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说为人
2820500000038

第38章 把握说话的分寸

诗经·大雅·抑》中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之。”玉的缺损,还可以磨砺得平齐,但言语一旦失当,就没有办法能够补救了。古人把白玉和言语作了比较,认为白玉有瑕,尚可磨去,而言语闪失,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了。以此来告诫我们说话要谨慎。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语出《论语·里仁》)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舌招惹是非。”这是指与人打交道,不注意言语的对错轻重,率性而言,从而招惹祸端。大圣人孔子也把言语作为祸的根子,所以,在《论语》中有诸多关于言语的论述:

“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动要敏捷勤快。”

“对你要说的话先做后说,事情做了以后再说。”

“仁德的人,不随便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个人说大话而不知惭愧,那么他实行诺言也很难了。”

“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

的确,要想招惹是非,没什么比语言更容易的了。佛经云:“修口恶。”《易经》上也说:“君子的话很少。”言为心声,语出明心迹。所以,与人交往,慎言为上。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祸从口出”的道理。看看下面的故事,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握说话的分寸了。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惟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会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史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舌头把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后,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个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颍、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回答说:“高颍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庭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吗?”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份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出征陈国时,对高颍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颍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了。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招灾祸,所以要忍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言辞不忍有百害而无一利。言多必失,话一出口,不加思索,匆忙之中妄下结论,所造成的影响,是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修正不了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把握说话的分寸,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说话之前先考虑,不成熟的话不说。

二,要注意讲话内容的选择,该讲的则讲,不该讲的不要到处乱讲。

三,上天给了你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你多听少说。

四,讲话要慎重,不要妄发言论,信口雌黄,让人觉得你不知天高地厚。

五,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言辞,切忌立即反驳,甚至批评。

六,不用言语攻击他人,更不要揭人短。

七,讲话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和讲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乱发议论,这样会伤害别人,也会影响人际交往。

八,谨记“沉默是金”。沉默让人多听少说,自然不会失言;沉默也是一种睿智,遇到自己难以说清的问题,以无言应暄哗,能收到舌头无法起到的作用。

智者慧语

“祸从口出”并不是不让我们说话,而是告诫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常言道:“言多必失,谨出言,慢开口”、“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开口说话要动脑筋,为什么要说话,应该怎样开口,都有一定的学问。

孔子及其弟子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动要敏捷勤快。

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认为话不在好听,而在于真实,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韩非子》中有:“内外相应,言行相称。”也从言行一致的角度强调谨言的重要性。

为人处世应做到谨慎说话,要说到做到,少说多做,这是修身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链接解读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四章)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动要敏捷勤快。”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篇》第十三章)

子贡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对你要说的话先做后说,事情做了以后再说。”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先进篇》第六章)

南容反复诵读《诗经·大雅·抑》篇中“白圭的污点可以磨掉;我们言语中的污点无法去掉”的几句话,孔子便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篇》第三章)

司马牛问仁德是什么。孔子说:“仁德的人,不随便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牛道:“不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称为仁德的人吗?”孔子说:“做起来难呢,说话能总是很谨慎吗?”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论语·子路篇》第十五章)

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言谈不可以像这样期望过高。人常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了解了做国君的难处,不就是差不多一句话而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而丧失了国家,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言谈不可以像这样期望过高。人常说:‘我做国君没有什么快乐,只是我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假如那话是正确的而没有人违抗,不是很好吗?如果不正确而没有人敢违抗,不几乎是一句话而丧失了国家吗?”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七章)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不随便说话的人接近于仁。”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篇》第二十章)

孔子说:“一个人说大话而不知惭愧,那么他实行诺言也很难了。”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篇》第二十七章)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篇》第四十一章)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论语·里仁篇》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即便舌头不是万恶之源,也可以说是招惹是非的东西。本来清清楚楚的事情,一旦舌头参与进来,立即会变得十分复杂。

所以,凡是能说清楚的便直言剖析,凡是说不清楚的便保持沉默。少说多做,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