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再苦也要笑一笑
2845700000030

第30章 一天轻松,幸福是一种感觉(1)

坐看风云起起伏伏,坐拥幸福长长久久。平淡的日子就随它平淡地过,何必成为那欲望的俘虏。流水般的日子就让它流水般地走,何不把握这眼前的幸福……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信则有,不信则无。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幸福才能得以存在。”

试问,一个人尽管在外面获得安全,而他的心境常常是忧惧恐慌的,其幸福又有几分呢?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费尔巴哈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他认为幸福是生活的本性:所有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因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就是幸福。他说:“行为所能达到的全部善的顶点又是什么呢?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不论是一般大众,还是个别出人头地的人物都说:“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

杜威则认为幸福只在于行为的不断成功,而不是道德行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弗洛姆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幸福是一个人创造性心灵所带来的结果,是个人在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行为上的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喜悦。亚里士多德又认为能用理智来指导生活,就是最高的幸福。他认为,神的活动,那就是最高的幸福,也许只能是思辨活动,而与此同类的人的活动,也就是最大的幸福。卢梭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狂热和激情都是短暂的,只是生命长河中的几个点,不能构成一种境界,幸福是一种境界。爱因斯坦认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池田大作在与基辛格谈论人生时总是说,能够遇上给自己带来最大启发的人,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幸福是不让交通、雨水、炎热、寒冷以及不得不排队等候等情况影响我们的心情。幸福是做我们喜欢的事,是喜欢我们所做的事,是生活中有很多希望,是永远祝福别人。幸福首先是个人的决定。每个清晨,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我们都有机会选择让自己幸福还是不幸福地度过难忘的一天,或者只是又过一天而已。

幸福是一种态度。不管是我们面对一项全新的事业,还是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任何一种新的情况,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境遇都给了我们一个积极应对或消极应对的机会。正是我们选择的应对方式,决定了在事情结束后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程度。

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一种心理状态,幸福是无形的。尽管劳动成果、艺术享受、爱情、婚姻、家庭、爱好、修养、经历、境遇等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受,但没有一种相应的尺度可以衡量幸福。“物质幸福”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努力建设“物质文明”。但是,纯粹物质享乐并不等于幸福,物质的多少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幸福的大小。金钱是存在的需要,金钱可以买得来刺激,甚至买得来“快乐”,但不一定买得来幸福。有钱难使精神贫乏不幸福的人推动幸福的磨盘。一切的喧嚣浮华至多是表面的快乐而不是真正的幸福。

但最重要的是,幸福是寻求和体验生活中的平衡。幸福是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个目标,并保证自己每天都朝着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向前进。幸福是拥有个人和家庭目标,并让这些目标成为一项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努力使我们的生活保持平衡。

幸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境,追求幸福,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更寄托着人们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和理想,体现了不同的信念追求和价值取向。“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获取了多少、享受了多少,更多的时候在于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给他人带来多少福祉。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繁衍生息,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否则,人人都去索取,都去为了个人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感受、甚至不择手段,人类社会就会灭亡。因此,那些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人,本身才是最洒脱、最幸福的人。

再苦也要笑一笑

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也就是说,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眼中。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甜蜜快乐。

幸福也是一种态度

早晨睁眼看到美丽的朝阳,鼻子嗅到清新的空气。感受到早晨的美好,那么我们是幸福的。在公司里出色完成任务,受到老板表扬,赢得同事们的尊重,那么我们是幸福的。下班回家,看到桌子上香甜可口的饭菜和孩子优秀的成绩单,那么我们是幸福的。晚饭后陪同爱人和可爱的孩子在公园中散步,享受天伦之乐,那么我们是幸福的。生活中令我们幸福的事很多,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体味,就会发现有许多乐趣包含其中。我们也许会问这些小事何以成为人人渴望的幸福。难道幸福一定是雍容华贵、惊天动地吗?在中国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很好地诠释幸福,“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时,拣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幸福是时刻存在的,只要用心品味,会发现它离我们并不远。

当一个小孩得到他盼望已久的洋娃娃时,这是幸福。当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常受到人们的赞扬时,这是幸福。当一位白领工作一帆风顺时,这是幸福。当一位已婚妇女有了爱她的丈夫和听话的孩子时,这也是幸福。幸福的方式太多了,不胜枚举。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对于那些容易满足的人来说得到幸福时刻便多些。对于那些有大的期盼的人来说总觉得自己不够幸福或者幸福根本就没有降临到他(她)的身上。其实幸福是个很简单的东西,准确地把握瞬间来到我们身边的暖流,这些就是幸福。幸福是蜜糖,最好甜淡适中,这样才能恰到好处。而且只有心中认为有幸福的存在才会使自己幸福。

常听身边的人抱怨命运的不公,生活的平淡;幸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一种太奢侈的东西,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直到有一天,读到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个故事:曾在一个春天,他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离我们很近。

幸福实际上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细微处。如一杯温热的茶,置于我们面前的桌上,或者平淡,或者浓烈,也或者居于两者之间。关键是品尝者的心境。一饮而尽者,肯定尝不出个中滋味。如果坐下来细品,其中的苦与甜便从我们的感觉中充分流露出来。

发现幸福,才能感觉幸福;感觉幸福,才能把握幸福;把握幸福,生活才有滋有味。生活有滋味,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幸福,其实真的很简单。人们渴望幸福,却往往在幸福之中感受不到幸福,发现不了幸福,更把握不住幸福。“把握”似于“享受”,如果我们把握住幸福,自然就能享受到幸福。

幸福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状态。是在清洗百叶窗时聆听一曲咏叹调,或愉快地花一小时清理壁橱。它出现在某一时刻,不是在“有一天……”的遥远诺言中。

再苦也要笑一笑

我们如果爱上我们现在所有的日子,我们会幸福得多,而且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幸福快乐是一种选择。它一出现就要伸手一取,它就像在蔚蓝天空中飘向海洋的气球一样。

生活总是不完美的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历史记载,西施的脚大,王昭君双肩仄削,貂蝉的耳垂太小,杨贵妃还患有狐臭呢。道理虽然浅显,可当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缺陷、生活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时,却又总感到懊恼、烦躁。

其实,完美的标准是相对而言的,因人的审美观不同而不同,今天以肥为美,明天就可能以瘦为美。古人以脚小为美,如果今天有“三寸金莲”走在大街上,路人肯定会笑掉大牙。

追求完美没有错,可怕的是求而不得后的自卑与堕落。即使缺陷再大的人也有其闪光点,正如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一样。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照样可以赢得精彩人生。正如清朝诗人顾嗣协所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人生,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当人们得到幸福之后,都希望长久地占有它,希望一生都能在幸福中度过。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幸福人人有份,但幸福不是一成不变的占有物,卢梭在《爱弥尔》中这样说道:“所有一切属于人的东西,都是要衰老的;在人生中,一切都是要完结的,一切都是暂时的。我们将因对它享受惯了,而领略不到它们的趣味了。如果外界的事物一点都不改变,我们的心就会变;不是幸福离开我们,就是我们离开幸福。”

正如好景不长在,好花不长开,幸福往往是很难持续终生的。莫罗阿写过一本很有名的小册子,叫做《人生五大问题》,其中有一篇文章叫《论幸福》,莫罗阿认为永久不变的境界是没有、不可思议的,在他看来构成幸福的因素是脆弱的,任何事物都有终止的时候,幸福不可能永存不变。幸福是人的一种感受,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对自己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一种心理体验。仅就此而言,幸福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幸福无处不在,幸福近在咫尺,幸福又远在天涯。

再苦也要笑一笑

人们往往会步入一个怪圈:拥有了往往感觉不到幸福,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知满足;而一旦失去了,才倍感昔日拥有之珍贵,用一个个“假如”想找回自己不曾珍惜的幸福。与其等到失去了再去悔恨,不如好好地珍惜现在的拥有。拥有,即便不够完美,也是幸福。

无私的人是幸福的

有人说幸福就是需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比如说,一个人需要吃饭、需要睡觉、需要上网、需要荣誉、需要亲情、需要爱情。如果都能实现,那么,这个人是幸福的。那么,什么是需要呢?需要就是一个人渴望解决自身内在问题的一种情感。一个人的内在问题自己是无法回避的,不解决是很难受的。

如果我们把幸福仅仅理解为满足个人需要,满足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那么这种幸福就是一种自私的幸福。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这一说法,而是要规范这一说法。幸福就是个人追求自身需要,追求自身内在问题的解决而获得的一种满足感。幸福分自私的幸福和无私的幸福。自私的幸福就是个人需要、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与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的解决不统一,甚至对立。无私的幸福就是个人需要、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与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的解决相统一。拥有这种无私的幸福观念的人,他们总是把个人需要、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与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对他们而言,社会问题的解决就是他们个人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赞成那种把满足个人需要、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定性为自私行为。那种把满足个人需要、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定性为自私行为的人,是不尊重人性的人。满足个人需要、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是人的本能。只要个人需要、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不与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的解决相对立,那么这种个人需要、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就是合理的,就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幸福也不例外。人们不仅仅追求幸福,而且希望得到极大的幸福。对于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幸福。如吃米饭,有钱人在这件事上不会感到明显的幸福,这种幸福感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穷人在这件事上会有一定的幸福感;而那些经常没饭吃的人会得到极大的幸福感;而对某些喜欢吃面食的人而言,不但不会有幸福感,而且还会感到一丝痛苦。所以,幸福并不是外界的给予所决定的,外界的给予只能给幸福创造条件,幸福来自需要幸福的主体的内在感受。

人的需要也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说,烟,不同的人对它的需要是不同的。有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有的人有那么一点需要,有的人有强烈的需要。根本就不需要的人,并不是说他永远不对烟产生需要。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一时兴起,抽它几根。也许自那以后,就会偶尔产生烟瘾。如不提高警惕,就可能成为烟鬼。幸福因需要而产生,需要是可以培养的,幸福感会因需要的增强而增强。

有些幸福是短暂的,如吸烟、吸毒,会因此时的幸福而导致彼时的不幸。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对他们百依百顺,他们的童年无疑是幸福的。然而,他们最终将要走向社会,社会的复杂与无情,会使他们感到与父母在一起时大不一样,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些明智的父母,从小会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这是对孩子幸福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幸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

再苦也要笑一笑

幸福不应只存在于某一孤立的个体。如果一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那么这种孤立于他人的幸福是不会长久的。如果一个人以多数人的幸福为幸福,以多数人的痛苦为痛苦,那么,他的幸福的实现,其幸福感将极其强烈,并且是无限持续的。

幸福就是把握现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染,蜘蛛便有了佛性。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应答。佛祖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