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2813900000027

第27章 洞察微末,把握细节(2)

曹操出了安众隘口后在隘口外下寨,得知袁绍欲袭许都后,立即率军返回。张绣听说后,准备再次追击。贾诩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不想错失良机,劝动张绣与他一起赶追曹军,结果大败而回。这时,贾诩又说:“今可整兵再往追之。”张绣不信,贾诩发誓说:“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这次刘表不敢同往,张绣引一军前去,果然大胜。张绣不明其因,贾诩解释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有时候,胜利就在失败背后。之所以有人在失败后不能够迅速取得胜利,是因为失败已经消磨了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无法看清继之而来的成功机会,从而将机会白白浪费掉。然而聪明的人却不会这样做。尽管自己失败了,他们也不会陷入失败的痛苦中,而是积极地寻找生机,从而能够抓住失败背后的机会,并转败为胜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实业家哈默踏上了利比亚的土地。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一世在王宫的宴会上对哈默说:“真主派您来到利比亚。”这句话表示了这位胡子全白的西奴西部落领袖对哈默的尊重与敬佩。

哈默到了利比亚才发觉,除了美国为维持其轰炸机基地而支付的费用外,利比亚几乎无其他外来财政资助。在早年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寻找石油花费了千万美元而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也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打了好几口井仍不出一点油,只好打道回府。另外还有壳牌公司,耗资5000万美元打出的全是废井,法国公司也好不到哪去。只是当埃索公司准备撤离时才打出了一口油井,又重新唤起人们对利比亚这块土地的兴趣,认为这里是一块聚宝盆。

哈默到达利比亚时,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大多是原先某些公司所放弃的地域。根据利比亚法律,各国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其租得的地域,如开不出油,就须将部分租借地归还利比亚政府。

谈判开始后,来自9个国家的40多个公司参加了投标。这些公司大致分为三类公司:一类是财大气粗的国际性大石油公司,像埃索、美孚、壳牌等;第二类是像哈默这样的西方石油公司,它们的规模较小,但具有行业经验,利比亚也希望其参与竞争;第三类是一些投机性的转包公司,希望得标后再转手卖出,以从中渔利。

尽管哈默同伊德里斯国王有着良好私人关系,但公司的实力是有限的。哈默与匆匆赶来的董事们分析了第二轮竞争的形势,在四块租借地上投了标。等到开标时,哈默得到了其中的两块。一块是被壳牌等几家公司组成的“沙漠绿洲”财团认为无望出油而放弃的;另一块是莫尔比石油公司耗资百万美元探出净是干井而匆匆撤走的地块。

哈默对得标的两块地并不很满意。但他还是下了大本钱,立即开始打井。刚开始,公司在第一块租借地打的头三口井滴油不见。西方石油公司第二大股东里德坚持要撤出利比亚,说:“这里不是我们这样的小公司应该来的地方,已扔了500万美元,还能扔得起多少?”这是一番经验之谈,小公司不可能花大本钱开采这种没有几分把握的地块。但是哈默的第六感觉却促使他坚持在这里打下去,他认为不应该放弃最后的努力。

几周后,在几家优柔寡断的大石油公司放弃的地块上,西方石油公司钻出了石油,而且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含硫量极低,每天可产10万桶原油。更重要的是,这个奥吉拉油田在苏伊士运河以西,产出的石油通过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不到10天就可以运抵石油奇缺的欧洲国家。而大量的阿拉伯石油在苏伊士运河不通时,只有被迫绕道好望角,历时两个月才能运抵欧洲。与此同时,哈默的好运气又在第二块租借地上出现了。西方石油公司利用新的地震勘探技术,仅耗资100万美元就打到了一口珊瑚礁油藏,不用油泵,石油也会无休止地喷涌而出。不久又打出了第二个日产7.3万桶原油的珊瑚礁油藏。

至此为止,哈默这个规模不大的西方石油公司竟成了利比亚最大油田的主人。他得到了比奇特尔公司的支持,着手进行一项耗资1.5亿美元的油田开发计划,要铺设一条巨大的输油管道,全长130英里,日输送原油100万桶。这条管道将成为利比亚境内最大的输油管。

做人心眼:

胜利和失败是一对互生的关系,短暂的失败过后就有可能是成功,短暂的成功过后也有可能是失败。不过,人人都向往成功。既然如此,就应该时时抱有成功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失败。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对失败的胆怯、沮丧而造成失败背后的成功离你而去。

4、苦等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最能干的人并不是等待机会的人,而是能够创造机会、运用机会并最终征服机会的人。

——卓宾

曹操听了庞统的建议,将战船首尾相连。看到军士在战船上调练时如履平地后,他更是高兴。谋士程昱提醒道:“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不以为意,大笑道:“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

曹操无忧之处正是周瑜急忧之处,也正是因为忧心忡忡,周瑜吐血卧病。诸葛亮知道周瑜患病后,为其开了一副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见诸葛亮洞察了自己的心事,于是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于是说道:“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诸葛亮真的能够呼风唤雨吗?当然不会。不过,他能够观察天象,这一点周瑜不如他。诸葛亮为什么不说自己能够观察天象而说自己可以通过作法能够求得三天三夜东南大风呢?其实,这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他知道周瑜容不下他,时时处处都想除掉自己,如今周瑜正有求于自己,正好借这个机会逃脱虎穴。

诸葛亮要借东风,周瑜求之不得,自然会对诸葛亮有求必应。于是,诸葛亮令人在离寨较远的南屏山建起了“七星坛”。接着,他打发走了鲁肃,然后向守坛将士下令:“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这样以来,诸葛亮就有机会去江边与等待已久的赵云会合了。

诸葛亮作法“呼风唤雨”,果然求得东南风。周瑜见东风已到,大事将成,于是立即派人除掉会成为后患的诸葛亮。不料,诸葛亮乘下坛之际披散着头发来当江边,登上船后顺风而去。当追兵赶来时,诸葛亮立于船头大笑,让他们回去转告周瑜:好好用兵!……

诸葛亮是一个善于制造机会的人。他并不曾遇到异人,更不曾得到异人的传授。他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不过是因为他精通天文。正是因为他能够解除周瑜的心病,周瑜不得不向他求救。在周瑜向他求救的过程中,他便利用做法术巧妙地制造了一个逃跑的机会,从而安全地回到了刘备身边。

有时候,机会不会按照人的意愿而来去自如。与其苦等机会的到来,不如反客为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机会。

委内瑞拉著名的石油大亨拉菲勒·杜戴拉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富豪,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创建了价值10亿美元的巨型产业。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一点就是他善于创造机会。

20世纪60年代,杜戴拉已经拥有了一家玻璃制造公司,但他对此并不满足,一直渴望能进入石油行业。当得知阿根廷准备在市场上买3000万美元的丁二烯油气时,他来到了阿根廷,想看看能否获得合约。但当他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才发现他的竞争对手是实力雄厚的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他虽然无法与实力强大的对手竞争,但他并不愿意就此善罢甘休。

他了解到阿根廷牛肉生产过剩,头脑中立刻生出了一番计划。他找到了阿根廷政府说:“如果你们愿意向我买3000万美元的丁二烯,我将向你们采购3000万美元的牛肉。”当时阿根廷政府正在为牛肉的事情想办法,当听了杜戴拉的条件后,认为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事,于是就把这个合约给了他。

杜戴拉得到许诺后,迅速飞到了西班牙,当时那里的造船厂因无法正常经营而濒临倒闭,西班牙政府一直还没有想出解决办法。杜戴拉对西班牙政府说:“如果你们向我买3000万美元的牛肉,我就在你们的制造厂订购3000万美元的油轮。”

然后,杜戴拉又马不停蹄地飞到了美国的费城,这是他最后的最关键的一次谈判,杜戴拉做了详细的准备。他对太阳石油公司的经理说:“如果你们愿意租用我在西班牙建造的3000万美元的油轮,我将向你们购买3000万美元的丁二烯油气。”太阳石油公司并没有提出异议就同意了。

杜戴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创造机会,最后终于赢得了这场跨国交易,并从此迈入了石油业。

做人心眼:

有时候,机会是等不来的。这时需要改变一些思维方式:与其等待机会,不如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一个人创造机会的过程,便是积极思考的过程,是一种付出的过程。通过付出而创造的机会,其价值要远远高于等来的机会。

5、不要将把柄留在他人手中

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刘向

曹操破袁绍后,令孙权遣子入朝随驾。周瑜建议道:“将军承父兄遗业,兼六郡之众,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质于人?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连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则见制于人也。不如勿遣,徐观其变,别以良策御之。”孙权听取了周瑜的建议,没有遣子入朝。

周瑜的分析很正确。如果孙权遣子入朝,无疑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不受他人限制,就一定不要将把柄留在他人手中。

徐庶受制于曹操,关键是其母被曹操挪去。而当曹操想用诸葛亮的家人牵制诸葛亮时,诸葛亮却早已经将家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使得曹操的想法落空。

在现在社会中,要想不受制于人,重要的一点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别人的赠送无动于衷。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在位时,子罕任司城。

当时,有一个宋国人从山中挖出了一块璞玉。他找到子罕,将璞玉献上。

子罕没有接受这个人的馈赠,并对这个人说:“你的心意我领了,请回吧。”

此人以为子罕不识货,于是说道:“您可别小瞧我手中的这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璞玉。这么贵重的宝物,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子罕知道这个人误解了他,于是说道:“我之所以不接受你馈赠的宝物,是因为我已经有宝物,不再需要其他的宝物了。”

此人不相信有什么宝物能够比玉还珍贵,于是想看看子罕的宝物到底是什么。

子罕解释道:“我的宝物是看不见的,它的名字叫不贪。如今,不贪是我的宝物,而璞玉是你的宝物。因此,你和我都有宝物。但如果你把自己的璞玉献给了我,而我又接受了你的馈赠,那么,你的宝物没有了,我的宝物也不见了。与其我们一起失去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宝物。所以,我不能够接受你的宝物。”

此人并不甘心,非要把璞玉献给子罕不可。他灵机一动,说道:“璞玉是个好东西,肯定会令很多人眼红。我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如果我把它据为己有,不仅不能够保住它,而且会因它失去性命。大人接受我的璞玉,其实是在救我的命啊。”

子罕并没有被此人的言语打动,坚决不收受此人的馈赠。为了让此人安心回家,他找人把玉雕琢出来后卖掉,然后将换得的钱交给此人。

一个人只要没有欲望,只要有回绝别人馈赠的想法,他就能够想出回绝的办法。但一个人如果有了欲望,别人馈赠的东西正好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时候,即使他有回绝的办法也不愿意回绝。俗话说得好:“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随着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束缚自己的那根无形的绳索也会变得越来越紧。

春秋时期,列子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郑相子阳的宾客向子阳荐举列子,说列子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学问不可估量、谋略不可小看。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数十车的谷子,希望能得到列子的鼎力相助。

列子见子阳送谷子给他,再三拜谢,最后却拒绝了子阳的赠送,让使者又将那数十车的谷子原封不动地带了回去。

使者见列子的态度如此坚决,只好离去。使者走后,列子的妻子对他捶胸顿足地埋怨说:“听说有道之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乐幸福,可是现在我们已经穷困潦倒,个个都饿得面黄肌瘦。相国送你粮食,你为什么不接受,这岂不是命中注定要穷困一辈子吗?”

列子却笑着对妻子解释说:“我之所以拒收相国的粮食,是因为相国并不是真正了解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谷子。以后,他也会因听信别人的话怪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况且接受别人的供养,不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不义;可替相国这种没有追求的人卖命,哪里算是义呢?”

后来,正如列子所言,子阳果然不值得他去效忠。郑国人民发难,将子阳杀死了。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列子这样,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从而避免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做人心眼:

可以成为把柄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人情、欲望、秘密等。一旦有把柄落在他人手中,便有可能受到他人的要挟或令自己感到“难为情”,从而束缚了应有的自在生活。有人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也有人说“无欲则刚”,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对待这些问题。

6、分清利弊,正确取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长沙太守孙坚无意中得到了传国玉玺。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得到了玉玺。

孙策在父亲死后,先退居江南,后投靠了袁术。他是袁术的一位猛将,为袁绍立下了不少功劳。然而,孙策并不愿意屈居袁术处。在孙坚旧部朱治和袁术谋士吕范的建议下,孙坚假借报仇向袁术借兵,并表示用玉玺作抵押。袁术大喜,拨给孙策三千兵士和五百匹马。于是,孙策带领朱治、吕范、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起兵回江东。

途中,孙策又得到周瑜、张昭和张纮;战败驻守曲阿的刘繇后,又将刘繇部下的猛将太史慈收于麾下。不久,孙策先后夺取了吴郡和会稽,铲除了山贼,将江南平定。如此以来,孙策据长江之险,在江东站稳脚跟。

此时,孙策写信向袁术索回玉玺。袁术大怒,骂孙策无礼,但却无可奈何,于是决定转攻刘备。当时,刘备屯小沛,吕布屯徐州。袁术怕吕布帮助刘备,就通过送粮及联姻方式拉拢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