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白话全译)
2848400000042

第42章 出世篇(6)

译文:以我为中心支配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这样没有羁绊和挂牵地做人真是逍遥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产生欢喜之心,一点细微的事就能把自己束缚住。

解读六祖慧能禅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以自我为中心万物都为我所用,失了一物可另取一物,败了一事可另创一事,尽可海阔天空而无忧无虑。反之以物为中心的人就患得患失,做任何事胸襟都不够开朗,结果才会弄得事事局促。

齐襄公无道,公子小白、公子纠逃亡在外。后小白抢在前头回去做了国君,便兴兵逼死公子纠,夺了齐国君位,即历史上的齐桓公。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师傅和臣子,在公子纠死后没有自杀殉主,相反投靠了公子纠的对手小白,做了桓公的宰相,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孔子极尊崇管仲这种富国利民,以身守节的气度,称这才是大道、大仁。连准备在费地谋反的公山拂扰招孔子去帮忙,孔子觉得可能在那里推行周文公、周武王的治国之道,于是便起身去了。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说他一切根据客观实际而定,为坚持和贯彻自己的理想,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这便是“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的境界吧!

思生前死后,超物游象先

原文: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有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而游象先。

译文:试想一下,人在还没有出生之前有什么样的相貌,再想一想人死之后又成为怎样的模样,想到这些,原先的各种念头就都会像冷灰那样熄灭。内心只要保持纯真、宁静,就可以既超脱现存的事物,又能遨游于天地之间。

解读寒山说: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心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种种对生与死反反复复的苦苦叩问,不由得让红尘中人迷惘的心一阵战栗。

张良是汉初开国元勋,尽管如此,他十分了解刘邦多疑好忌、冷酷无情的另一面:在关系到自身安危时他毫无怜悯之心,为维护个人权力也会六亲不认。所以,在消灭了项羽、稳定了汉王朝之后,张良自动退出政治舞台。

刘邦定都长安后,张良也在长安建立了府第,任太子少傅。平时张良总称自己身体有病,很少参加朝中活动,对国家大事也不发表意见,有的时候甚至一年多都不外出活动,整日闭门待在家里,谢绝一切客人,苦学“导引”之术,炼服丹药,不吃食物,修炼气功。实际上,张良是以学习神仙的道术,即将脱离凡尘进入仙境为借口以摆脱政务,过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他的辟谷导引,也不过是健身术而已。这种既在朝中有职务而又不过问政治的处世方式被称为“朝隐”。

权势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汉王朝的江山虽然已经打下,但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你倾我轧仍然十分激烈,稍有不慎,就会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轻则落得身败名裂,重则殃及家人的性命。张良不仅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上,表现出过人的智慧,而且在功成名就时不贪功争利,以谦退保全功名的高尚品质,难能可贵,是明智之举。因此,常怀一颗平常心,拿得起便能放得下。

歌残妍丑消,棋尽雌雄空

原文: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手。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译文:演戏的伶人在脸上搽胭脂涂口红,一切的美丑都靠笔端化妆来修饰,可是转眼之间歌舞完毕曲终人散,方才的美丑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下棋的人在棋盘上激烈竞争,你争我夺,靠棋子的着落一决胜负,可是转眼间棋局完了子收人散,刚才的胜败又到哪里去了呢?

解读古人有云:世事如棋,起手当思好结局;人生若戏,开场须要美团圆。其实心驻青风明月,即是好结局,即是美团圆。人不过棋局一盘,掌上千秋史,世上风云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好比演戏一个个粉墨登场。

战国中期,秦强赵弱。当秦昭王听说赵王得到著名的和氏璧后,就向赵王表示要用十五座城市交换和氏璧。赵国君臣都明白这是秦国的诡计,但又不敢正面拒绝。蔺相如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并表示一定要完璧归赵。秦昭王见了和氏璧后,根本不谈用城池交换之事,蔺相如就假称和氏璧有斑点,从昭王手中要回了和氏璧并要求昭王斋戒五日后,再隆重地接受和氏璧,暗地里却安排人带着和氏璧,偷偷地回赵国去了。五天过后,蔺相如面对秦王君臣慷慨陈词,历数秦代各君主不守信义,坦白承认和氏璧已让人带回国了,秦王假若是真心,就请先将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否则自己就只能以死来维护赵国的尊严。秦王君臣见和氏璧已不在相如手中,又考虑到现在还不宜与赵国破裂,于是就以隆重的礼节招待蔺相如,然后让他回归赵国。

一身了一身,天下还天下

原文: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译文:能够通过自身了悟自我的人,才可根据自然规则,使万物按照本性去发展而各尽其用;能够把天下交还给天下万民所共有的人,才能身处尘世而心灵超越到尘世之外。

解读伊尹是商汤时期的一个贤人。起先,他居住在莘国郊外的荒野中自耕自食,以尧、舜之道为乐,专心于修养身心,如果不合道义的,纵使以天下的财富为他的俸禄,都不能使他动心。商汤曾几次派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他,他都平静地拒绝了。

不久,他却完全改变了态度。他说:我居住在这荒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作为我个人的快乐,为什么我不可以使现在的君子做尧舜一样的君子呢?为什么我不可以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时代一样的百姓呢?为什么不可以凭我的努力使尧舜盛世在今天再现呢?上天生育了人民,就是要使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而我,正是百姓中的先知先觉者,我就得用尧舜之道去使现在的百姓有所觉悟。我不去使他们觉悟,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在这时的伊尹看来,普天下的百姓中如果有一个人没有沾上尧舜之道的润泽,便有如是自己把他们推入深渊一样。于是,他把匡救天下的重任担挑在肩上,主动来到汤的宫中,辅佐汤讨伐夏桀,拯救百姓。

人生是傀儡,要把柄在手

原文: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此场中矣。

译文:人生原本是受控制的傀儡,只要掌握住提拉傀儡的把柄,一线不乱,卷起展开自由,行动停止都由我决定,丝毫不受别人控制,这样就能超脱俗世了。

解读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有出仕为官的人。也有一些人读书只为爱好读书,一生不出仕为官,保持高洁,不贪恋荣华富贵与功名利禄,超脱世俗自由自在地生活。三国时候的田畴就是这样的人。田畴喜欢读书,擅长剑术。当时幽州牧刘虞,德高望重,袁绍想推刘虞当皇帝。刘虞拒绝后,想派人去长安向汉献帝表明自己忠心。这时有人向刘虞推荐田畴,田畴接受了这一任务,带了几个人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长安。汉献帝看到田畴非常感动,因为那时候朝廷衰微,知道还有人忠于朝廷,皇帝自是欢喜。他当即封田畴为官,要田畴留下来。田畴没有接受朝廷的封赏,他赶回幽州复命。幽州牧刘虞却已被公孙瓒所杀,田畴在刘虞墓前诵读皇帝回复的圣旨,大哭祭拜刘虞。公孙瓒把田畴关起来,后来又释放了他。田畴获得自由身后,带着家人与愿意跟随他的同乡族人,进入山区隐居。他带着大家耕种垦荒,几年的时间,吸引了众多百姓来此居住。当时战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田畴隐居的地方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袁绍曾派人请田畴出去做官,田畴婉言拒绝。后来曹操出征乌丸,由于不熟悉地形,派人请田畴当向导。田畴答应为向导,同时为曹操出谋划策。有人不明白田畴为何同意,田畴解释乌丸是外族,如果听任其发展壮大,将来必然会产生危害,故此借曹操大军来消灭外敌。曹操大军击败乌丸主力,曹操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田畴拒不接受。他继续回去耕作为生,直到病逝。

造化与人心,混合无间也

原文: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清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浑合无间。

译文:在雪花飘落的夜晚与明月当空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变得清澈明朗;沐浴着春风和气,人的情绪也跟着变得轻松起来,大自然与人的心灵浑然一体,紧密融合。

解读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喜欢歌颂春天,为秋天伤感。在他们笔下,春天是美好的象征,春天代表了勃勃生机。秋天则是一片萧索,是可悲可伤的。将自己的心情带入季节中,虽然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但自然界变化确实对人心情有影响。洒满月光的夜晚与雪花飘落大地披上银装的夜晚,往往能使人的心情也跟着清朗起来。有了雪,再加上那不畏寒冷的梅花,往往使诗人诗兴大发。就是不会吟诗作对的人,对此良辰美景,往往也变得诗情画意起来。有首雪梅诗这样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花的洁白与梅花的幽香,格外受文人们推崇。乌云密布、草木摇落、飞沙走石的天气,往往能使人情绪低落。自然界的事物,影响人的性情,自然环境影响人的性格。因此道家与佛家修行,总是要找一个清幽的环境。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紧密相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人死后又回归于自然。人的气息与自然相通,一呼一吸离不开自然。人心与自然,本是浑合无间的,人顺应自然,可达天人合一,体悟自然之真意。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处于一个被钢筋水泥包围的世界中,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希望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回到自然当中,洗刷身上的尘土。这也是由于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天性中就有爱好自然的本质。人与自然本就是息息相通的。

山居胸次清,触物皆佳思

原文: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野鹤孤云,而起超绝之想;遇清泉白石,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与之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与之顿忘。若一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旒赘矣。

译文:隐居在山间胸怀自然开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见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脱俗的观念;遇到山谷溪间的流泉,就会引起洗洁一切世俗杂念的思想;抚摸耸立在风霜中的老桧寒梅,心中不由会涌起效法它们威武不屈的刚毅气节;终年与温和的沙鸥和麋鹿在一起,钩心斗角的邪念就会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烦嚣的都市,即使不跟各种声色环境接触,终会觉得自己就像旗帜的飘带而毫无用处。

解读环境造人。在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呼声很是强烈,因为在嘈杂喧嚣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会心旷神怡,气朗身轻,更何况修身养性的人了。在人际间争斗久了,即使反感也会染上些习气;在大自然中陶冶惯了,和自然万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而再回到尘嚣之中便会处处不适应。有一个好环境会对修省身心帮助不少。

不落世情窠,在世出世法

原文: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在世出世法也。

译文:人情世故中虽然有冷热,可是我的心中却没有愤怒与欢喜。人世滋味有浓淡,可是我的心中却没有高兴或厌烦。丝毫不落入人情世态的老套子中,这便是身在俗世红尘中却能超脱俗世的方法。

解读面对世俗的争端,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绩的时候,很多的诱惑都会随之而来,如何坚持自己的德行和操守,拒绝诱惑便是困难之处。

郑板桥家境贫寒,可他人穷志不短,决心苦读百家书,将来有所成就。当时,盛行读“八股”、写“八股”、画“八股”、说“八股”的风气,而郑板桥却不人云亦云、追求形式。他无书不读,各取所长,在写作、作画、书法、篆刻等方面,逐渐形成一种清新活泼的风格。

考中秀才以后,郑板桥省吃俭用,接连参加了几次大考,却都名落孙山。这并非因为他才学不够,而是由于他没有靠山。郑板桥不得不挤出时间来作些书画,拿到市场上去卖,以维持生计和学业。但是,像他这样的无名小辈,作品很少有人问津,有时只能半卖半送,换几文钱聊以度日。在这样的逆境中,郑板桥深切感受到了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无论环境怎样艰苦,郑板桥对于自己的学业没有丝毫懈怠。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加倍勤奋,钻研诗词书画,终于创造出了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文风、诗风、画风和别具一格的书法、篆刻艺术。他的诗、画和书法,被人们称为“三绝”。

静中念澄澈,见心之真体

原文: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闹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译文:安静的时候,人的心绪才会像秋水一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悠闲的时候,人的气概才会像晴空白云一般舒畅悠闲,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灵魂;平淡的时候,人的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谦虚和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要想观察人生的真正道理,莫过于这三种方式了。

解读诸葛亮用“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两句话来作为他的座右铭,借以磨炼他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从古至今,许多有志之士修身养性同样尊奉这句名言。

东汉时,郭泰到汝南去拜访袁奉,相见后,连车子都未停稳,交谈一会儿就离开了。而去拜望黄宪,则是整日交谈乃至住了两晚。别人问郭泰这是为什么?郭泰讲:“袁奉的气质才学,就如同流水一样,虽然清澈却很容易酌取。而黄宪的气质才学,如同千顷碧波一样深广,平静安定时不会清亮透彻;搅乱鼓荡时又不浑浊,真是深不可测。”赞扬黄宪才学十分高深。朝廷也曾屡次以孝廉的名义征召黄宪做官,黄宪全都拒绝。太尉陈蕃、周举对黄宪的人品才学也十分钦佩,常常说:“一月之间不与黄宪交谈,浅俗的念头就会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