陈升之。”曾公亮停了一停,看看赵顼又看看吴奎和韩维,又是一笑说,“簪花之人能否位至宰相,只怕还不能定论。”

赵顼笑道:“韩琦三朝宰相,两朝定策大臣,想不到也如此风雅。”

吴奎说道:“簪花饮酒,当时曾传为美谈。韩琦有词如‘武陵回眸,人远波空翠’,不只倔强可喜,风流蕴藉不下侪辈。”

曾公亮鼻子里“哼”了一声,说道:“倔强固是,可喜则未必。”

赵顼看了曾公这和吴奎一眼,微微一笑。紫宸殿里原本沉闷的空气因王安石的几段往事而变得活跃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赵顼的猎奇心理,王安石的形象在他的心里也开始清晰和丰满。他心情大好,他转脸对韩维说道:“立即草诏,召王安石赴阙。”

赵顼环顾曾公亮几人,正打算离开紫宸殿,忽听殿门外高声奏道:“通进银台司送进监察御史里行蒋之奇的奏本,恭请陛下御览。”

赵顼心想:“朕与宰相议政,又有什么要紧奏折送来?”嘴里说道:“呈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