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的解脱智慧
2808700000037

第37章 心念得止是一个内在的基本修养

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谨说:《大学》中先提到的“止于一”,止就是心念如何专一,这是最大的修养工夫。我们人的一切思想的混乱、烦恼痛苦都是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就是认定人生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途径,止于某一点。止于一,切戒杂,人生如此,事业如此,生活也如此。

大师智慧串讲

人变得愚蠢的原因,有时不是智商太低、知识太少,可能正好相反:智商太高而滥用,知识太多而无用。这世上高智商的人不少,只有很少的人利用智商成就杰出事业,更多的人是在利用智商做损人不利己的傻事,甚至做出让自己彻底毁灭的坏事。这世上知识丰富的人不少,但利用知识而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比书呆子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头脑中的想法太多。越聪明、知识越丰富的人,想法越多。但对于成就事业而言,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想法。打个比方,去一个地方,有无数条可行之路,但真正需要的其实不过一条路而已。不管是不是最好的道路,只要走下去,总能到达目的地。要是每条路都尝试一下,也许一辈子都不能到达。做一件事情,有无数种可行之法,但真正需要的其实不过一种方法而已,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总能成功。知道的方法太多,反而存在拣择的麻烦,耽误了正事。俗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办法太少,反而是太多了,所以三天两头开会讨论,越讨论越拿不定主意。反不如陈胜、吴广之流,说干就干。所以,过多的想法不过是思想垃圾罢了,徒然占用大脑内存。

过多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如断际禅师云:“逐境生心,心遂忻厌。”看见、听见或想到任何一件事情、一个人,马上顺着这件事、这个人想下去,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分析、判断,内心也随之产生喜怒哀乐等感觉。打个比方,看见一个美人,心里就设想如何跟她结识,如何发展感情,如何……又假设美人不动芳心,乃至以白眼相向,伤了自尊,应如何让她后悔莫及。凡此种种,俗谓之“白日梦”。越聪明、越有知识的人可能想象力越丰富,“白日梦”也做得越精彩。这也算是一种思考,而且其过程好像很合乎逻辑,其实不过是以妄生妄,制造出来的产品无非错觉、谬见、邪思、歪理。脑袋里经常产生这些没用乃至有害的东西,人肯定变得越来越傻。

如果能减少无益的想法,就会神定气清,心明如镜。遇到事情,思路清晰,不慌不忙,处置得宜。这样的人,看似不够灵活,反而是大器之才。

有一个故事:

古时候,渤海国宰相去世,国王想从两个同样优秀的大臣中选一人做新宰相。国王把他们两人留在宫中,分别让人告诉他们:“祝贺你,我明天将宣布你为宰相!”

然后,国王让人领他们回到各自的房间睡觉,然后在隔壁仔细观察两人的动静。其中一位,内心过于激动,一夜未眠。而另一个人走进卧室不久,便静静地睡去,不时有鼾声传出,直到第二天仆人把他叫醒。

结果,第二位大臣当了宰相,而一夜未眠的那位落选了。

国王说:“一听说要当宰相就激动得睡不着觉,可见此人心里放不下事。当宰相,就要有腹中能撑船的度量。你看另一人,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才啊!”

第一个人为什么心里放不下事呢?因为想法太多,把心填满了,还在绵绵不断地产生想法,如何装得下?第二个人的心并不比别人大,但他的想法少,不至于把心撑满,那么他处理事情一定能绰有余裕,这就是他当选的真正原因。

如何减少想法呢?断际禅师说:“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这意思是说,不但要把想法从心里空掉,连心都忘掉。如果把心忘掉了,自然什么想法也没有了。

不过,这样的境界,大概只有禅师能做到。凡俗之人,偶尔能做到,大部分时间做不到。因为人生在世,领了一份职责,想法太多固然不好,一点想法没有肯定也不行。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均衡?有两个办法:一是正念,二是一念。

所谓“正念”,就是端正思想。比如前面选宰相的故事中,那个落选大臣之所以睡不着,心里肯定在想着当了宰相是如何荣光,如何烧好“三把火”,以证明自己才堪胜任,等等。这样想,对自己的名利得失考虑得太多,思想就不端正了。当选的大臣之所以淡泊如水,无疑抱有忠诚敬业、忠君爱国之类的念头。无论担任什么职位,都可以忠诚敬业,都可以忠君爱国,那么职务的变化就不会在他心里产生很大的波澜。

所谓“一念”,就是用心专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眼前要做的事情上,而不及其余。

有一年,希尔顿去危地马拉谈一笔生意。生意谈妥后,他和陪同人员一起去风景区游览。在一处地势十分险恶的峡谷,谷底奔腾着咆哮的急流,峡谷问有一座索桥,几根光秃秃、晃悠悠的铁索横在峡谷间,它是到达对岸的唯一通道。这里曾有人失足跌人深谷中,因而桥的两端都写着“请过桥者小心”的字样。陪同人员都害怕出事故,谁也不愿意过桥。希尔顿却不听劝阻,从容不迫地走上了索桥。他背着双手,哼着小曲,很悠闲地走了过去。然后,又很悠闲地走回来,对几位陪同人员说:“没有任何问题,不必害怕。越害怕,你就会越紧张。别总想着危险。只想着对岸的美丽风景,我们就可以顺利到达对岸了。”最后,在希尔顿的带领下,所有人都顺利到达了对岸。

陪同人员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想法太多:假如滑倒怎么办?假如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怎么办?假如头脑晕眩怎么办?越是设想各种可能性,危险系数显得越高,胆子也就越小。希尔顿根本不想这些,只想过桥赏景这件事,心里没有那么多危险的感觉,自然从容不迫。

无论修行还是治事,镇定功夫都十分重要。俗家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为最高定境,僧家以“对境无心”为最高定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进入定境,智慧便绵绵而生,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